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晉劇在內蒙古是什麼味道?

  • 2021-11-22 09:31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何小菊和周勝利在《滿都海》中分別飾演男女一號滿都海和博羅特。


  何小菊指導學生表演。


  一代名伶康翠玲。


  上世紀80年代,前排從左至右任翠芬、亢金銳、楊勝鵬、冀素梅謝幕合影。


  何小菊在《算糧登殿》中王寶釧的扮相。


  中青年演員李宏偉劇照。

  人生百態,皆是味道。

  味道是什麼?

  是茶的濃釅、酒的辛辣、醋的酸鬱、奶的鮮香?還是母親的懷抱、指尖的露珠、跳躍的舞步、無染的凈潔?

  都是。

  那內蒙古晉劇的味道是什麼?

  業內大咖説,是“醋味兒+奶味兒”。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源于山西,清初流入塞外。三百年來,陰柔婉轉的晉劇在內蒙古高原厚土的滋養下,表演形式逐漸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並廣泛借鑒京劇、河北梆子等唱腔念白,形成了如今高亢激昂、特色鮮明、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劇種。

  傳統晉劇在內蒙古“生根發芽”

  “一九冬至一陽生,歸化城街上鬧哄哄,來的把式都有名,喜兒生禿蛋飛來鳳;

  二九天數小寒,禿蛋唱了一出《虹霓關》,飛來鳳唱的是《長壽山》,喜兒生唱的是《呂布戲貂蟬》;

  三九硬凍遍地冰,從代州來了個千二紅,他唱《捉曹放曹》《取西城》,趙匡胤報仇《三下河東》;

  ……

  九九本來又一年,悶銅黑唱了出《禦果園》,《禦果園》唱得好,歸化城把式都來到,大腕兒肉一條魚人參娃娃一桿旗。”

  這是流行于清代歸化城民間的順口溜“梨園九九圖”,喜兒生、禿蛋、飛來鳳、千二紅、大腕兒肉、一條魚、人參娃娃、一桿旗等都是藝人的藝名。這些藝名趣味橫生,讀來生動形象、讓人捧腹,不覺間好似看到了當年歸化城晉劇流行的盛景,藝人們個個身懷絕技各展風姿,紅黑生旦醜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一派熱鬧的錦繡梨園盛景圖。

  《呼和浩特市文化志》記載,歸化城地處北疆要塞,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山西人居多。清同治年間,已經有了私人組織的晉劇班社,常在托縣、薩拉齊、包頭、河套、伊盟(現鄂爾多斯)等地區流動演出。清道光及民國時期,歸化城的晉劇十分繁盛,大觀園劇院和民眾劇院是兩個非常有名的劇院,經常有晉劇班社進行演出。包頭作為商輳往來的水旱碼頭,更有開明大戲院、魁華舞臺、三慶茶園、西北劇影社等盛極一時的戲院。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劇院班社進行了改造,經過多次機構更疊、人員變換,內蒙古的晉劇事業欣欣向榮,尤其呼和浩特名家輩出、劇目繁多、品質上層,後起之秀如雨後春筍。

  老藝人中有康翠玲、宋玉芬、任翠芬、亢金銳、王靜卿、楊勝鵬、常艷春、趙金瑞、劉俊美、郭玉林等技藝精湛、唱作俱佳的十大演員,精心培養的陳改梅、陳艷秋、趙廣仁、牛正明、齊玉紅、侯遠喜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也已經嶄露頭角。1959年,呼和浩特市藝術學校成立,專門培養晉劇、二人臺等戲劇事業接班人。

  劇目上,積極挖掘整理了《打金枝》《鍘判官》《鳳臺關》《七堂會審》《調冠》等一批傳統劇目,同時移植了《李逵》《薛剛反唐》《花打朝》《三滴血》等京劇優秀傳統劇目,並創作改編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劉胡蘭》等多部現代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劇目,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晉劇表演藝術家受人民喜愛

  在內蒙古,晉劇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包頭、巴彥淖爾、鄂爾多斯、烏海等西部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愛,被稱為“大戲”。

  “小時候,村裏來了晉劇團,我們一幫小孩兒滿大街喊‘唱大戲’的來了,‘唱大戲’的來了。大人們也高興,讓孩子們早早搬著小凳子到戲臺前面佔座,生怕去晚了坐在後面看不到演員們的生動表情。鄰村人也會相伴著走上二三十裏夜路來看戲,戲場比過年都熱鬧。”回憶起小時候村裏“唱大戲”的情景,45歲的烏蘭察布男子閆東輝止不住地樂呵。他説,戲好全憑演員好,一個好演員是整部劇的靈魂,比如康翠玲。

  康翠玲,內蒙古戲曲界乃至全國晉劇界旗幟性人物,在呼和浩特晉劇屆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是戲迷們“砸鍋賣鐵也要看”的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因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被稱為“晉劇界的梅蘭芳”。

  康翠玲祖籍山西朔縣,呼和浩特市晉劇團首任團長,1930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隨母親金玉璽學戲,10歲登臺演出,展現出極高的戲曲天賦,她輾轉于山西、河北等地演出,民國時期已經名噪一時。1947年,康翠玲隨母親來到歸綏落腳,以唱戲謀生。

  1949年後,康翠玲擔任歸綏市新綏劇社副社長,常在歸綏市舊城小東街大觀園劇院演出,擅長花旦、刀馬旦等行當,深受戲迷追捧和好評。

  康翠玲的唱腔圓潤,吐字清晰,扮相俊美,表演活潑逼真,在晉劇旦角表演中獨樹一幟。演出的代表性劇目有《打金枝》《霸王別姬》《嗄達梅林》《王昭君》《春香傳》《江姐》等,其中《打金枝》《春香傳》《江姐》被灌制成黑膠唱片,在當時廣為流傳。

  1998年,康翠玲在呼和浩特病逝,享年68歲。

  2020年,是康翠玲誕辰90周年,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晉劇院隆重推出了“紀念康翠玲先生誕辰90周年”特別活動,以此方式向這位人民的表演藝術家致以深切的緬懷。

  晉劇在內蒙古得到創新發展

  從內蒙古晉劇第一代代表性人物康翠玲起,晉劇在內蒙古就發生了顯著改變。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康翠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尤其唱腔不斷吸收北路梆子、蒙古族音樂的特色,在她原有婉轉、清麗、略帶沙啞的藝術風格中,又增添了豪放、粗獷的邊塞韻味。

  《呼和浩特市文化志》中載,源于山西的晉劇,在內蒙古特定的環境氣候裏,由于不斷受到當地民族、民間藝術以及當地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的影響,在念白、唱腔和表演上已經産生了根本變化,久而久之,晉劇在內蒙古形成了不同于山西晉劇藝術風格的特色。

  時至今日,經過程改梅、牛正明、程硯秋等第二代晉劇表演藝術家的傳承接力,第三代接班人何小菊、周勝利兩位表演藝術家已經把內蒙古晉劇的韻味發揮到了極致。

  何小菊,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晉劇傳承人。

  周勝利,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晉劇院書記,行政事務之余,從男一號到執行導演再到基層演出,多年來一直沒有離開過舞臺,並深深為之著迷。

  2004年,經過20年不斷的精心打磨,由他們主演的新編大型民族歷史劇《滿都海》與觀眾見面了。

  長調、呼麥、梆子腔,京白、鐃鈸、普通話,馬隊、舞蹈、蒙古袍……傳統的晉劇唱腔,大量的蒙古族文化元素,相應相合中彰顯了民族團結這個永恒不變的主題,《滿都海》的創新表演手法,獲得了成功。

  在隨後的全國巡回演出中,所到之處好評如潮。

  太原的晉劇表演藝術家説,明明是晉劇,唱念做打中卻又不拘泥于傳統,有了內蒙古地方特色,好!

  寧波的觀眾驚喜地問,這是什麼樣的晉劇?聽得懂還入迷。“醋味兒+奶味兒”,該劇音樂編導、國家一級作曲家李靜波説。“對對對,就是這個味兒”,觀眾笑了。

  2005年,《滿都海》先後獲得了中國首屆戲劇獎、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等多個全國性大獎。

  好團隊才能打造出好作品。

  繼《滿都海》之後,作為內蒙古晉劇事業領頭羊的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晉劇院乘勢而上、再接再厲,緊扣時代主題,又陸續推出了新編反腐歷史戲《巡城記》、現代脫貧攻堅戲《武漢鼎》等多部叫得響的劇目,常演不衰。

  近些年,何小菊、周勝利等表演藝術家刻意退居幕後,傾力培養第四代內蒙古晉劇傳承人。在他們的傳幫帶下,《巡城記》《武漢鼎》中大膽啟用李宏偉等中青年演員挑大梁,不負眾望。

  為了補充團隊力量,該院近期又從山西招聘了5名中青年演員,唱念作打樣樣俱佳。

  “我們最新創作的現代抗戰戲《高鳳英》即將進入排練階段,全部由中青年演員出演。”周勝利説,這部劇應該又是一部撼動人心的晉劇佳作。(記者 高瑞鋒)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8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