農家女的布藝人生

  • 2022-01-12 14:47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塞北隆冬,我們冒著嚴寒趕往察右中旗巴音鄉西水泉村,走訪遠近聞名的民間布藝傳人、農村網紅王秀珍。

  走進王秀珍在自己家開的服裝鞋帽店,映入眼簾的是陳列在貨架上五顏六色、精巧別致、活靈活現的布藝品。裏屋的正墻上,鮮紅的“囍”字剪紙下面,一副“夫妻恩愛”貼剪得惟妙惟肖,饒有情趣。沒等我們詢問,性格爽朗的王秀珍就告訴我們,這是為兒子訂婚自己親手剪的。

  愛上布藝

  今年53歲的王秀珍出生在山西省大同縣西坪鎮,小時候家裏人口多、生活拮據,因而小學還沒有讀完就輟學回家。在幫著大人幹家務活兒、帶小孩的同時,奶奶教媽媽剪紙和做手工布藝的情景讓幼小的王秀珍産生了強烈的興趣。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老輩人的言傳身教,讓王秀珍從小與剪紙和布藝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幾歲開始,她便在奶奶和媽媽的指導下,用布料裁剪縫合拼制老虎、公雞等各種圖案的布藝,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布藝是以布、綢、絹、緞為主要原料,集民間剪紙、刺繡、手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好!”王秀珍説。她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堅持潛心研究,不斷豐富布藝品類,賦予作品新的時代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從過去的只能做幾種傳統樣式一直到現在的200個種類,光一個抱枕套圖案就有60多種。他的布藝作品繡工精細、形象傳神,諸如寶葫蘆、南瓜、團圓虎、喜兔……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不同的寓意,表現了對藝術的傾心追求,凝聚著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寄托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成為網紅

  2007年,王秀珍隨一直在大同打工的丈夫遷到巴音鄉。最初,村裏人都不認識她,她的剪紙和布藝制作手藝只有左鄰右舍知道。大家時不時過來看看她的作品,學學她的手藝。她也很樂意把她的“成果”與大家分享。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周圍十鄉八裏的阿姨姐妹們常常慕名前來向她討教,有的買幾件布藝品回去當樣子學著做。王秀珍也漸漸成為當地的名人。她的布藝作品在烏蘭察布市徵集優秀“手工藝品”活動中,獲得優秀獎;2021年9月,又有8件作品被選送到內蒙古展覽館。

  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和運用為王秀珍的布藝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2019年以來,這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帶著她精湛的布藝技術,頻頻活躍在網絡平臺上,宣傳傳統布藝文化,傳授布藝制作技術,為網友們現場穿針引線示范制作布藝,吸引了山南海北的眾多布藝愛好者。王秀珍的粉絲達到了4萬多人,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布藝成品達7300余件,同時還賣出許多用作縫制的布料,産品遠銷黑龍江、寧夏、山東、浙江等多個地區。布藝制作要經過畫、剪、裁、納、繡、粘、包、合等十幾道工序,為了讓每件售出的成品都是精品,得到顧客認可,王秀珍總是一絲不茍、耐心細致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從不敢在任何一個細節上草率馬虎,有的産品機工少、手工多,做一個要花費兩天的時間。

  只想傳承

  王秀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民間藝人。她精湛嫺熟的布藝技術、毫無保留的誠懇態度,引來一大批姐妹們爭相“拜師”學藝。但是,事物總具有“兩面性”。一些從網上學得她手藝的人,在能夠獨立制作布藝品時,就不再購買王秀珍的布藝成品,這使她的業務量下降不少。有人開玩笑地説,這真是“教出徒弟,餓死師傅”。對此,王秀珍只是淡然一笑説:“我做布藝並不是為了賺多少錢,主要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門民間藝術,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愛布藝、做布藝,能夠讓這種傳統藝術一直傳承下去。如果跟我學習的姐妹們能通過做布藝增收致富,那我的付出就更值了”。這樸實的語言體現了一位普通農婦、一位布藝傳人高尚的情懷。

  如今,王秀珍仍在網絡上熱情傳授布藝制作藝術,並在自家的服裝鞋帽店開展免費培訓,幫助周圍更多的姐妹們提高布藝制作水準。(張志明 張文傑)

分享:

責任編輯:石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0112825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