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日本隱形“賤民”人口將近300萬 從事“不潔”工作

2015年11月29日 07:08:12 來源: 廣州日報

  工人在芝浦肉類市場。

  日本最大的有組織犯罪集團山口組,其中不少都是部落民。

  人口將近300萬 從事“不潔”工作世代相襲

  日本素來有社會和諧的美譽,但據英國BBC近日披露,日本表面上互相尊重的社會底下,卻隱藏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部落民”階層——一群從事屠夫、殯葬業等“不潔”行業的工作者。

  300萬“部落民”的後代至今在就業及婚姻上受歧視,他們難道永遠難以翻身?

  生活與職場無形中遭歧視

  東京芝浦屠宰場出産著世界上最好的神戶牛排,這裏的屠宰工人經過數十年磨煉,手藝精湛,但他們從來不和外人談論職業。“有人問我做什麼工作,我會不知如何開口。”屠夫紀公崎説。“我不想連累家人。如果我們受歧視,還可以反抗。如果孩子受歧視,他們沒有反抗的能力。”

  長期被主流社會疏遠

  和屠宰場其他人一樣,紀公崎也是日本“部落民”一員。部落民起源于封建時代,最初指由從事被視作不潔或與死有關職業的工人組成的社區。他們長期被日本主流社會疏遠、歧視甚至視為禁忌,只能群居于某些地區。

  1871年日本廢除等級制,“賤民”從此在法律上與其他人平等,實際上仍被摒棄在普通人圈子外,其後代被稱為“部落民”。據日本政府1993年調查,近100萬部落民散居在全國4000個社區。日本“部落民解放聯盟”認為,社區總數應在6000個左右,部落民人口將近300萬。

  如今,被邊緣化的部落民社區仍散落在日本各地,主流社會對這些社區的位置諱莫如深。然而,2009年谷歌地圖發布的幾張歷史圖片,卻讓部落民的處境更微妙。當時,谷歌為了讓用戶了解歷史,線上提供東京、大阪和京都地區的古代地圖。

  企業招聘暗中過濾

  部落民的聚居地資料,引起日本社會高度敏感,與部落民在職場遭歧視有關。日本人參加大企業就職活動,須在申請書上添上“本籍”。“本籍”近似“籍貫”,精確到村。因此,只要看求職者本籍,企業就能判斷出申請人是不是部落民。一位在某企業人力資源部的員工説,他們公司招聘新員工時會先將部落民的後裔篩選出去。

  為了保護部落民的權益,日本政府採取容許部落民更改戶籍記載的措施,這幾年更是把表格上的本籍欄取消。但這不妨礙企業通過其他方式審查“嫌疑人”的背景。1975年,一家部落民權益組織發現一份長達330頁的《部落地名總鑒》,記載著日本部落民的姓名與地址,目的是為排除部落民求職。這本書是通過秘密獲取部落民戶籍資料後出版,前前後後被發現有十來個版本。由于不能大量印刷、公開出售,書的價格很高,但許多大企業都擁有此書,以便在錄用新人時排除部落民。

  工作世代相襲

  由于很難找到體面工作,許多部落民的後代只能繼續從事父輩的工作,日本屠宰場的工作人員就是“部落民”的後代。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屠宰工需10年時間,“只有準確地進行切割,頂級牛排才可能産出來,”一名業者告訴記者。但屠宰工在日本普羅大眾眼中,仍是“不潔凈”的工作。

  並非祖上是部落民的人才會被歧視,特定工種與部落民的歷史關聯如此之強,使所有在屠宰場工作的人都可能被歧視,芝浦屠宰場工會的負責人櫪木縣豐就是例子。不久前,櫪木辭去電腦程式員的工作,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孩子。但他在家裏受到白眼,因為櫪木祖上沒有部落民血統,而屠宰是“不潔的”工作。“我父親曾經對我説,你還不如去掏大糞。我懂得,他指的是我去做部落民工作了。”

  結親要查血統

  部落民婚戀也遭歧視。由于部落民身份世襲,如果祖先一旦被打入了賤民圈子,子孫世代都屬于部落民。因此,很多日本人也不太希望與部落民在婚姻方面扯上關係。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部落民與非部落民日本人的通婚率只有10%。

  在日本最注重血緣的關西地區,許多嫁女兒或迎娶媳婦的傳統家庭父母都會聘請私家偵探,調查親家的家譜,確證對方沒有部落民血統,“絕不能讓賤民玷污血統”。

  隨著社會進步,現在明目張膽地針對部落民的歧視行為已不多見。但針對部落民的歧視、偏見長久不消,原因之一可能是部落民和日本黑社會有關聯——被社會隔離的部落民成了黑社會組織源源不斷的人才基地。部落民聚居地之一的九州福岡縣是日本黑社會組織最集中的地方。

  改變——年輕一代更包容

  一直以來,日本政府不斷改善部落民待遇,推出多項同化舉措。經過數十年浸潤,這些措施正在發揮作用。

  櫪木説,學校會組織來參觀的學生在了解工人們的精湛技藝後,還會寫感謝信讚揚他們的敬業精神。“和我們取得聯繫的人比從前任何時候都多了。”

  東京某中心地區曾是舊時部落民聚居地,這裏有大量居民從事手工皮包,皮鞋和皮制家具生意。記者在這裏做了一個實驗——把列印出來的舊地圖向居民展示。

  他們發現,年齡較大的居民拒絕發表意見,但年輕人則對這個話題更開放。27歲的大滝聽説這個區域的歷史時很驚訝,不過她表示沒什麼影響。“我在學校學習過部落民,但只是很抽象的概念,”她説,“這段歷史很有意思,謝謝你告訴我。”

  記者觀察

  日本文化的特殊性

  日本各界費盡心力消除部落民和普通人之間的隔閡,但努力依舊達不到效果。實際上,部落民並不是唯一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只是這個群體的人口近300萬,問題更嚴峻而已。除部落民外,阿依奴人等都受到一定的歧視。歧視問題的大量存在,與日本文化中的“集團主義”有關。

  在長期的稻米耕種中,日本人以地緣為基礎,形成穩固的共同體社會,即“集團主義”。集團主義的顯著特點之一,是集團內的協調合作和嚴重的排外傾向。集團內部,大家都嚴格遵守內部秩序,與他人的行動保持一致,不敢越雷池半步。部落民剛開始與其他村民居住在一起,後來逐漸被排擠出來,正是由于他們被視為異端。而一旦被排除在外,就很難重新融入。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期待守舊的老一代日本人接納部落民幾乎不可能。不過,當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部落民”詞匯是有可能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的。(靈犀)

【糾錯】 [責任編輯: 鐘玉嵐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112847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