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煤炭小城被日侵佔時期的“血色年代”
2017-12-15 07:49:0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每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吉林省遼源市多壽路小學的學生都會前往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參觀悼念。

  “望魂橋呀望魂橋,生離死別恨難消……”當10歲的孫明麗在展覽館裏念出這首描述當年礦工悲慘生活的童謠時,現場所有人都沉默了。

  遼源是中國東北一座因煤興衰的小城,因為煤炭資源豐富,“九一八”事變後被日軍強佔14年。

  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侵略戰爭所需的煤炭資源,採取“以人換煤”的人肉開採政策,從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以招、抓、逼、騙等方式,抓騙大量勞工到遼源煤礦做苦力。

  “那時遼源煤礦就是人間地獄。”86歲的孫元信在遼源煤礦度過了他的童年,那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記憶。“每頓吃的都是發霉的玉米面和鹹菜,睡覺鋪的褥子套在身上就是衣服,每天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採煤的轟鳴聲。”他説。

  據他介紹,躺著不許睜眼,睡覺不許對臉,不許互相説話。為了防止逃跑,日軍在礦井周圍布滿了鐵絲網和電網,在居住區內,穿著衣服不準出門。每天要在井下從事十四五個小時的高強度作業……

  孫元信清楚地記得,他所處的採煤區除了五棟供礦工睡覺的房子外,還有一個“病棟”。“上不了工的、有病的工人就扔進去,進了裏面就再也沒人管,走到附近就能聽到哀號和呻吟聲。”他説,“等人死了就抬到山上,那時候漫山遍野都是屍骨。”

  在296平方米的屍骸群遺址,原址陳列著3排共179具死難礦工的遺骨,這就是孫元信提到的埋屍山野的一處遺址。如今在遼源已經挖掘出了6個堆滿礦工遺骨的萬人坑。

  “一眼望去,我覺得很壓抑、很恐懼,但更多的是悲痛。”前來參觀的王學志告訴記者。

  “遺骨填滿後,日本人又在西坡建了‘煉人爐’,將成千上萬的遺體扔進去焚燒,甚至還沒咽氣的活人也扔進去一起燒,那時候煉人爐晝夜都冒著濃煙。”幸存礦工馬金榜説。

  在屍骸群遺址的西坡,發現了馬金榜提到的煉人爐遺址,至今在遺址42平方米范圍內依舊可見到一尺多厚的骨灰和焦土。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文物管理員劉宏穎告訴記者,據統計,在日軍佔領的14年間,遼源煤礦礦工平均年齡為30.5歲,工齡在一年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不少礦工來到煤礦半年左右就死去了,死難礦工有8萬余人。

  “當時日本人的公開口號就是要煤不要人。”孫元信説。

  陳列館裏展出的一張工票記載了中國礦工被剝削壓榨的歷史。這張工票在1963年挖掘礦工墓時被發現,工友叫做牛世清。上面記載著,他一個月的應得工資32.34元,但這個月佔了10項扣款,再扣去上月欠款,當月他分文未得,反欠了礦方4.24元。相關資料記載,1941年每個採煤工人每天採煤1.88噸,每噸售價是22.65元。牛世清一月創造價值1277.46元,但工資總額只佔所創造價值的2.5%。

  據統計,1932年,遼源煤炭年産量是16.8萬噸。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對煤炭資源的掠奪更加瘋狂,1943年竟達到了209萬噸。在瘋狂掠奪的14年間,日本侵略者從遼源掠走約1550萬噸煤炭。

  産量暴增伴隨的是礦難頻發。據統計,日本侵略時期,遼源煤礦發生特大惡性安全事故達數十起,死亡人數無法計算,僅1942年泰信一坑發生的一次瓦斯煤塵爆炸,就有617名礦工遇難。

  時光荏苒,在第4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的公祭廣場上,很多百姓自發前來憑吊,紀念這段歷史。

  86歲的老人吳英帶著5歲的小外孫來到廣場。“我們這些經歷過,或者父母經歷過那段痛苦的人,要把歷史傳承下去。”吳英説。

  孫元信、馬金榜等幸存礦工,晚年生活幸福,如今他們還在陳列館擔任公益講解員。老館長劉玉林在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工作了近30年,他告訴記者,現在能夠記憶、口述這段歷史的幸存老礦工已不足十人。

  “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有先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會永遠銘記。”16歲的當地中學生張靜參觀完陳列館後,在微信朋友圈如是寫道。 (記者孟含琪、張博宇)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山西迎入冬首場降雪
山西迎入冬首場降雪
海軍三大艦隊40多艘艦艇東海同臺競技
海軍三大艦隊40多艘艦艇東海同臺競技
紅外相機記錄雪豹分食畫面
紅外相機記錄雪豹分食畫面
“自貢燈會”彩燈制作如火如荼
“自貢燈會”彩燈制作如火如荼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211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