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駐外記者手記 | 感受“巴鐵”中國情
2017-07-17 07:24:21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鐵桿朋友”,所以大家親切地稱之為“巴鐵”。中巴友好是早已熟知的事情,去之前就有耳聞,常駐工作後更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感受到“巴鐵”的溫暖。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是我常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多年的駐外生活,使我對這個城市有一種別樣親切的感覺,每當我到其他國家或外地出差,總會對伊斯蘭堡有種“歸心似箭”之感。在與當地人共處的日常生活中,每天總有些點點滴滴,讓我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友好。

  去菜市場買菜,商家看到中國面孔總會報以暖心的微笑,確認你是中國人後,對方還會用中文來熱情地問候。賣東西不是主要的,和你聊上幾句,再順便學點中文,他們就會很開心。去公園散步,走著走著便會遇上當地人,他們一般會慢慢靠近你,然後禮貌又略帶羞澀地提出合影的要求,一旦獲得肯定的答復,立刻會喜笑顏開,接下來便有其他人“絡繹不絕”地跟上來與記者合影,拍個不停。在這裏的中國朋友都有感于巴基斯坦人民的熱情,每每沉浸在這般真誠的友好氛圍中,簡直就是在享受“明星”一般的待遇。

  回想起初到異國他鄉之時,陌生和孤獨感總是令人揮之不去。在外工作,飲食是個不小的問題。伊斯蘭堡的巴餐館別具特色,店門口通常會挂著一排排清理幹凈的整羊。翻開功能表也多是以羊肉、雞肉等為主的“硬菜”。其中一家名叫“老地方烤肉”的餐館,在當地華人圈裏頗有名氣,由于中國人的頻繁光顧,店主古拉卜·汗·辛瓦裏熟知菜肴的中文名字,還可直接用中文為中國客人點菜。室內大紅的燈籠、倒貼的福字,讓我們這些中國人有家一般的感受。油而不膩的燉羊肉鍋、肥美的炭火烤羊排,更是讓人讚不絕口。俗話説“吃飽飯不想家”,來這裏不僅可以驅散思鄉之苦,還讓我感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餐館老板古拉卜告訴我,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改善巴國的基礎設施面貌,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赴巴,帶動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他的餐館就因一波接一波的中國回頭客而越來越火,他希望有朝一日,他的這份美食能被帶到中國去!

  真正的友情,是一棵成長緩慢的植物。巴基斯坦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質樸好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利”友好,而是長久以來積淀在兩國文化和兩國人民血脈中的友好傳承。中巴友好的歷史淵源“根深蒂固”,是一點兒也不誇張的。

  巴基斯坦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早在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就在兩個古老文明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約1400年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的唐代高僧玄奘,就到過這裏,據史料記載,中國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跡都曾到過此地。玄奘在此講經、説法達兩年之久,他的居室和講經堂遺址,至今仍被保留在塔克西拉古城。塔克西拉位于伊斯蘭堡西北部,這裏是聞名世界的犍陀羅藝術中心,導遊熱情地講述玄奘的事跡,為中巴友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中巴友好佳話不斷,上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阿裏·艾哈邁德的巴基斯坦年輕人遞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請:自願守護為紀念修築喀喇昆侖公路而犧牲的中國築路烈士陵園。從1977年至今,艾哈邁德40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護陵工作。他的義舉,為“巴鐵”和中國的友誼增添了溫情的一筆。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作為橋梁和紐帶,這些人文的印記貫穿古今,拉近了兩國人民心靈之間的距離。當前,隨著中巴經濟走廊的順利推進,中巴命運共同體內涵不斷充實,有上萬名中方建設者與“巴鐵”兄弟們並肩奮鬥,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共同攜手譜寫著中巴合作共贏的新篇章。(徐 偉)

+1
【糾錯】 責任編輯: 謝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國空軍常態化遠海遠洋訓練檢驗海上實戰能力
    中國空軍常態化遠海遠洋訓練檢驗海上實戰能力
    南京開放防空洞供市民納涼
    南京開放防空洞供市民納涼
    告別貝雷帽!全軍8月1日起佩戴夏常服帽
    告別貝雷帽!全軍8月1日起佩戴夏常服帽
    長沙橘子洲景區重新開園
    長沙橘子洲景區重新開園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52129656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