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好記者講好故事】林寧:“田坎記者”的苦與甜
2017-11-03 07:55: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為林寧在貴州花茂村採訪

  西方新聞價值觀認為“人咬狗”才是新聞,但我認為記錄時代變革中的百姓故事,弘揚時代精神,傳播正能量才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十年前,我從一名“田坎記者”開啟了自己的電視新聞報道生涯。在“開門見山”的貴州省,我每個月都要下鄉採訪報道。一年半的時光,我一口氣踏足了貴州的22個縣。

  每次下鄉,我總得經歷顛簸的縣級公路,與搭檔扛著錄影機和三角架,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鄉間小道,才能到達老鄉家採訪。老鄉們住的不論是土坯房,還是木質結構的吊腳樓,通常家裏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廁所。與牲畜一墻之隔的旱廁讓我望而卻步,只有靠少進食、不喝水來克服障礙。我親眼見過家徒四壁的景象,見過因為青壯年外出打工而了無生趣的村落,見過昏黃的燈光下彼此依靠的留守姐弟……當然我也採訪過成功的養殖戶、土地承包經營戶等等致富帶頭人,但是因為農村整體硬體設施的落後,我對貴州農村的總體印象就是兩個字“窮”和“苦”。22個縣的下鄉經歷鑄就了我的鄉土情懷,讓我始終牽挂著老鄉們的生活變化。

  2011年,當我以駐外記者的身份在泰國採訪時,每每路過鬱鬱蔥蔥的鄉村,我總是感嘆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的自然條件對泰國農民的眷顧。到泰國農民家採訪,最令我震撼的就是整潔的環境,特別是一塵不染的衛生間。那時我總在想,國內的鄉親們生活環境有沒有得到改善呢。事實上,當我把泰國和中國欠發達省份的鄉村面貌做對比時,國內的山鄉正在發生巨變。“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顯現,依靠整村推進、統歸統建、政府出資百姓出力,農村道路得到硬化;農村危房被拆除改舊;在改水、改廁、改灶、改圈一係列措施後,農民生活環境發生本質改變,農村不再是只可遠觀而無法走近的。在我從泰國結束駐外任期回到國內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中國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國各地的鄉村繼續為實現戶戶通公路而努力。

  今年6月,當我再次踏足貴州省前往遵義市楓鄉鎮花茂村調研時,相隔九年的新舊對比強烈衝擊著我。過去泥濘的鄉間小道變為平坦的水泥路;低矮的土坯房變為小青瓦、三合院、白粉墻、雕花窗這樣風格統一的小洋房;過去稻田邊牲畜糞便成堆的現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垃圾桶、垃圾箱和垃圾收集池。綠油油的稻田與色彩繽紛的山花交相輝映,昔日的“荒茅田”如今是名副其實的花茂村。

  我來到花茂村最早的一家農家樂——紅色之家採訪老板王治強。這個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顯年輕的老年人一邊招呼絡繹不絕的客人,一邊給我算了筆賬:當地有10來人在他的農家樂打工,每年他光給這些雇請的工人發工資就要發出去30多萬元,每個工人年收入接近3萬元。我特別記得王治強告訴我他的農家樂能養活10多個工人時驕傲的語氣。這10個村民就近就業,意味著有10個家庭不用忍受親人分離,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貼身照顧,老人有兒女在跟前孝順。王治強本人有20多年的外出打工經歷。2006年因為對妻兒老小的挂念,他選擇回鄉創業。當時借著新農村建設的東風,當過建築工人的王治強在村裏當起包工頭。2013年,又因為當地搞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遊客逐漸多了起來。王治強果斷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辦了當地第一家農家樂。從最初只是夫妻店到如今年産值五、六十萬元,王治強用順勢而為和勤勞實現了脫貧致富。他的兒子也不用再承受父親當年跋山涉水、外出打工的艱辛,與父母一同經營農家樂,在家鄉娶妻生子,三代同堂幸福美滿。

  無獨有偶,去年我參加重走長徵路報道,在四川省巴中市駟馬水鄉當先村做了一場長達30分鐘的直播,展示當地的田園風光和當地村民的實際生活。我走進了一戶6口之家180 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房,用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請女主人展示這個家現代化的客廳、臥室、衛生間、廚房。鏡頭裏,女主人感慨今天的小洋樓和三年前住的土坯房天壤之別;鏡頭外,網友感嘆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有朋友甚至觀看直播後向我咨詢如何預定駟馬水鄉民宿。沒有污染,生活便利的鄉村怎能不讓城市居民向往呢?

  最讓我欣喜的是,脫貧致富的村落並沒有千篇一律、失去本真。貴州遵義的花茂村特別保留了一排矮矮的土坯墻,以及與木欄相伴的大約25米的鄉村小徑,命名為鄉愁小道,既是為了憶苦思甜也是村民認同自我身份的一種自信。在四川駟馬水鄉當先村,每戶人家門口都有像一本書一樣的雕塑展示自己家的家訓,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被大大方方地展示出來。這兩次下鄉採訪一掃我過去對農村“苦”的記憶,讓我品出了甜的滋味,讓我由衷地想要把這些脫貧攻堅的成果客觀真實地報道出來,為在脫貧攻堅戰中砥礪奮進的人們鼓勁兒,加油。目前,中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這些“啃硬骨頭”的過程需要我們記錄,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我們記錄。花茂村的村民王治強説,守住真山真水真田園,留下美麗鄉愁是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那麼對于我們新聞工作者而言,深入基層、踏足鄉村角落,記錄下一個個鮮活的人的故事,就是我們留給時代的寶貴財富。

  (林寧,新華社音視頻部直播報道中心編輯,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2009年進入新華社。在新華社曼谷分社駐外期間,報道過2011年泰國大選,並參與泰國特大洪災、中國公民湄公河遇害等事件報道。參加過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重走長徵路、2017年全國兩會等報道。)

+1
【糾錯】 責任編輯: 翟子赫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電動雙座飛機能飛兩小時了
電動雙座飛機能飛兩小時了
藍盾尖兵這樣煉成
藍盾尖兵這樣煉成
主視角近觀戰機空中加油全過程
主視角近觀戰機空中加油全過程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4112973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