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記協網 >> 中國記者節
2006年中國記者節表彰報告會
2007年01月04日 16:15:55  來源:中國記協
【字號  列印 關閉 


在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第七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上的致辭

中國記協主席 田聰明

(2006年11月8日)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

    今天是中國記者節,我們隆重舉行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和第七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志,國務委員陳至立同志,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奎元同志親臨我們的頒獎報告會,並將為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和第七屆長江韜奮獎的獲獎者代表頒獎,雲山同志受中央委託還要發表重要講話。借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國記協向榮獲全國新聞界最高獎的同志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向長期辛勤工作在新聞戰線的70萬新聞工作者致以節日的親切慰問和崇高敬意。向出席今天報告會並為獲獎者頒獎的中央領導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在前不久召開的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對中國記協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希望中國記協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進一步發揮黨和政府聯繫新聞界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長春同志代表中央發表了重要講話。新聞戰線的同志們倍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受鞭策,倍感責任重大。今天雲山同志又將對新聞工作特別是新聞隊伍建設、新聞人才培養作重要指示。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把新聞工作和隊伍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更多〉〉

經驗交流

網絡評論的力量在于理性
人民日報 丁剛

    網絡評論與報紙評論最大不同,就在于一般網絡評論都有跟帖的設置,網友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網絡評論如果沒有説服力的話,會招來網友的批駁甚至諷刺。一旦這樣的帖子被傳播開來,不但評論本身會失去效果,而且有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因此,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寫評論,要靠事實來講道理,切忌空對空地喊口號。 更多〉〉

為了辛苦而神聖的職業
山西日報報業集團 翁小綿

    今天是我們中國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節日,三天之前,是鄒韜奮先生的誕辰。整理自己24年的從業心得,那是我五年前寫下的一段話:"做報紙是個辛苦的事業,選擇了它,就選擇了辛苦;做報紙又是個神聖的事業,選擇了它,也就選擇了神聖。既然選擇了這個辛苦而神聖的事業,那就讓我們為此而義無返顧、真誠奉獻吧!" 更多〉〉

我在新疆當記者
新疆日報記者 劉 楓

    我做為當時惟一的女性,和石油工人一起,以堅強的毅力與死亡搏鬥,堅持戰鬥到最後勝利。1989年9月29日,塔裏木油田第一口井噴出了高産油氣流,我在現場向全世界上發出了這一歷史性的特大喜訊。 更多〉〉

在第一線記錄歷史
解放軍報記者 范炬煒

    我在解放軍報工作的21年中,曾經先後蹲過6個記者站,有10多年時間是在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和尖端科技領域參與宣傳報道。我走遍了我軍地處沙漠、戈壁、深山、海岸的所有科研試驗場區。 更多〉〉

在廣播改革一線上的苦與樂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汪良

    從絕對意義上説,廣播仍然是弱勢媒介。因此,我個人和電臺的員工總有危機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我們絲毫不敢懈怠,更不敢停頓。我們要打造並保持相對強勢,借助數字多媒體技術,開創跨媒體發展的新局面,以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和聽眾的厚愛。 更多〉〉

在記憶中穿行
中央電視臺 岳群

    接到發言任務後,我再次打開了那個熟悉的郵箱,科學發展觀2005。在這個專門的郵箱裏,塞滿了央視新聞中心眾多記者,去年一年以來百余篇發自全國各地的科學發展觀稿件,從初稿到修改稿再到第N遍修改稿,字裏行間至今還能體會到當時的酸甜苦辣。 更多〉〉

 
(責任編輯: 楊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