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 時政 | 國際 | 港澳 | 臺灣 | 訪談 | 財經 | 房産 | 法治 | 評論 | 紀檢 | 體育 | 汽車 | 科技 | 軍事 | 文娛 | 圖片 | 視頻 | 論壇 | 部落格

國際 > 正文

海絲為媒,泉州勁刮“文都”風

2015-02-12 08:38 來源: 福建日報

    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清源山的腳下,一座頗具閩南風格的紅色建築拔地而起,這就是不久前剛建成的泉州木偶劇院。劇院總投資2500萬元,包含一座有500個座位、約2850平方米的木偶戲專用演出劇場,以及一座約2000平方米的綜合樓。

    木偶劇院的建成,是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推動文化升級的一個縮影。

    2013年8月,憑借厚重的多元文化優勢,泉州在與西安、杭州等國內眾多文化名城角逐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一同獲評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2014年,是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以此為契機,泉州啟動了“古城-古港-新區-全域聯動”工程,投入數十億元資金,用于建設泉州當代藝術館、木偶劇院、歌舞劇院和市民廣場四大公共文化中心項目等,同時實施了“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對西街舊麵粉廠進行保護性改造,並構建西街“大麥倉”文化空間,推出首屆西街音樂節。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得到海內外泉籍人士的支援,已累計獲捐上億元。

    泉州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與該市深厚的海絲積淀分不開。海上絲綢之路不僅造就了泉州繁榮的商貿景象,同時也給泉州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寶藏。史料記載,透過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曾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往來,不僅輸出茶文化、陶瓷文化、絲綢文化,還引入了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外域文化,1000多年以來,中原漢族文化、本土閩越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泉州大地激烈碰撞、融合,形成魅力獨特的海絲文化,結下了累累碩果。數據顯示,泉州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00多處,其中世界級4個、國家級31個。

    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東亞文化之都”,這是泉州最靚麗的三張文化名片,並且均與海絲文化息息相關。時至今日,泉州仍有大量的海絲文化遺存,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18個海絲申遺考察點。

    “泉州海絲文化遺存豐富,保存完好,代表性與典型性突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要重視保護海絲文化,進一步提升泉州作為海絲起點城市的影響力,打響文化品牌。”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如是説。

    泉州歷來視文化遺存為珍寶,愛護有加。早在10年前,泉州就出臺法規,禁止在海絲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區內進行有損文物的活動。近年來,該市又相繼投入上億元資金,修繕文興碼頭、天後宮等重點文物單位,保護海絲文化遺産,並通過數字化處理,對海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

    借助海絲文化,泉州著手扶持海絲文藝創作,挖掘海絲文化元素旅遊産品、創意産業,通過整合海絲重點文保單位和非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了一批海絲旅遊示范基地。

    此外,泉州還以海絲文化為平臺,加強了對外交流與合作。去年,借助《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圖片世界巡回展活動,泉州與馬來西亞、南非等8個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該市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絲綢之路與創意城市”等專題展,向全世界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歷史文化。去年6月,泉州舉辦了首屆中阿城市論壇,進一步擴大了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交流。

    在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活動年中,來自韓國光州、日本橫濱的文藝展演和花燈展示驚艷了本地民眾,讓泉州古城更具“國際范”;在光州、橫濱的“文都”活動中,泉州代表團精心準備特色節目,奔赴韓國、日本表演,成為泉州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橋梁。劉益清 林劍波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7487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