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跨越百年的中美樂曲——巨型管風琴重生記
2017-11-08 11:18: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廈門11月8日電 題:跨越百年的中美樂曲——巨型管風琴重生記

  新華社記者 許雪毅、付敏、劉娟

  100年前,它誕生在美國波士頓,轟動一時,成為北美四大名琴之一。然而,歷史的變遷中,它一度傷痕累累,無法再發聲。

  10年前,它在愛國華僑胡友義的安排下,從美國輾轉來到中國廈門,在“音樂之島”鼓浪嶼上開始了重生之路。

  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內修繕的管風琴卡薩翁(10月23日攝)。 100年前,它誕生在美國波士頓,轟動一時,成為北美四大名琴之一。然而,歷史的變遷中,它一度傷痕累累,無法再發聲。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今天,卡薩翁——這臺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管風琴在它百歲之時,終在東西方能工巧匠的手中煥發了青春,再次奏出了天籟之音。

  從波士頓到鼓浪嶼

  “這臺管風琴在美國非常有名。”美國管風琴演奏家蔣士挺9月底到鼓浪嶼參加國際管風琴文化係列活動,見到風琴博物館裏的“鎮館之寶”卡薩翁時激動不已,對他來説這是“老友重逢”。

  蔣士挺大概20年前第一次見到這臺巨型管風琴是在它的老家——波士頓以馬內利教堂裏。這座教堂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直到現在還保留著舉辦美國最負盛名的音樂會的傳統。對當地人而言,教堂音樂會裏沒有管風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卡薩翁出自名家之手,設計者林恩伍德·法納姆是管風琴界的重量級人物,這使得它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

  1917年,世界還處于大戰之中,但卡薩翁的誕生沒有受到影響。加拿大卡薩翁公司的人來到美國波士頓,制作完成了這臺標號700的管風琴。它體量驚人,高13米、長12.5米、重35噸,擁有7000多個音管和100多個音栓。

  “美國很多著名管風琴音樂家都彈奏過它,或慕名登門聆聽用它彈奏的曲目。”蔣士挺説。

  但令愛琴人士扼腕嘆息的是,這臺巨型管風琴在歲月流轉中傷痕累累,最終“失聲”。

  澳大利亞資深管風琴工程師伊恩·韋克利在美國看到這臺即將被棄置的名琴時也很震撼。在他看來,“這臺琴很特別。”它有一個彈奏平臺,可以同時控制兩個部分的樂器,每個部分都可以彈奏一場完整的音樂會。琴的音色非常棒,通過它可以聽到遙遠的、原汁原味的交響樂風格。他希望能有人可以拯救這臺名琴。

  作為澳大利亞中國華僑胡友義的朋友,伊恩·韋克利知道胡友義正在全球各地收集管風琴,為給家鄉正在籌建的風琴博物館充實藏品,他想胡先生或許會對這臺名琴感興趣。

  果不其然,當他曬出卡薩翁照片時,胡友義特別激動,馬上詢問如何購買這臺琴。“這就是所有故事的開始。”伊恩·韋克利説,胡先生很了不起,他總想給家鄉留下一些可以面向未來的東西。

  2007年,卡薩翁在10多位管風琴工程師的幫助下,被裝進5個集裝箱,耗時3個星期,漂洋過海來到廈門。

  鼓浪嶼的沙灘見證了這對朋友散步的身影。很多次,他們行走在島上的音樂聲中,談論風琴博物館、卡薩翁和這個小島。“鼓浪嶼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這臺管風琴讓中西文化再一次融合,與鼓浪嶼自身特色交相輝映。”伊恩·韋克利説。

  浩大的國際工程

  90後德國小夥子弗朗茨·羅思已經在鼓浪嶼待了一年。“5年來我修了近百臺管風琴,卡薩翁是其中最大的一臺。”

  德國管風琴修理師弗朗茨·羅思在進行卡薩翁內部維修工作(10月23日攝)。 100年前,它誕生在美國波士頓,轟動一時,成為北美四大名琴之一。然而,歷史的變遷中,它一度傷痕累累,無法再發聲。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弗朗茨·羅思的衣服打著Rieger標誌,這是他所屬的管風琴公司,是此次簽約的修復方。但對這樣頂級的專業公司來説,修復卡薩翁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僅僅因為琴體巨大,而且修復需要盡量符合100年前的技術標準和審美理念。

  修復工作成了國際性合作工程。來自奧地利、德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專家參與其中。弗朗茨·羅思是其中之一。“和同時期被拆掉的歐美巨型管風琴相比,這臺琴很幸運,它在鼓浪嶼找到了好歸宿,重獲新生。”他説。

  安置和修復工作極富挑戰性。卡薩翁來到鼓浪嶼後,因為體量太大,專家們先是為它量身打造了一個“家”——一座新的風琴博物館。“你需要把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困難的不僅僅是搬運過程,還需要盡量保證它到鼓浪嶼後能與它在波士頓時的布局、安裝一致。”伊恩·韋克利説,我們要體現管風琴的完整性和原創性,希望遊客可以多角度接觸管風琴,甚至可以走進管風琴裏面參觀內部構造。

  修復過程中,在保持原來標準的情況下,專家們還運用了很多高科技技術,比如,琴的控制係統是電子的,但原先的電路係統老舊嚴重。修復團隊用現代電路係統將彈奏臺和管風琴琴體聯繫起來,以實現自動演奏功能。

  “在中國修復西方樂器是一個奇妙的體驗。”澳大利亞管風琴修理師凱特·芭特利説,中國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修復一臺美國管風琴,這種對藝術品的珍惜和器重彌足珍貴。

澳大利亞管風琴修理師凱特·芭特利在安插管風琴卡薩翁的音管(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想像一下,穿行在巨大的琴體中間,數千根音管環繞,琴身內部的零部件隨著旋律在你眼前跳動,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凱特説,以前大家更多地關注中美之間的政治和經濟交流,而這臺琴讓人想到,中美之間的文化互動也很美妙。

  美妙的文化協奏曲

  10年前,眼看著卡薩翁的零部件在海風中,一車車、一箱箱運到鼓浪嶼,方思特沒想到,自己的命運就此改變。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館長方思特用管風琴卡薩翁進行演奏,測試其發音效果(10月23日攝)。 100年前,它誕生在美國波士頓,轟動一時,成為北美四大名琴之一。然而,歷史的變遷中,它一度傷痕累累,無法再發聲。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當時專修鋼琴專業的她剛大學畢業,正準備出國留學,在胡友義的邀請下留在了風琴博物館。“這臺琴的每個細節都精雕細刻,美輪美奐的樣子深深震撼了我。我決定守護這件珍貴的藝術品。”她説。

  為了更好地守護卡薩翁,她開始自學管風琴演奏技巧。有一天,一位外國遊客來到風琴博物館,駐足她身邊,凝神聽她彈琴半個小時。原來這位老人是卡薩翁公司的負責人,他説,知道公司的一臺名琴落戶在鼓浪嶼,看到中國有這樣年輕的管風琴演奏者,感到十分高興。

  這讓方思特更加振奮。“老一代華僑把美國的文化珍寶帶到鼓浪嶼來,我們年輕人有責任讓這件珍寶重新煥發光彩,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如今,已是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館長的方思特打算下個月為卡薩翁舉辦一場“百年華誕”音樂盛宴。到時她將邀請包括美國演奏家在內的各國音樂家來到鼓浪嶼,她也會和學習其他樂器的家人一起上臺展示鼓浪嶼傳統的“家庭音樂會”。

  今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方思特用卡薩翁為外國嘉賓演奏了一首曲子。“當時我只用了這臺琴20多根音栓,效果就已經讓人震撼。等這臺琴完全修復好,100多個音栓同時啟用,效果將是不可思議的。”

  未來,方思特有一係列的事情要做:她準備把美國波士頓的演奏師請過來,講述這臺琴的傳奇故事;她準備把卡薩翁從美國到中國的經歷編成一部音樂劇目,傳播中美文化和鼓浪嶼音樂文化……

  這些設想讓蔣士挺激動不已。事實上,看到鼓浪嶼上的卡薩翁時,他就忍不住告訴美國朋友:“咱們的管風琴在中國重新發出了美妙的聲音。”

  “這個世界一直都需要好的使者。這臺管風琴打上時代烙印、帶著美國特色來到中國,就是一個理想的文化使者。”蔣士挺説,未來它將迎來更多的聆聽者,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192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