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報道應發揮“十八般武藝”
2017年08月16日 09:05:55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扶貧新聞報道如何精準?媒體如何強化問題意識,多點發力?新聞媒體在扶貧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所發揮的作用重大,尤其是對于扶貧新聞報道,不再局限于傳遞資訊、報道事實為主,不再是簡單眼映貧困地區的現狀,而應有歷史擔當意識,用國際視野來考量和探究我國精準扶貧的深層價值所在。

  善用民生視角報道扶貧

  扶貧新聞報道要注重以民生的視角實現輿論場域的建構。民生場域的建構,將緩解轉型期社會公眾的焦慮心理,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和價值期待。扶貧新聞報道應從以往的國家敘事和政府視角,轉變為對精準扶貧方針政策進行精細化解讀,立足民生,服務民生,通過議題設置、對策建議,來兼顧官方和民間的聲音,推動新聞價值的民本意識、報道方式的民間話語、報道立場的平民視角、題材選擇的民生內容。

  精準扶貧,相對粗放扶貧而言,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扶貧開發工作,重在精準,讓貧困戶有更多的獲得感。這對于媒體人員而言,就要善用民生視角來報道精準扶貧,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多點發力,因地制宜,精準定位選題靶向,尋找挖掘契合本質真實的故事,善于講故事,釋放故事力。

  去年G20杭州峰會召開之際,《浙江日報》推出4個版主題報道,分別為《30余載,1200多萬人的貧困帽是這樣摘掉的——消除貧困,浙江的策略和選擇》《“農民+網”,扶貧的創新招式——浙江探尋激發內生動力的減貧富民新路徑》《昔日“光棍村” 如今幸福村——浙江“精準扶貧”背後的三個故事》《好日子是怎麼幹出來的——專家學者解讀我省扶貧開發經驗》,聚焦精準扶貧的浙江實踐,從理念制度到百姓故事,展現30多年來浙江人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我發展無限的內生動力,貧困民眾能夠自我造血、自我創新。這些實踐契合G20包容性增長的主題,講好精準扶貧的浙江故事、中國故事,闡述中國精準扶貧的理念,為其他國家的減貧提供了借鑒經驗。

  這樣的實踐也讓人們看到,扶貧報道只有善用民生視角,選擇民生話題,轉變文風語態,生活氣息足了,民眾也就信任了。同時要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會帶著問題去採訪、尋找答案。比如,扶貧模式如何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扶貧開發如何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只有強化問題意識貫穿採訪全過程,才能使媒體人員實現一次扶貧工作的身心革命。

  精準扶貧報道有路可循

  每個地方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地理區位、政策機遇不盡相同,每個貧困戶的貧困原因、貧困程度、特點以及脫貧、返貧可能性也不同,因而要因地制宜、因人定策。對此,新聞媒體人要強化問題意識,多點發力,將聚焦特色産業發展扶貧、東西部地區協作扶貧、技能培訓教育扶貧、“互聯網+”扶貧、金融支援扶貧、生態保護脫貧等領域作為路徑選擇,生動報道各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型案例。

  聚焦發展特色産業扶貧。浙江省寧波市和貴州黔西南州是對口幫扶協作城市。從1996年至2015年,寧波市累計在貴州完成幫扶項目3730余個,無償幫扶資金與物資共計10.51億元,資助6萬多名貧困學生。在兩地結對幫扶20周年之際,《寧波晚報》記者深入黔西南州農村、企業、學校、醫院等地採訪,通過蹲點“解剖麻雀”,尋找鮮活實例,在《寧波晚報》推出5個整版的“黔西南,萬水千山隔不斷的山海情 本報記者為您揭秘寧波20年精準扶貧”係列報道。通過挖掘寧波科技人員幫扶睛隆縣養殖波爾山羊、普安縣養殖長毛兔、安龍縣種植食用菌、貞豐縣種植花椒等發展特色産業,展示了一些農戶找到的脫貧鑰匙。

  聚焦“互聯網+”、金融扶貧。當前在電商扶貧領域,從政策設計到基層試點、連片部署,郵政、供銷社等係統在貧困鄉村設立物流配送服務網點,從“授人以漁”到“營造漁場”,電商扶貧方式正在全面鋪開。《浙江日報》報道的《一根網線的決心——“互聯網+”架起致富路》,反映了許多原本貧困的浙江小山村,通過“互聯網+扶貧”手段,幫助低收入農戶通過開辦農家産品網上銷售平臺等方式減貧致富。

  扶貧報道先扶“精氣神”

  精神脫貧是扶貧報道思想的戰略重點,扶貧先扶志。報道精準扶貧,得先扶“精氣神”。用繡花的功夫實施精準扶貧,新聞媒體要積極營造精神脫貧的輿論氛圍,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的內生動力,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營造全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輿論氛圍,打造媒體扶貧公益品牌,探索媒體公益眾籌扶貧,借助公益活動增加受眾的黏度。

  近年來,一些地方發生扶貧款被截留、挪用、貪污等現象,群眾對此深惡痛絕,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構建合理有序的扶貧輿論場域,媒體人應由群際情緒切入,探尋緣由,厘清在事件發酵、蟄伏與爆發階段的漸進式變異,及時正確輿論引導,重視意見領袖的建設性意見,釋放和修正社會的負面情緒,為國家提供真實有效的扶貧資訊和合理建議,真正起到媒體的溝通橋梁作用。

  當前,社會貧富差距、城鄉教育、醫療差距等問題凸顯,如何消弭主流媒體輿論場與微信、微博自媒體以及群眾口頭輿論場的縫隙,不斷增加官方與民間的輿論最大公約數,克服民間輿論的流瀑效應與群體極化效應,新聞媒體要與時俱進,不斷傳遞正能量的聲音,形成和諧的扶貧輿論環境。新聞媒體還應通過議題設置,解釋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的決策思路,從心態到語態向群眾靠攏,讓貧困戶既能聽得到黨和政府的聲音,更能聽懂黨和政府的聲音,使得受眾對現有社會環境信任,對社會公平認可,有自己的話語空間。

  總之,新聞媒體需要多角度、多領域報道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扶貧,因人因地施策,發揮採編“十八般武藝”,針對各類貧困原因尋計思策,彰顯媒體社會擔當和媒體智庫研究的前瞻性,從而講好精準扶貧的中國故事,傳播好精準扶貧的中國聲音,闡述好精準扶貧的中國理念。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劉艷丹 )
更多圖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29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