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良“新聞茶座”主講詞:中國畫與中國精神
2014年07月31日 16:19:57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列印 關閉 

中國畫與中國精神

——吳進良在中國記協第54期新聞茶座上的主講詞

(2014年7月31日)

    我是外交部一名專職國禮畫家和繪畫專業教授。今天,我很高興與大家一起談談“中國畫與中國精神”這個話題,與在座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我作為一名繪畫藝術家的感受和心得。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他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興衰關乎國家、民族的命運,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興盛。一個民族,需要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否則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崛起的中國需要精神旗幟,當代中國人需要健康向上的中國夢,而文化強國戰略正是托舉起這個夢想的大舞臺,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書畫藝術更擔當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強烈的中國精神。中國繪畫審美史正是民族精神的折射史。繪畫大師傅抱石説:“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也就是説,我們可以根據中國畫傳統去探尋和體認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李可染説出“為祖國河山立傳”的鏗鏘話語,這正是可染先生作品感人的原因,他一生的追求都是在努力實現這個目標。他對祖國的壯麗山河懷有持久、深摯、質樸的感情,這種真誠的感情是可染藝術的內在驅動力。“筆墨當隨時代”是清初石濤的名言。這些無不表明中國畫的創作,應以立意為先,所謂“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強調表現無限生動、韻味豐富的精神和內涵;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明暗光線,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肖似,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妙趣,也唯有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于一體,題字、題句、蓋印,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更豐富了構圖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正是中國畫這些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形式,使中國畫充滿著無限的詩意氣質和豐富的哲學及精神內涵,在世界美術領域裏獨樹一幟、無以倫比。

   

 徐悲鴻先生創作于1938年的《雄獅》

    例如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創作于1938年的《雄獅》,由于當時日本侵佔了我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涂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體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再如,徐悲鴻先生創作的《田橫五百士》所描繪的是《史記·田丹列傳》中的農民起義領袖田橫在劉邦稱帝後,將到洛陽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戰士為他送行的情景。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此畫作于1928年,成于1930年,此時 正是日本入侵,蔣介石妥協不抵抗,許多人賣國求榮之時,作者意在通過田橫的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精神,歌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尊崇“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質,以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的精神和鬥志。

徐悲鴻作品 《愚公移山》

    徐悲鴻先生于1940年完成國畫《愚公移山》,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中華民族的決心與毅力。讚譽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正是因為這些作品極具思想性、時代性和激勵性,充滿深刻寓意和內涵,這樣的意境讓人深思,引人共鳴,所以才會為後人所喜愛並成為永恒。中國畫作為特殊的圖畫式表現形式,包羅萬象,蘊藏著意蘊深邃、含蓄空靈和與時俱進的精神之美。

   1 2 3 4 5 下一頁  

 
更多閱讀:
· 翟惠生:用國學闡釋中國道路 弘揚中國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 曹煥榮: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傳統中國精神和品格
· 大型紀錄片《中國精神》將拍
· 中國記協舉辦新聞茶座闡釋中日關係現狀和前景
· 中國記協舉辦新聞茶座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中國記協舉辦新聞茶座闡釋我對歐政策重點難點
 
(責任編輯: 劉艷丹 )
更多圖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352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