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力

2017-03-09 15:25:50 來源: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于3月9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兩會)(3)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大會發言

  3月9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這是陳錫文委員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力》的發言。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農業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陳錫文]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面臨著一係列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並存。”我國農業生産能力在不斷提升,但有些品種需求持續增長,自身的産量卻在下降,如大豆,不得不嚴重依賴進口;有些品種卻供過于求,如玉米,庫存已超過一年的産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兩個。一是國産大豆産量低、效益差,農民不願種,因此只能把市場讓給進口大豆。二是有些品種生産成本高,如玉米,價格無法與國際市場競爭,市場就被進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奪走了。效益低和競爭力弱,是我國不少農産品都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著力解決這兩個問題。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改革玉米等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對農民的補貼政策。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都是政府定價,價格中含有對農民的補貼。當政府定價明顯高于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市場均衡價格後,經營者和消費者就一定會將購買力轉向國際市場。我們有些地方的玉米之所以産得出來卻賣不出去、自己庫存充裕卻還大量進口,原因就在此。因此,必須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要把從價格中分離出來的補貼,以既符合國情又合乎世貿組織規則的其他方式支付給農民,這樣才能既搞活糧食流通又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守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的要求。

  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以培育良種、節本降耗、綠色安全為著力點,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以大豆為例,我國大豆畝産常年在250斤上下徘徊,比目前世界平均水準低三分之一。如不盡快改變這種現象,國産大豆的市場份額就還會下降。

  三、加快農業經營體係創新。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經營規模細小,導致土地密集型農産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因此,發展規模經營是我國農業的必由之路。到去年底,農村流轉土地面積已超過35%,流轉出土地的農戶已佔30.8%,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但目前,經營50畝以上的新型主體只有350萬個,經營總面積為3.5億畝,平均每個新主體經營100畝,但這與新大陸國家那些動輒兩三萬畝耕地的家庭農場仍難以競爭。必須看到,改變我國農業分散經營的局面只能是漸進的過程,因此,除了轉移農業人口、逐步擴大耕地經營規模外,還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讓更多小規模經營的農戶通過購買服務,也能分享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的高效率,以擴大服務規模的方式去彌補耕地經營規模的不足。

  四、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近年來,外出就業農民工數量增速明顯下降,2015年、2016年分別只增長0.4%和0.3%,可見,我國人口城鎮化的進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同時,還必須在鄉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能減輕耕地的就業壓力和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農村電商、網購和鄉村旅遊業等快速發展,為農村創造了大量新的非農就業機會。2016年本地農民工增加了374萬人,增速為3.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説明農村仍有新的就業空間可以開拓。新形勢下,城鎮居民正在形成許多新需求,其中就包括他們對農村環境、文化等方面的向往。把握住這種新趨勢,在政策上引導和鼓勵農村各種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農業農村特有的多種功能,去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消費新需求,就既能不斷開拓農村新的就業空間,又能使更多農業勞動力就地轉向二、三産業,為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 丁峰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08112059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