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到“回家”——聽代表委員説説“垃圾分類線路圖”

2017-03-08 22:03:2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8日新媒體專電 題:從“流浪”到“回家”——聽代表委員説説“垃圾分類線路圖”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分類還是靠“破爛王”、填埋時仍然“大雜燴”……一些城市探索推行“垃圾分類”多年,但大多難逃收效不佳的尷尬境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但“垃圾分類”為何推進難?如何讓各類垃圾各得其所、各回各“家”?這些疑問,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分類流于形式,難解“圍城之困”

  位于遼寧瀋陽城南的一個小區裏,每棟居民樓前都設置了2個綠色的大型垃圾回收箱,箱體上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樣,但現實情況是:多數居民將剩菜剩飯和生活垃圾用一個塑膠袋混裝在一起,直接扔進了垃圾桶內。

  “知道垃圾分類對環保有好處,可看到垃圾桶裏別人(扔的東西)都沒分類,(各種垃圾)不還是混在一起?”小區居民李女士説。

  垃圾回收後的處理,也同樣“簡單粗暴”。瀋陽市一家環衛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不管是不是可回收利用垃圾,還是廚余垃圾,最後都是統一裝車,在垃圾填埋場‘會和’。”

  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杭州、桂林等8座城市率先啟動“城市垃圾分類”試點,但如今,這一探索仍在路上。

  “許多城市所謂‘垃圾分類’,僅僅是簡單擺放幾個分類垃圾桶。”全國政協委員劉曉莊説,這樣的情況在北京、杭州等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也較為普遍。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垃圾每天都在大量産生。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産生量約為1.856億噸。有人測算,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垃圾,能繞赤道12圈。

  但如此大量的垃圾,很快將“無處可去”。有資料顯示,北京大部分垃圾填埋場將在數年內填滿封場;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日處理垃圾數量超設計能力3倍,壽命不足5年。

  “目前我國生産的垃圾60%都以填埋處理,隨著城鎮化進程迅速推進,城市産生的垃圾數量越來越大,填埋場的選址、二次污染等,都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王小康説。

  垃圾分類遭遇“攔路虎”

  “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項係統的社會工程。”全國政協委員王名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曾在北京積極倡導垃圾分類,他坦言垃圾分類推行“難”,在于垃圾分類、轉運、處理三個環節本應“環環相扣”,實際上卻彼此割裂。

  很多實行垃圾源頭分類的城市,欠缺後續的分類收運車輛等配套設施。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包景嶺算了一筆賬,普通垃圾轉運車載重3至4噸,一個成規模的填埋場一天處理1000噸的垃圾,垃圾車得來回運送垃圾近300車次,“如果垃圾量持續增加,如何運出去都會成為很大的問題”。

  多個城市垃圾處理場所處于超負荷運作狀態,但包括填埋場、焚燒廠在內的垃圾處理設施作為不受歡迎的“厭惡性設施”往往又是“選址難、落地難、建設難”。

  “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不解決,一味強調讓老百姓分類就沒有意義。”王名説。

  不少社區幹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對大多數人不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只能苦口婆心規勸和一次次檢查監督,暫時還找不到其他更有效和有力的措施。

  此外,企業作為垃圾分類源頭的重要參與者,還無法建立起完善産業鏈條。浙江一家垃圾回收企業負責人吳冰心説,以分揀低價值的玻璃瓶為例,企業支付的人力成本和運輸幾乎是回收物自身價值的10倍,“沒人願意做這份苦差事”。

  讓垃圾“分清你我、各回各家”

  多名代表委員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垃圾分類方案處于“大而化之”的階段,應著手制定更為精細化的垃圾分類線路圖,讓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實現迴圈利用。

  ——不願分類怎麼辦?

  “垃圾分類光靠自覺不行,得靠法律和制度的嚴格約束。”劉曉莊表示,垃圾分類的主體是普通大眾,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不實行垃圾分類會受到怎樣的懲處,也就失去了約束力。記者從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獲悉,北京市將加強對垃圾分類的評比和考核,對垃圾混裝混運問題“零容忍”,探索設立垃圾“不分類、不收集”的懲戒機制並進行試點。

  ——垃圾究竟該去哪?

  專家建議,加快研究出臺與垃圾處理相匹配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垃圾處理設施的“落地”。如廣州就明確了“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並確定“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所在區”為受償區,生活垃圾輸出區為補償區,已經産生顯著效果。

  “從國際國內的實踐經驗來看,解決我國現階段垃圾問題的主要出路,還是大力發展焚燒發電。”王小康表示,焚燒廠在垃圾減量上效果最為顯著。

  ——垃圾如何變資源?

  資源化利用是“垃圾分類”的題中之意。全國政協委員朱徵夫建議,對玻璃瓶、紙杯一類的“低價值可回收物”予以補貼,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推動垃圾分類的市場化,同時鼓勵環保企業發展新型技術實現垃圾再利用。

  實際上,垃圾資源化産業的潛力巨大,近年來一批新型技術已經取得進展。例如山東濟南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用餐廚垃圾養殖昆蟲,昆蟲成長十個月後可烘幹粉碎,作為動物蛋白添加劑進入市場,價格有一定競爭力。(記者:朱涵、趙仁偉、孫仁斌、田建川)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王萌萌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059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