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以人民為中心”創造“廢墟上的奇跡”
2017-12-05 17:12:0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12月5日電 題:“以人民為中心”創造“廢墟上的奇跡”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吉哲鵬

  震後3年,龍頭山涅槃重生。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魯甸發生了。

  嶄新的龍頭山鎮昂首挺立在龍泉河畔、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除害興利”工程完成除害目標、“消失的村莊”甘家寨重生……翻天覆地般,破碎的山川田園得到重新整治,大量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從廢墟上恢復。

  “以人民為中心”是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至高宗旨。一千多個日子裏,一場以地方為主、以中央部委和全國人民為後盾的重建工程全面鋪開;從應急救援到恢復重建的每個階段,黨的領導力、政府執行力、國家動員力、民族凝聚力圍繞“人民至上”全面發力。

  災後恢復重建不僅要救災,也要補“舊賬”。地震前災區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居住在地形條件惡劣的山區,房屋破舊、交通不便,耽誤救災進度。恢復重建讓災區補上“欠賬”,通過改擴建、新建公路1400多公里,打通了災區的高速公路環線和救災生命通道。

  不是簡單再造,而是高品質營建。恢復重建後,孱弱的土墻房被一棟棟鋼結構房、鋼筋混凝土房屋代替,零星分散在山間的農戶有序向集鎮集中,8800多戶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實施搬遷避讓,重建後的學校、醫院等成為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築。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災後恢復重建的一個個細節上。面對地震形成的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通行做法是清除堰塞體、疏通河道即可。但決策部門創造性地將堰塞湖改造成具有人飲、灌溉、發電、旅遊等多重效益的綜合水利設施,為子孫後代留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偉大遺産,也成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促進災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案例。

  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也是我國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建立省級統籌、部門指導、市負總責、縣抓落實的重建機制,把自主權交給地方,將規劃落到項目、政策落到基層、責任落到人,是抗災重建勝利的重要保證,彰顯出我國防災減災機制更加科學完善。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成功實踐,再次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中國道路再添自信光輝。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西成高鐵首發乘務組亮相
西成高鐵首發乘務組亮相
印尼:密切監視巴厘島火山動態
印尼:密切監視巴厘島火山動態
浙江烏鎮夜色美如畫
浙江烏鎮夜色美如畫
湖南桂陽楓林紅了 染紅空間美不勝收
湖南桂陽楓林紅了 染紅空間美不勝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2112206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