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國文化要“走出來”且要“走進去”

2014年07月21日 14:09:47 來源: 新華國際
分享到:

    新華網悉尼7月20日電(記者 趙小娜)悉尼歌劇院作為澳大利亞地標性建築,一直以來都是全球藝術家向往的演出聖殿,而中國各類藝術團體到悉尼歌劇院演出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其中不乏目的不純的“鍍金”現象。

    “鍍金”現象大多出現在一些文化社團和個人,他們以拉讚助的方式,或從企業,或從政府部門拿到經費出國演出,在國外以“對外贈票”的方式招攬觀眾,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收獲“虛名”,以能回國更好發展。

    據悉尼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趙立介紹,近幾年,國內團體到澳大利亞“鍍金”的情況正在減少,因為文化部係統內部在三四年前就已下達文件,嚴控文化團體到悉尼歌劇院、金色大廳等地演出,不允許全部由政府投入去“鍍金”的情況出現。

    趙立表示,“鍍金”現象對中國文化“走出來”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

    首先,這種現象不可能達到應有的宣傳效果。她説,這類藝術團組的目的是“鍍金”,注重的是內宣,而非外宣。例如一場演出結束後,國內的報紙、網絡報道鋪天蓋地,常以“人滿為患”“爆滿”“中國熱”這樣的詞眼誇大事實,而在當地主流社會幾乎沒有宣傳報道,知之者甚少,宣傳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這種現象擾亂了當地的文化市場。據趙立介紹,文化部近十年來一直想把好的藝術作品推向市場,而在推廣過程中,卻遭遇到了市場的亂象。“這種以贈票和象徵性收費的鍍金和慰問性演出,使得我們優秀藝術産品走市場的步伐更加艱難,對我文化産業在國外的發展極為不利。”

    同時,有錢就能出國展演的現象造成了藝術水準的參差不齊,不僅無益于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産生了負面影響。趙立認為,文化部此次發文嚴控藝術團體出國“鍍金”將從源頭上有效遏制這種現象的發生。悉尼歌劇院、金色大廳其實就是一個演出場地,並不代表藝術水準。出國展演也一樣,出國了並不意味著其優秀或受歡迎。

    關于未來該如何健康有序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趙立表示,我們應從優秀的中國文化當中,找一些對路的産品,根據不同的受眾,量身定制。國內演出比較講究大場面和大制作,而西方人講究的是內容和表現形式,因此未來出國演出時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因地制宜。這樣才能做到不僅“走出去”,而且要“走進去”。

    同時,趙立認為應加大對外的宣傳力度,增加向主流社會推廣的投入;盡量減少自己搭臺、自娛自樂的演出;力爭進入國外主流文化活動平臺,例如參與當地的藝術節,加入他們的演出季,在國際的文化活動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而不是唱獨角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

    此外,趙立認為文化交流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就是演出和展覽,文化交流還包括思想、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交流,因此要充分發揮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的作用,比如針對不同的人群,有計劃的舉辦一些專題講座和論壇,深入到當地學校開辦一些中國文化培訓班,使文化宣傳工作常態化、本地化,這才是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可持續性、有效的途徑之一。

    悉尼文化社團澳華文聯主席余俊武也向記者表示,20多年前,中華文化在澳大利亞是一片荒蕪之地,沒有文化土壤,20多年過來,市場雖亂,但土壤已經基本形成。“文化部現在的調控下來得非常及時,就像是把這個土壤踏平、休整好,為了在未來種植更好的東西,為以後更好地輸出文化做前期的鋪墊、去粗取精、疏通了道路,”他説。

    余俊武指出,文化想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就要走本土化道路,只有本土化的經營模式才有助于國家“軟實力”的著陸。他認為,未來的團組演出要更好地利用海外的文化機構,與他們合作承辦,因為它們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也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牌。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112677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