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大學黃升民:從自媒體勃興看高校人才培養
2017年03月02日 14:57:0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從自媒體勃興看高校人才培養(前沿訪談)

    ——訪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黃升民

    自媒體近年來勃興,有人用“野蠻生長”來形容這一現象。2月下旬,結合自媒體發展狀況及高校人才培養,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黃升民就首份行業報告《克勞銳(TOPKLOUT):2016中國自媒體行業白皮書》進行解讀;同時,針對選擇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的眾多“藝考”學生,從人才成長發展視角,黃升民教授也給出了理性建議。

    記者:您主持創辦的“新媒體與網絡”“廣告”兩個專業在教育部評估中,均位居同類專業全國第一,您還擔任《媒介》雜志總編輯,從學界的角度該怎樣看待自媒體這種新媒體?

    黃升民:自媒體(We Media)這個概念2002年由美國人最先提出,指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的知識體係相聯之後、如何分享和提供自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十多年來,它一直在文明與野蠻的夾層中生長,由部落格、社區,再到公眾號,其生長的核心動因是人與生俱來的表達欲,社會文明程度越高,人的表達欲越強,從竊竊私語到社會的參與,個人表達向社會轉身就帶來媒體化傾向。

    《克勞銳(TOPKLOUT):2016中國自媒體行業白皮書》通過對優酷、微博、微信、秒拍、今日頭條和喜馬拉雅等平臺數據的匯聚,統計分析了自媒體在我國的最新發展資訊,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自媒體人是職業化的,75%的自媒體有廣告,35%的自媒體有電商。這表明自媒體正處在産業爆發的前沿階段。自媒體的三股推力來自技術、市場和社會。自媒體發展有四對內在的矛盾,即規模化與獨特個性、個體與平臺、情懷與市場、劣幣與良幣的矛盾。再往前走,自媒體應該更加規范、更加自律、更加健康。

    記者:您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面對自媒體等新媒體的風生水起,從生活潮流趨勢和新興行業或者産業角度,怎樣看高校人才培養?

    黃升民:大學應該擁抱新知識,引領新潮流。放在整個社會係統中觀察,特別是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大學的領先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專業設置是不是與産業吻合,學術研究是不是立于産業前沿,學術理論是不是回應産業需求。因此,我們關注《克勞銳(TOPKLOUT):2016中國自媒體行業白皮書》這樣的新動向。對于新動向、甚至新行業,大學不應該一味“捧”,而是提供客觀理性的思維以及警醒性的評論,同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培養新興産業需要的人才。

    勇立時代潮頭,自身才有底氣,才能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尊重,才能培養引領潮流的學生。中國傳媒大學2005年建立“家庭資訊平臺”,引來國外著名高科技企業進行合作,這套數字係統已經輸出到東南亞、中亞等地區。我們建立的中國廣告博物館在開展教學科研一體化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針對新媒體內容交易的無序、甚至“黑洞”,我們建設了新媒體與網絡“內容銀行實驗室”,從概念到實踐,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牛津大學相關人員對此表示驚嘆。這些項目的主體參與者是我們的學生,特別是碩博士研究生。

    記者:“藝考”學生扎堆,成為近年來的一個社會熱點,報考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也很多,從人才成長發展視角,請您談談看法。

    黃升民:“藝考”熱需要辯證地看待,一方面説明社會的進步,年輕人不再羞于表達或者表演,而是更願意展示自己,現在參加“藝考”的許多學生文化課都很優秀,他們喜歡張揚個性,向往能夠表現自己才華的職業。另一方面,“藝考”過熱,考生及其家長也有脫離其本性的錯覺,將藝術領域百分之零點幾甚至更低的成功率,錯認為百分之百。藝術類專業不一定是好的選擇,建議家長還是多考慮孩子的自立能力,多考慮孩子將來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記者 董洪亮)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爽 )
更多圖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96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