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國産婦無痛分娩率僅為10% 生孩子非要忍著痛嗎?
2017-11-17 06:42:54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我國無痛分娩率僅為10%,産婦需求難以滿足

  生孩子非要忍著痛嗎?(聚焦·關注健康新需求①)

  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起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新時代的人民群眾對健康有了新需求。但總體上看,我國還存在醫療服務供給不充分、健康産業發展不平衡、健康保障不完善等現象,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亟須轉變衛生與健康發展方式,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此,我們推出“關注健康新需求”係列報道,圍繞生老病死的生命全周期,瞄準現實問題,探討解決之策。

  生孩子成了“受難”

  分娩活躍期超過一半的初産婦達到重度疼痛標準,接近最高級別的10分。剖宮産率居高不下,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越來越多的孕婦怕疼

  生孩子有多痛?有人形容像刀子割、像錘子敲,有人形容渾身顫抖、暈厥,有人形容痛不欲生,但這些都無法準確描述長達20多個小時的生産疼痛過程。

  專家認為,疼痛是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一種不愉快的主觀體驗,伴有感覺、知覺與情緒反應。人們對疼痛的體驗與感受因人而異,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20世紀40年代,美國3位研究者建立了10級的疼痛度量標準。此後,又有學者提出視覺模擬評分法,國內學者曾用此方法對100余例産婦疼痛進行評分,分娩活躍期超過一半的初産婦達到重度疼痛標準,接近最高級別的10分。

  生孩子痛成這樣,有辦法緩解嗎?有!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剖宮産。

  “因為害怕疼痛,一見醫生就要求剖宮産的人越來越多。”安徽省合肥市解放軍105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醫師步仰高説。有一次,她遇到一名壓根兒就沒想過自己生的孕婦,費盡口舌跟孕婦講了一個小時自然分娩的好處,結果孕婦生的時候還是堅持剖宮産。

  2017年,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014年的剖宮産率為34.9%,遠高于世衛組織提出的15%剖宮産率警戒線。有研究表明,當剖宮産率異常增高時,孕婦病死率、圍生兒病死率不會隨之下降,而是回升。産婦近期、遠期術後並發症多,對胎兒、嬰兒都會有害。

  剖宮産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孕婦怕疼痛。近年來,很多孕婦越來越明白剖宮産的弊端,但是對無痛分娩仍不太清楚。

  廣東佛山的李女士産檢時,醫生沒有告訴過她有無痛分娩技術,她通過微信群了解到此方法。生産的時候,因為太疼,她喊來醫生要求無痛分娩,過了很久才有醫生來簽協議。結果鎮痛藥還沒打上,寶寶已經出來了。

  李女士的經歷反映了我國分娩鎮痛現狀。她生産的醫院是一家綜合性公立醫院,産科醫師沒有明確給她講過分娩鎮痛技術,醫院也缺乏人手來開展。很多人似乎都默認一個觀點,即生孩子必須經歷疼痛,鎮痛對孩子、大人都不好,不應被鼓勵。

  李女士是“90後”,代表著現代女性對舒適化分娩的新需求。隨著收入水準、醫療技術水準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升級,從關注結果到結果、過程雙關注,從關注技術到技術、服務雙關注,開始追求舒適化、個性化、人性化的醫療服務體驗。

  分娩鎮痛難普及

  人手緊張、需要長時間盯著産程、收費價格低,成為阻礙公立醫院開展分娩鎮痛的重要原因

  無痛分娩,在醫學界稱為分娩鎮痛,其實並不是完全無痛,産婦仍會有輕微宮縮痛,並可以屏氣用力。1979年首屆全歐産科麻醉會議提出,硬膜外阻滯用于分娩鎮痛是最有效的方法,發展到今天,硬膜外自控鎮痛技術已成為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技術。

  1847年,世界第一例分娩鎮痛在蘇格蘭臨床成功應用。如今,美國分娩鎮痛率達到85%,英國達到90%,法國有的醫院應用率達到96%。而在中國,分娩鎮痛率僅為10%,大城市婦産專科醫院、私立醫院開展得多一些,綜合性醫院幾乎沒有。從地區來看,南方應用率比北方高。

  分娩鎮痛技術已經成熟,為何在國內應用率這麼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産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分析,這種現狀主要是非技術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孕産婦、家屬對分娩鎮痛的認知程度較低,不了解有什麼技術能幫助緩解産痛。

  其次是産科對分娩鎮痛有認識誤區,一些産科醫師、助産士認為鎮痛法會導致宮縮乏力,影響産程,而疼痛可以判斷産程進展。

  第三,醫保報銷因素影響臨床應用。分娩鎮痛在大部分地區沒有醫保收費項目,北京雖然有,但是價格非常低,只有200元,其中包括了麻醉費130元。而實施分娩鎮痛需要一個團隊協作,麻醉醫師、産科醫師、助産士必不可少。

  第四,麻醉醫師缺乏,人手緊,影響分娩鎮痛技術的推廣。我國每萬人口只有0.5個麻醉師,而英國為2.8個,美國為3.0個。人手緊張、需要長時間盯著産程、收費價格低,成為阻礙我國開展分娩鎮痛的重要原因。

  徐銘軍認為,從麻醉學來看,一些痛是“好痛”,提示疾病隱患,一些痛是“壞痛”,不提示病因。“産痛就是一種‘壞痛’,疼痛讓一些産婦吃喝不下,宮縮乏力,導致産程延長,很多人對分娩産生驚恐,甚至不想生孩子。這種‘壞痛’應該給予緩解。”他認為,産科醫師主導孕婦的選擇,産科和麻醉科有必要進行學科交流。

  麻醉醫師是一個精神壓力巨大、風險度相對較高的職業,幾乎所有手術都離不開他們,“手術醫師是車輪戰,麻醉醫師是持久戰”。國外的麻醉醫師以團隊形式開展工作,而國內的麻醉醫師是單獨開展工作。

  “分娩必痛”過時了

  很多人對分娩鎮痛持懷疑態度,認為打了麻醉藥會對孩子有影響。社會上普遍認為,生孩子不是生病,不需要治療,無關生死,忍一忍就過去了

  如今,私立婦産專科醫院無痛分娩很受歡迎。很多孕婦就是奔著無痛分娩才去私立醫院生孩子。在“雙11”網購促銷活動中,私立醫院幾萬元的“無痛分娩套餐”被爭相搶購。

  北京和睦家醫院麻醉科主任劉薇告訴記者,該院分娩鎮痛率在90%以上,很多孕婦衝著這個到和睦家生孩子。醫院每天安排1—2位麻醉醫師值班,全力支援分娩鎮痛。

  劉薇認為,硬膜外穿刺鎮痛的技術非常成熟,一直是業內公認的比較安全、有效的技術。除了人手短缺,觀念也是影響分娩鎮痛普及的重要因素。

  一些産科醫師認為,鎮痛會讓産婦沒力氣生孩子。“通過改進給藥方式,基本上不會有這個問題。通過加強分娩鎮痛團隊,包括産科醫生、助産士和麻醉醫生的整體培訓,可以將分娩鎮痛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劉薇説。

  孕婦、家屬對用麻醉藥進行鎮痛也有顧慮。很多人對分娩鎮痛持懷疑態度,認為打了麻醉藥會對孩子有影響,認為産婦硬膜外穿刺後,背部、腰部會落下病根。中國人更看重對孩子的影響,照顧産婦的感受排在第二位。家裏老一輩人普遍認為:“我們都這樣過來了,怎麼你就不能生了?”社會上也普遍認為,生孩子不是生病,不需要治療,無關生死,忍一忍就過去了。

  “分娩必痛的傳統觀念需要轉變。鎮痛可以提高産婦舒適度體驗,屬于更高層次需求。”劉薇説。

  在中國,生孩子不僅僅是孕産婦的事情,還是丈夫、公婆、父母甚至整個大家庭的事情。選擇剖宮産還是順産、要不要選擇鎮痛,這些典型的醫學問題也是家庭問題,家庭甚至代替孕婦作出決策。産婦對疼痛的認知、婆媳關係等都能影響疼痛程度。

  徐銘軍領銜北京婦産醫院在全國開展康樂分娩鎮痛推廣項目,在各地舉辦公益性講座、培訓人員。徐銘軍認為,醫改政策應該鼓勵開展舒適化醫療服務,進一步改善産婦生産體驗。他建議,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收費項目,同時,應加緊培養麻醉人才,補上人才缺口,以利于更好地開展分娩鎮痛。(本報記者 李紅梅)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通訊:開往印度洋港口的“中國造”列車
通訊:開往印度洋港口的“中國造”列車
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兵馬俑特展
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兵馬俑特展
天津北大港濕地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天津北大港濕地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雪龍”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雪龍”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196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