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媒體涉外報道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018年04月10日 10:22:57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核心閱讀

  改進新聞策劃機制,建立以資深跑口記者和專家顧問為基礎的策劃把關制度;改進國際會議報道,避免形式主義,從會議過程、成果、人物等多方面進行報道,並在展現形式上進行探索,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好的涉外活動報道不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把故事放到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背景下,並與中國的發展理念相連時,才有更深遠的時代內涵和全球意義。

  在新時代,行業媒體更需緊跟發展潮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在內容上做足行業特色,在形式和渠道上大膽探索,著力提升傳播力、影響力。

  伴隨中國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外交流更加頻繁,在國內舉行的外事活動也越來越多,國內新聞與國際新聞的邊界日漸模糊,在此背景下如何發揮主場優勢講好中國故事?近年來,中國氣象報社立足于行業特色,加強涉外活動新聞報道的採編能力建設,聚焦時代熱點,探索構建國際傳播渠道,在國家對外傳播的大格局中奏響氣象“樂章”。

  增強本領 挖掘行業富礦

  不同于社會媒體,行業媒體往往聚焦某一行業發展,其提供的行業資訊也更具專業性、權威性。在涉外活動的報道方面,行業媒體也可發揮內容上的獨特優勢,講述“不一樣”的故事。

  筆者所在的氣象行業一直流行著“大氣無國界”的説法,正因如此,各國在氣象的監測、預報、科研等方面保持著十分活躍的交流和合作。隨著我國氣象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氣象領域的地位不斷上升,同時承擔的國際義務顯著增加。例如,目前我國承擔著世界氣象中心、全球資訊係統中心、區域氣候中心、區域培訓中心等世界氣象組織的18個世界和區域中心,中國向亞非20多個國家援建氣象設施,有超過3600名外國學員來華接受氣象培訓。這些行業特色為開展涉外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長期以來,涉外報道存在著深度不夠、模板化、可讀性差等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記者對某一領域的涉外活動缺乏係統的了解,導致對事件的新聞性、準確性把握不足。為此,要改進新聞策劃機制,建立以資深跑口記者和專家顧問為基礎的策劃把關制度;改進國際會議報道,避免形式主義,從會議過程、成果、人物等多方面進行報道,並在展現形式上進行探索,提高文章的可讀性。打鐵還需自身硬,記者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做好涉外新聞報道的前提,特別是需要增強外語交流能力、行業觀察力、新聞敏感性以及融媒體報道能力等。

  中國氣象報社近年來大力引進外語專業人才,建立國際報道小組,聚焦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強化整體策劃,使行業新聞資源的富礦轉化為新聞生産力。以國際會議報道為例,目前形成了“開幕報道+成果回顧+亮點新聞+外賓採訪”的報道模式,使會議報道更加立體、豐滿。特別是記者抓住每次機會採訪外賓對中外合作和中國發展的評價,提高了我國發展成就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使中國故事更具説服力。

  例如,在2017年中美大氣科技合作聯合工作組第20次會議期間,記者專訪美國國家天氣局局長,他對中國的發展給出了“中國氣象現代化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高度評價,稿件刊發後得到積極反響,極大地提振了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信心。再如,尼泊爾水文氣象局專家在來華培訓時向記者透露,2015年4月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後,當地通信中斷,中國捐贈的天氣預報係統由于不依賴當地通信條件而獨立運作,在震後24小時內成為尼泊爾水文氣象局的主要天氣預報平臺,為抗震救災氣象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撐。

  聚焦熱點 與時代共振

  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只有把故事放到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背景下,並與中國的發展理念相連時,才有更深遠的時代內涵和全球意義。因此,好的涉外活動報道不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歷年中國新聞獎對外傳播獎獲獎作品可見一斑,這些作品往往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秉持的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基本理念。

  作為主旋律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外活動報道只有緊扣時代脈搏、搭乘時代熱點的快車,才能産生協同共振的宣傳效應。在近年來的國際時政熱點中,最受關注的事件之一便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氣象服務既是國家戰略需求,也是體現大國責任、彰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氣象部門從氣象多邊合作、區域合作和雙邊合作等多個層面,大力推動氣象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利用自身優勢為域內經濟發展提供防災減災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域內氣象服務需求推動我國氣象服務的國際化發展。

  “一帶一路”新聞宣傳主題宏大、內容豐富,作為行業媒體,找準自身定位、深挖行業特色是關鍵。中國氣象報社根據氣象國際合作特點,聚焦氣象科技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把握時間節點,推出了風雲衛星數據共用、氣象國際培訓、技術援助、國産軟件助力遠洋導航等係列報道。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簽署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意向書。圍繞這些重大外事活動,報社及時策劃推出“一帶一路”專刊,全方位展示氣象行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在網站開設“加強氣象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大型中、英文專題,涵蓋圖解、圖片、訪談、通訊等多種形式,相關文章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網站轉載。此外,還策劃“一帶一路”主題的“專家視點”,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學建議;推出人物係列報道,講述氣象科技合作和氣象設施援外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引起社會關注並被廣泛轉載。

  2016年召開的首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將區域氣象合作推向新的階段。為做好報道,報社策劃制作中、英文網絡專題,派出骨幹記者,圍繞會議簽署的南寧倡議等成果深入採訪外國代表,緬甸、印尼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的官員對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體現出的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高度讚賞,以此為基礎撰寫的稿件《面向區域需求推動氣象合作 南寧倡議獲積極反響》,得到新華網、中國政府網等主流媒體和網站的轉載。

  深化合作 構建對外傳播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遠,離不開傳播渠道和機制的建設。近年來,很多主流媒體完善多語種的新聞傳播格局,紛紛推出外文版移動應用,並入駐國際社交網絡,國際傳播力顯著提升。作為行業媒體,也需要思考如何創新機制,打造對外傳播平臺,建立對外傳播渠道。

  中國氣象報社近年來在提升對外傳播力上進行了嘗試。依托于自身承辦維護的中國氣象局官網英文版的編輯資源和國際溝通渠道,將一批報紙刊發的涉外報道文章進行精編精譯,並擇優向世界氣象組織網站進行轉載推薦。同時,報社還利用與新華網、中國政府網等國內媒體和網站建立的長期合作機制,將部分富有行業特色的國際合作稿件包括英文稿件進行轉載推薦,使其在更大的平臺上得到傳播。

  例如,記者在2016年廣州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基本係統委員會第16次屆會期間,圍繞氣象設施援非的成效,採訪了出席會議的津巴布韋氣象局局長。成稿後被翻譯成英文文章發布在中國氣象局網站英文版上,經推薦後被新華網英文版、人民網英文版、中非合作論壇網、南非線上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網站、津巴布韋新聞網等中外媒體和網站轉載,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講好中國故事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新時代,行業媒體更需緊跟發展潮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在內容上做足行業特色,在形式和渠道上大膽探索,著力提升傳播力、影響力,進一步探索涉外報道的融媒體展現形式,打造更加專業化的對外傳播平臺,使行業媒體成為國家對外傳播大格局中富有活力的一份子。(作者張永 單位:中國氣象報社)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趙丹 )
更多圖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0996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