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普:為何日本和厄瓜多爾地震多發
2016-04-17 18:09:2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日本九州14日、16日兩次強震的救援工作還在進行,太平洋對岸的厄瓜多爾在北京時間17日早間發生7.8級地震。為何日本和厄瓜多爾是地震多發國家?這些地震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好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板塊邊界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扯和擠壓,造成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和火山噴發,而地震多發的板塊邊界處被稱為地震帶。

  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日本和厄瓜多爾都處在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着太平洋,呈馬蹄形,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中源和深源地震,這個地震帶又被稱為“火環”。

  從板塊邊界的類型看,日本和厄瓜多爾所處的板塊邊界都屬於“匯聚邊界”。這個板塊邊界上,兩個板塊作相向擠壓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火山及構造變形作用。美國地質勘探局認為,日本九州地震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俯衝造成的,而厄瓜多爾地震則是納斯卡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兩個板塊邊界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

  地震發生後,日本和厄瓜多爾都發布並解除了海嘯警報。對此,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保羅·卡魯索解釋説,簡單來説,地震誘發海嘯這一危險連鎖反應的影響因素有三,即地震至少要在7級以上,震中必須在海洋深處,地震必須是淺源地震。以日本為例,由於震中位於陸地,因而此次地震沒有發生海嘯的風險。

  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134次6級至6.9級地震,18次7級及7級以上地震。地質學家曾多次&&,地震風險高的地區頻發地震,是地殼正常運動的結果,並不能表明強烈地震的發生頻率出現了全球性變化。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楠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9111864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