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藝途的上下求索——內蒙古畫家李喜成作品被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收藏

  • 2021-12-29 09:13
  •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日前,由內蒙古著名畫家李喜成主持的“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項目《鄧小平訪美》作品被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收藏。

WechatIMG1625

  據悉,這幅高達3.5米的巨幅作品取材于1979年版《人民畫報》所刊登的圖片和《旋風九日》書中一張火柴盒大小的黑白照片。“由于缺少當時歷史環境下清晰的顯露細節照片,對于創作這樣的重大題材帶來了困難。”李喜成説,“自己最初的構思來自于這兩張綜合在一起的舊圖片,取前一個圖片的人物形象,後一個圖片的背景和環境,並借鑒雅典衛城的色彩和質感畫出了水彩色稿,草圖完成的一剎那,一種宏偉、莊嚴、崇高、偉大、氣勢恢弘的感覺産生了。”

  據悉,生于70年代的李喜成,一直生活于自己的故鄉內蒙古,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美術家協會理事、油畫藝委會委員,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畫作以反映農牧民生活見長,這次關于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可謂是一次新的突破。

  畫作艱難而富有挑戰性

  “人物和環境的色彩都經過多次變動中,該畫作畫了有十幾遍,沒有一個人物形象是能完全照搬的,這使得畫作變得艱難而富有挑戰性。”李喜成説。

  為了滿足巨幅畫作的創作需要,李喜成將畫室搬進了內蒙古師范大學雕塑學院新建的二層大樓裏,“在鐵皮和玻璃密封的毛坯房,迎著悶熱的夏天,赤膊上陣開始創作。”李喜成説,“整個大樓空空蕩蕩,不時有鴿子在畫室的房間裏飛過。有的落在地板上,好奇地望著我,好像我是一個不速之客,闖入了它們的領地。在畫完畫的夜晚,關閉燈光後,借著電筒的微光。走出雕塑大樓,看著頭頂夜空中頭頂夜空中的繁星,透出一口氣,那段時光令人難忘。”

  “後來畫室搬到美術學院地下室,借著屋頂的燈光,我在新繃的畫布上開始創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經常畫到後半夜,頂著滿天的星鬥回家中,有時通宵作畫,剛走出美術學院大樓,天已大亮。”李喜成回憶起艱辛的創作歷程歷歷在目。

  為了畫好人物形象,達到形神兼備,李喜成閱讀關于畫中人物的多種書籍,反覆觀看影視資料,體會人物的言行舉止和音容笑貌,“了解人物的人生經歷及內心世界,爭取把人物形象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李喜成説,“畫中四個人物的形象、動勢和表情以及周圍環境的色調都經過了反覆的推敲和調整,最後達到比較理想的真實效果,準確地還原了那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又充滿了鮮活的藝術美感。”

  在漫漫藝途上上下求索

  “我是幸運的,我有那麼多想畫也畫不完的東西,唯願在漫漫的藝途上上下求索。”李喜成説。

  “他的作品扎根鄉土,每一筆都真實記錄和滲透著最原滋原味的鄉村生活,他的作品就代表著一種‘鄉土現實主義’。”業內人士曾這樣評價李喜成。

  關于自己藝術畫作的靈感,李喜成這樣描述,“畫你熟悉的東西,有真情實感的東西,畫能讓你的童年記憶感到親切的東西,這樣你才會有感而發。虛情假意,無感而發,欲哭無淚,即使你花言巧語,也難以打動別人。藝術就是一種語言,是以情動人的,只有你説的是真心話,才有可能打動別人。畫家畫的就是自己對美麗的自然界以及生命的一種熱愛和感悟。”

  “接觸到西方油畫,尤其是表現貴族生活和宗教題材的作品,我發現他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是如此不同,但當看到他們再現農牧區生活——那些有關體力勞動者的作品,卻發現他們和我們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李喜成説,在這中間,我找到了西方油畫和我國農牧區生活的契合點,而且中國這個可歌可泣的偉大民族有太多的史詩般的東西去值得深入表現了。(記者高平 王瀟)

分享:

責任編輯:石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0112821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