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反法西斯戰爭與中國的大國地位

2015年09月03日 06:22:52 來源: 文匯報

  反法西斯戰爭改變了原有的國際格局,建立了新的國際格局,這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格局,在這個格局中中國贏得了大國地位,中國也參與構建了這個格局。中國的大國地位不是哪一個國家賜予的,是中國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戰、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是中國理應得到的。

  戰爭證明了中國是一個大國

  中國戰場持續時間最長,並且始終牽制著日本陸軍的主力。從1931年“九一八”以後,中國就開始了局部抗戰。與別的參戰國相比,中國堅持戰爭的時間最長。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以前,有4年半時間中國是獨力堅持全面抗戰的。

  在德日淩厲攻勢面前,許多小國抵抗不住,紛紛敗降,或者不戰而降,作為歐洲大國的法國也只是堅持了6個星期就投降了。中國雖然也時不時地出現大大小小的投降主義逆流,但始終只是支流,成不了主流。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中國的主流依然是抵抗,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多次對中國普通老百姓抵禦外敵的“非凡意志力”表示欽佩。

  中國堅持抗戰,抵制了國際上的綏靖主義逆流,推動了美、英等國改變政策。“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本來指望國聯幹預,但英、法代表卻在國聯袒護日本,李頓調查團也不敢認定日本行為的侵略性質。在美國,整個30年代,社會籠罩著濃重的孤立主義,歐洲的綏靖主義更為嚴重。中國的“七七”抗戰促使美英改變對日一味妥協的政策,扭轉了二戰局部戰爭時期弱小國家被侵略、被犧牲,即使抵抗也遭到失敗的歷史慣性,推動了中、蘇、美、英走向合作抗擊法西斯的進程。

  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阻遏了日本的北進,延緩了日軍的南進。從盧溝橋事變到1940年,日軍雖然對正面戰場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大舉進攻,但正面戰場節節防守,大量消耗日軍,始終完整地堅持著。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一起,徹底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圖謀。這樣中國就挫敗了德、日在中東會師的企圖。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同盟國的戰場是連接在一起的,而法西斯軸心國在戰略上是被隔絕開的。這對于整個戰局至關重要。對于戰爭不同時期中國戰場的價值,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以及盟國的軍事領袖都有許多論述。唯其如此,美國把“保持中國于戰爭之中”作為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一個目標。

  總之,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已經充分説明瞭,中國就是一個大國。

  抗日戰爭是中國復興的樞紐

  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亡之中,也逼得中華民族不惜犧牲,從死亡中殺出一條生路來。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首先,近百年間,中國抵抗外國入侵的戰爭無不遭受失敗,抗日戰爭是中國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第二,抗日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國能長期堅持抗戰,除了地域廣闊、資源豐沛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屈不撓、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精神,這也是中國民族復興的精神源泉。第三,抗日戰爭表現了中華民族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這尤其表現在國共兩黨捐棄前嫌,以民族大義為重,實現第二次合作上。共産黨的方針很明確:抗日高于一切。對于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既鬥爭又團結,目的是為了共同抗日。國民黨內雖有投降主義思潮,雖有頑固派作梗,但畢竟不敢公然撕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撐,這個格局貫穿了戰爭始終,使日本不能傾全力進攻一個戰場,這是中國得以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長期堅持抗戰的一個基本條件。沒有國共合作,沒有抗戰力量的共同努力,就沒有兩個戰場相互支撐的格局,長期抗戰就難以維持。第四,八年抗戰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以中國共産黨為代表的新興的、朝氣蓬勃的力量迅速上升,以致在戰後只經過4年多的時間,中國革命就取得了全國勝利,開始了民族復興的新篇章,中國可以追求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陶文釗)

【糾錯】 [責任編輯: 雷東瑞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819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