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第一組調研報告:新農村建設與農民幸福感提升
2011年08月17日 15:53:58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列印 關閉 

    延長縣張家灘鎮下盤石村“新農村建設

    與農民幸福感提升”體驗調研報告

    “強農惠農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二五規劃綱要》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8月4日至8日,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第一組,遵照統一安排,到延長縣張家灘鎮下盤石村體驗農村生活,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活動期間,青年編輯記者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增進了對農民朋友的感情,深化了對農村現狀的認識,思考了對農村發展的建議。現圍繞“文化發展與村民幸福感”主題,將體驗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下盤石村的“幸福”印象

    下盤石行政村,位于延河下遊,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隸屬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張家灘鎮,轄下盤石、運家自然村,是延長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目前全村78戶、358人,勞力126人。2007年以來,下盤石村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從本村實際出發,尊重村民意願,以舊村改造為主,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四年來,縣鎮累計投資330萬元,群眾自籌106萬元,新修磚窯48戶、117孔,維修改造23戶、94孔,改造黨員活動陣地,建設5000平方米文化廣場,引入自來水,硬化巷道6條。投資15.6萬元購買39臺太陽能熱水器,解決“洗澡難”問題;投資15萬元購買綠化樹300株、修建草坪2座;投資23萬元購買太陽能路燈20盞;投資12萬元建成高標準衛生室,配備基礎醫療設備和藥品,解決“就醫難”問題。

    美化、綠化、凈化、亮化,“四化”下盤石是記者們入村時的深刻印象。在與村民朋友們的朝夕相處中,記者們感受著村裏積極向上的民風士氣,感染著村民朋友們的熱情樂觀,感嘆“這是一個幸福的村子,是一個體現著‘精、氣、神’的村子。”幸福的印象,來自細節:有整潔幹凈、世外桃源般的村容村貌,有村民“總動員”的集體文化活動,有農民朋友們臉上時刻洋溢著的笑容,有村裏不時傳來的高亢嘹亮的陜北民歌……

    老少同舞秧歌隊

    未見其村,先聞其聲。我們的車隊還未進村,村口傳來的歡快的鑼鼓嗩吶聲已經驅走了大家的舟車之苦,同行的幾個小姑娘馬上變得雀躍起來。下車,才知道村裏為了迎接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編輯記者,特地召集了村裏的秧歌隊在村口“熱烈”迎接。説熱烈絲毫不過,四十人的秧歌隊,紅紅綠綠的服裝,花傘彩綢、鑼鼓震天。細看之下,隊尾處竟有一老一少邁著舞步向我們走來。老的看上去六七十歲,頭扎白毛巾,身著紫紅色秧歌服,右手拄著拐仗;小的三四歲,皮膚黝黑,手拿兩把大綠扇。兩人動作明顯比其他秧歌隊員遲緩步小,但感染力卻非同一般,年輕的編輯記者隨即跟在這一老一少後面將“入村進戶”第一課學將起來。據村支書介紹,村裏的秧歌隊已經有些年頭了,除了固定的領隊和幾個秧歌隊員,村裏的老人、小孩、甚至放假歸來的中學生大學生都是能隨時隨地參與進來的志願“編外隊員”,只要村裏的大喇叭一召集,老少即可同舞,真正實現全民同樂。

    幸福果農郝丁奎

    果農郝丁奎的窯安在村口第一家,家中一子一女,兒子在上大學,女兒念技校畢業剛剛在延安市裏找到一份工作。郝丁奎給人印象是整天笑呵呵的,正處在農閒時候,偶爾下地看看果樹莊稼,村裏的運動會、秧歌隊表演他都會去觀看,觀看但不參與,了解後才知道是腰受過傷。郝家一度很困難,兒子女兒上學花了不少錢,建磚窯的時候還借了一些債。近些年,隨著村裏果園産業的發展,自家的果園也跟著受了惠,家裏的經濟狀況才改善了一些。當記者問這位陜北老農有沒有覺得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時,郝丁奎憨厚的笑著説“麼壓力”,“現在蘋果的産量穩定銷路也有保障,收入只會一年比一年高,家裏生活也會一年比一年好,再等兒子畢業找到工作,我們就可以享福了”,郝丁奎還跟我們約定過兩年等家裏更好一些“也領著婆姨上北京去瞧瞧”。

    二、下盤石村的“幸福”支點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感受,既涵蓋物質生活,也涵蓋文化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建設幸福新農村,是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提出的響亮口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價值追求。記者們感到,在下盤石村,較為優良的經濟基礎,豐富活躍的文化生活,民主法治的治村實踐,滿足著村民朋友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升著村民朋友們來自內心的幸福感,這三個重要“支點”共同支撐起下盤石村的幸福新生活。

    1.果園經濟發展迅速,公共基礎設施齊全,為幸福下盤石奠定了堅實基礎

    梨果産業是下盤石村的支柱産業,梨果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目前,全村擁有梨果面積1110畝,每人平均3.1畝,挂果面積380畝,幼園面積730畝,小型果庫35座,各類農機35輛,沼氣池52口。2010年全村梨果産量130萬斤,産值35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年梨果收入9800元,預計“十二五”末全村果品産值達到750萬元以上,每人平均梨果收入達19000元以上。近年來,村委會堅持把發展果園經濟作為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中之重,重點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強果樹技術培訓,宣傳果園有機化管理。每年舉辦培訓活動8次以上,邀請縣鎮兩級技術員為果農作培訓,2010年日本果樹專家前來培訓。著力提高梨果品質,發放果園有機化管理宣傳資料,推廣施用農家肥,利用沼液防治病蟲害,杜絕化肥的使用。二是引導果農“走出去”,參觀學習新技術。每年組織村民在農閒時節到洛川縣、寶塔區等地蘋果示范村取經學習,提高果農科學管理果樹的水準。三是加大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爭取縣鎮投資65萬元,建成千畝果園灌溉工程,解決果園灌溉問題。投資5萬元購買1000米的防護欄,美化果園環境,有效防治偷盜。投資10萬元建成35個小型果庫,實現果品就地儲藏。

    上世紀90年代前,下盤石是有名的窮村。 90年代初,種植蘋果樹在延長縣僅僅是一劑促進退耕還林、減緩水土流失的苦藥。很多農民無法割舍傳統農作物的種植,對蘋果種植的前景感到無限擔憂,政府不得不在引導加強制的政策下,進行部分種植。經過5年左右的結果期後,延長的蘋果因為其優越的種植條件,開始顯露出優于傳統種植業的經濟效益。2000年以後,在前期經濟效益的刺激和後期政府的鼓勵政策下,延長蘋果業得到質的飛躍。

    記者所住的下盤石村郝如琦老鄉家,也是一個依靠蘋果産業而大大改善了生活的農村家庭。他説:“我家種植蘋果比較晚,04年才開始,但是現在也能達到2、3萬的年收入了。”

    發展梨果産業,作為村支書,郝銀奎是牽頭人也是需多操心的“責任人”,記者問郝銀奎對于村裏梨果産業今後發展的期盼時,郝銀奎説,目前制約下盤石村梨果産業發展最主要的問題是灌溉工程跟不上,目前,下盤石村還採用著最原始的灌溉方式,水龍頭接根管兒,人工澆灌。這種灌溉方式雖然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耗水量大,浪費率高。下盤石村擁有一口山泉,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該村的梨果産業發展提供了天然優勢。但在三至五月果樹生長旺盛、需水量大的春旱時節,村裏得全天開著抽水泵勉強滿足全村果園的灌溉需求。郝銀奎打算,今後逐步普及滲灌技術,用扎有滲水孔的塑膠管道由地面向土壤滲水灌溉。這種灌溉方式投資少,不破壞土壤結構,簡便易行,重最要的是比人工澆灌可節約用水百分之六十至八十。

    基礎設施完備

    走在下盤石村,記者們感到村裏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有村民文化廣場和配套健身器材,有計劃生育服務站、文化室,有自來水係統和太陽能路燈、熱水器……這為村民們提供了更高水準的生活保障。8月6日,49歲的下盤石村村民楊莉拿著戶口本來到計劃生育服務站,計生站醫生宋玉璽給她開出婦炎康片、甲硝唑片等婦科藥,建議她每隔半年再來復查。“其實何止半年來一次,40公里的山路,我們一輛計劃生育服務車每天要跑2個來回,6個人就在村裏吃口飯。”計生局計生站站長張偉忠説,2008年延長縣開始搞“母親健康工程”,每名參加檢查的育齡婦女由縣財政補貼20元,鄉鎮計生站再承擔20萬元的費用,對育齡婦女進行免費檢查。規定每兩年檢查一次,2010年一年已檢查過2.2萬名婦女。今天我們已檢查了50多名育齡婦女,檢查率目前為70%至80%之間,下盤石村待檢婦女得知曉率達100%。據悉,截至目前,延長縣全縣已經檢查的人口超過1.5萬人。2010年延長縣陸續投資90萬元,重修計劃生育服務站。“如今,陜北地區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水準已遠超過去,成為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張偉忠説。

    2.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重視教育氛圍濃厚,為幸福下盤石注入了強勁活力

    下盤石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近年來,下盤石村高度重視挖掘文化底蘊,以群眾集體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村文化室和文化廣場為陣地,以弘揚陜北剪紙藝術為抓手,積極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促進了村民之間、鄰里之間、婆媳之間的和睦,營造了心齊氣順、團結和諧的文化氛圍。一是傳承民間文化。以李志梅為隊長的文化隊,挖掘民間刺繡作品30件,制作剪紙300多幅。每年舉辦剪紙比賽3次,培養剪紙接班人3人。延長梆子的發源地是下盤石村,每年元宵佳節村裏組織秧歌隊進行梆子鬧元宵活動。二是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投資15萬元建成高標準文化室。村裏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八,舉辦廟會,聽大戲、到古廟祭拜、跳梆子舞等以為慶祝。每年舉辦農民趣味運動會項目,豬八戒背媳婦、婆婆坐轎、拔河比賽等促進了村民團結、鄰里和睦。組織村民外出旅遊,村委會補助部分資金,村民自出一部分,2010年組織村民參觀壺口瀑布和乾坤灣,提升村民素質。現下盤石有10人的鑼鼓隊,40人的秧歌隊,15人的籃球隊,群眾文體活動基礎雄厚。

    下盤石村自明朝起,村裏就設有私塾,幾乎人人識字、讀書。二十世紀30年代,村裏有了第一個大學生。至今為止,這個人口並不多的小村子已經涌現出六十余名大學生。

    剪紙藝術

    “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下盤石村此行,我們領略並親身體驗了原汁原味的陜北民間剪紙藝術。一進下盤石村,我們就被村裏的特色文化墻所深深吸引。村婦代會主任李志梅多年酷愛、鑽研剪紙藝術,技藝精湛、個性鮮明。從村口一直延伸到村中心的文化墻上,都畫滿了李志梅的剪紙及農民畫代表作,賦予了整個村子濃厚的文化氛圍;在由她主持創辦的村文化室裏,陳列著滿滿的剪紙、農民畫等作品的原作,還有精美的刺繡品,大多由她創作,表現十二生肖、花鳥蟲魚、人物肖像、故事傳説、農村生活生産場景等等,題材豐富多樣,表現手法簡潔明朗,細膩傳神,有的作品剪出的線條細如發絲,想像大膽,充滿質樸生動的美和生命力,令人讚嘆不已。

    李志梅拜陜西著名的剪紙藝術家為師,並自覺地把挖掘、傳承民俗文化藝術當成了自己的追求,她説:“我本以為自己的刺繡做得不錯,但和祖輩傳下來的刺繡作品一比,覺得十分汗顏,很多傳統的技藝現在都沒人會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它們繼承和發揚下去。”她經常組織村裏的婦女學習刺繡、剪紙,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下盤石村的婦女人人能繡,個個會畫,豐富了村裏的農閒生活,還有許多人慕名到村裏跟她學習剪紙。

    我們也有幸拜李志梅為師,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親身學習和體驗了剪紙,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和幫助下,所有組員都剪出了自己的生肖等作品,並把成果予以展示,不虛此行。

    剪紙起源于中國陜西,非常古老,被稱之為“活化石”,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2006年,剪紙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中國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價值,應當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予以保護、大力宣傳和傳承;同時由于其藝術性和實用性,它也蘊含著潛在的商業價值,如果將它做大,形成一定規模或者産業, 應當能夠成為下盤石村、延長縣乃至陜北地區農民新的增收途徑,帶動農民致富創收。

    梆子舞

    初到下盤石村,鄉親們已經守在村口。他們身著陜北特色服裝,頭上裹著“羊肚肚”手巾,敲鑼打鼓、扭著大秧歌將我們迎進村部。後來,我們才知道,大秧歌其實是“梆子舞”的替代品。

    説起下盤石村的文化,梆子舞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沒能親眼欣賞梆子舞的現場表演,但我們在村支書家看到了今年春節的梆子舞表演錄影。從畫面上看,梆子都綁著紅綢帶,演員一邊打棒子一邊跳舞,聲音整齊、清脆。因為幾乎都是男演員,梆子舞看起來氣勢磅薄,充滿陜北風情。其中還穿插了一些隊形變化,所以絲毫不會顯得單調。在我們的住家,大叔也特意找出了一對梆子。形似搟面杖的木棒上綁著紅綢帶,敲擊起來聲音非常好聽。可惜,作為延長梆子舞的發源地,下盤石村會打梆子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據村裏的老人講,梆子舞的起源和鞭炮差不多,都是為了用聲響嚇跑“年獸”,並慢慢流傳開來,成為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慶祝活動。可惜,村裏已經沒有人清楚梆子舞的歷史,這種古老而獨特的文化正在消亡的邊緣苦苦掙扎。

    今年六十九歲的郝景裕老人告訴我們,他自幼學習打梆子,並沒有師傅教,全靠自己跟著“學樣兒”。老人説,從前的梆子舞有許多繁復的動作,“像安塞腰鼓一樣”,能夠成套。現在,村裏人也都會打梆子,但只是簡單的敲擊,許多漂亮的動作已經失傳了。如今逢年過節、歡迎賓客的熱鬧場合,梆子舞的地位正逐漸被大秧歌取代,因為秧歌的動作更簡單、更好學。

    郝景裕老人説,他也想收幾個徒弟。打梆子需要力氣,太小的娃娃學不了,要十幾歲的孩子才合適。可是十幾歲的孩子都去城裏讀書了,一年中待在村裏的時間寥寥無幾。剛剛高中畢業的郝黎碩是郝景裕“瞅下”的接班人之一。作為梆子隊最年輕的成員之一,他對梆子舞有著深厚的感情。即便在高三寒假這樣緊張的高考備考階段,他也盡可能的抽時間參加梆子隊的活動。郝黎碩希望,梆子舞能通過自己這一代人傳承下去。

    然而,民間藝術的保護不僅僅是基層群眾的責任。1984年,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劇組走進陜北,發現了安塞腰鼓,從此將其推向世界。同為陜北特色文化的梆子舞的遭遇卻大相徑庭。為了讓這種古老而獨特的文化能夠得以傳承,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調研梆子舞文化的歷史、現狀,保護現存的梆子舞文化。通過媒體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讓梆子舞重現生機。

    古廟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八,下盤石村都會舉辦廟會。記者們帶著沒能趕上廟會盛況的遺憾,參觀了古廟。“寺內無僧風掃地,廟中少燈月照明”,一副意境深遠的對聯,幾撞破舊的房舍,表明著這座小廟的文化和歷史。進廟之後,分兩部分,坐北朝南一處小屋中供著觀音菩薩和香火,對面是一個標著“歌舞樓”的樓臺,同一個臺上,一前一後,題寫著兩幅意境天壤之別的對聯:“千秋偉業轉眼過,萬裏江山咫尺間”、“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裏江山”。記者們驚嘆小廟中藏著如此人生大境界,但轉眼一想覺得小廟的氣質與整個村子氛圍是那麼的契合。

    3.黨組織帶頭示范,法治建設不斷加強,為幸福下盤石提供了重要保障

    推動村黨組織工作創新,發展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加強法律教育和法治實踐,是下盤石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的環節。下盤石村現有黨員18名,佔全村人口的5%,大多是80年代末的老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了帶頭示范作用。下盤石村黨支部特別重視法治文化建設,2011年以來舉辦黨員法律法規培訓3期;在駐村民警指導下,每兩個月組織村民學習一次法律法規,並解答村民的實際問題;村治保會2010年共開展5次法律宣傳教育活動,內容涉及農民權益保障、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由大學生村官和鎮司法所工作人員講解。這些舉措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村民的法制觀念,下盤石村先後獲得“延安市文明村鎮”、“延安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等榮譽。

    “二十年前,村民入黨還要調查社會關係和家庭背景。”下盤石村支部書記郝銀奎介紹説,“如今選黨員,我們就看人品,看這個人正不正直。”下盤石村民風淳樸,小村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村民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與黨員們的帶動也不無關係。

    據了解,八十年代時,村民們對黨性缺乏基本的認識,遞交入黨申請書的人也只是為了當領導,未曾注意到黨員應在各方面都走在人前。

    2004年,村裏響應張家灘鎮政府的號召,將村子裏的兩間教室改建成黨員活動室。曾在村裏念書的七個年級的學生被陸續送進了鎮子裏。從此黨員們有了參加學習、組織活動的固定場所。

    “黨員活動室建好之前,村裏黨員的帶頭作用只能體現在生活中,沒有績效考核也沒有組織規劃。”郝銀奎説。現在的黨員活動卻是豐富多彩的。2007年,黨員活動室修繕完畢,村裏的18名黨員定期在這裏組織開展“黨員承諾”活動,規劃好當年要對村裏的某一領域有所貢獻。內容包括:打掃道路衛生、修剪果園、照顧貧困戶等。同時,黨員的權利也得到了保障。黨員活動室定期舉辦遠端學習、組織個人發言,此外,還安排醫療室為老黨員做免費檢查。

    如今,下盤石村的黨員思想覺悟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陜西省人大代表李志梅對記者説:“黨員,當然是要為老百姓謀幸福的。我這個人不幹就不幹,幹就幹出個樣來,我要把老百姓給扶起來!”果不其然,十年中,李志梅教會村裏80%的婦女繡花,並將延安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傳統發揚下去。

    “時代變了,我的工作也在變。”在談到黨支部書記的工作時,郝銀奎感慨道。“以前,講究幹部要為村裏辦好事、辦實事。十年前村子裏沒有蓄水壩,吃水用水都不方便,作為幹部,首先要保障的是村民的吃水問題;黃土高原土質疏松,一旦下雨,道路遍泥濘難走還會出現洼地,村幹部要及時組織村民們清理積水,填埋道路上的水坑;此外,辦學也是幹部負責的,支部書記家要保證老師的吃糧、吃水和工資問題。”

    在下盤石村擔任大學生村官的閻鵬説,較高的文化法律素質使得下盤石村民風淳樸、治安狀況良好,小偷小摸現象幾乎絕跡,摩托車停在村裏不鎖也沒人偷,“我來這裏當村官快3年了,這期間村裏沒發生過一起違法犯罪案件和到鎮、市陳情事件。”   

   1 2 下一頁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樵蘇 )
更多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