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報道要窮盡問題
2017年07月25日 10:46:22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吃低保的都出了錢村支書卻一毛不拔》是一篇此前發表在《常德日報》上的輿論監督報道,獲得了2016年度湖南新聞獎二等獎。

    這是從問題堆裏捋出的一篇輿論監督報道。起初,《常德日報》群工部接到村民反映的並不是這一個問題,而是説村裏套取國家糧食直補款和村支書私分財政撥給的修路款等問題。我與另一名記者到村裏和鄉裏了解情況,村民反映的這兩個問題太復雜,需要通過查賬才能弄清,而查賬是記者難以做到的。當我們決定放棄對這兩個問題的調查時,另一個問題線索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村民集資修路,吃低保的出了錢,村支書卻一毛不拔。我們就問村支書有沒有這個事,村支書沒有否認。

    村民集資修路,吃低保的都出了錢,村支書卻一毛不拔。這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反面教材,也説明瞭“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必要性。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抓住這一問題進行採訪,而且對這篇不到700字的報道多次修改打磨。

    評選會上,評委一致認為,這是一篇好報道,但也有評委對稿件的內容提出了兩個質疑。第一個問題是:吃低保的出了1.2萬元錢,這家低保戶有錢,不應吃低保。所以,是否存在對低保戶審批不嚴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吃低保的出了1.2萬元錢,而另一個沒有吃低保的只出了3000元,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不應是問題。對于第一個問題,民政部門的解釋是:只要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低于當地低保水準的,都可申請吃低保;即使家裏有些存款,但如果患上了重大疾病仍然可以申請吃低保。對于第二個問題,村民説,集資的錢每家每戶都不一樣,是根據住得離公路遠近來出錢的,住得遠的多出錢,住得近的少出錢。因為,住得遠,水泥路打到他家裏的成本多些,住得近,打路的成本低些。

    這麼一説,大家都明白了。看來,評委提出的兩個問題本不是問題。但畢竟報道中沒有寫明這些情況,也就成了問題。如果把這些情況全部寫進報道中,評委也就提不出什麼問題了。

    因此,記者寫報道,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讀者或嚴厲的評委來審視報道內容——還有沒有沒寫清楚的,包括背景的交代、術語的解釋等。總而言之一句話,寫報道要窮盡問題。

    作品原文:

鼎城區許家橋興佛山村4組村民集資修路

吃低保的都出了錢村支書卻一毛不拔

村民:這哪裏像個黨支部書記,我們看連做黨員都不合格

    “蔡興國,2萬元;蔡文兵,1.447萬元;林長兵,1萬元……”5月4日,鼎城區許家橋回維鄉興佛山村4組村民氣憤地向記者訴説:“這份村民集資修路的名單中,竟然找不到村支書林開宏的名字。作為組裏的村民,他一毛不拔沒出一分錢,人家吃低保的都出了錢……這哪裏像個黨支部書記,我們看連做黨員都不合格。”

    去年8月,興佛山村4組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以社會集資和村民集資的方式修建組裏的水泥路。組裏在外辦企業的3位老板共出資12萬元;組裏共34戶,有30戶都出了錢,村民集資23.4475萬元。沒有出資的4戶是:村支部書記林開宏、患癌症離世了的蔡新建、患癲癇病的李海軍和住得很偏僻的李國平。去年10月,該組打通了1.9公里長的水泥路。雖説出了錢,但路好走了,村民覺得值得。可最近,一份組裏村民集資修路的名單公開後,讓村民心裏頭很不是滋味。村民們議論紛紛:“蔡新建、李海軍和李國平他們不出錢,那是我們村民都舉手同意了的。但我們並沒有同意村支部書記不出錢。他憑什麼不出錢?按理,他作為村支部書記應該帶頭出錢。既然是組裏的一戶,就得服從組裏的決定,不能因為是支部書記就當特殊村民。”記者聯繫村支書林開宏時,他也坦言自己的確沒有出資,但沒有説明不出資的原因。據了解,村民反映的吃低保的都出了錢,指的就是村民劉道均,他出了1.2萬元。

    説起這件事,該組今年62歲的村民蔡聖元説:“早知道村支書不出錢,我也不會出錢。他這個支部書記住的是樓房,我住的是從別人那裏買來的有三四十多年房齡了的二手破平房,他比我有錢啊,我都出了3000元。”(胡德桂 唐靜)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劉艷丹 )
更多圖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47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