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2020年養老設施覆蓋北京社區 入戶就醫納入醫保報銷
2017-10-30 08:28:19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10月28日,北京一福壽山福海養老中心康復訓練室,老人們在做康復訓練。

  7月12日,勁松八區,社區養老驛站,護工在帶領老人做遊戲。

  制圖/陳冬

  10月28日,大興區,一福壽山福海養老中心。活動室內,兩位老人正在玩氣球。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係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

  10月28日,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再次到來。隨著每年跨入老齡大門的人口大幅提速,過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多。有關養老服務的內容將成為政府民政部門日益緊迫的工作重點。

  過去五年,北京出臺《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關于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等多個文件,不斷提高重視級別,加大投入力度,結合新興産業織密養老服務的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養老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的精神,北京市對養老服務這一重要的民生工程,將走向更加深入細致,老人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會不斷提高。

  破題

  公辦養老機構服務最有需求人群

  10月28日上午,居住在北京一福壽山福海養老服務中心的李奶奶6點就起床了。這天,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李奶奶與在此養老的近百位老人和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一起過節。

  位于大興區龐各莊鎮的北京一福壽山福海養老服務中心是北京市一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中心設置的養老床位648張全部為護養型床位,其中,完全失能區202張床位,失智區174張床位,高齡半失能區272張床位。

  據最新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1362.9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29.2萬人,佔總人口的24.1%。進養老院曾經一床難求。

  “首都養老形勢嚴峻。”這是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負責人作出的判斷。

  老齡化日益加深,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而政府的財政資金有限,城區的養老機構有限。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政府的資金如何撬動社會的投資?北京市過去5年的實踐正在破解這一養老難題。

  2015年3月3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公布《關于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將公辦養老機構分成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和公建民營三種模式運營。

  公辦養老機構將重點服務政府供養保障對象、困境家庭保障對象和優待服務保障對象三類人群。公辦民營、公建民營養老機構除拿出至少20%的床位用于接收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對象外,其余床位可用于接收其他有需求的高齡、失能、失智老人。

  “公辦養老機構要體現公益屬性,提供的是廉價和適用的養老服務,適用既保證不能劣質又要適度不過于奢華。服務對象都將以失能和高齡老人為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説,普通的60歲以上老人將不再作為公辦養老機構的主要接收對象。

  改革

  社區照料中心全市街道覆蓋

  養老機構要服務政府保障對象,服務最需要入住的高齡、失能等老人。那麼,大量的老年人如何養老,成為北京市改革養老事業的又一破題點。

  2015年11月25日,市規劃委和市民政局發布《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明確,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養老。

  90%的老年人,即到2020年,有360萬人在家養老。如何完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服務?2015年5月1日,《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正式實施,明確居家養老服務要在政府主導下,以城鄉社區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企業、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志願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務,滿足居家老人社會化服務需求。

  同年,市民政局下發《北京市養老照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提出到2016年全市將建成208所街道、鄉鎮級養老照料中心。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的養老照料中心已覆蓋全市所有街道。

  覆蓋全市的養老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精神關懷、教育培訓、志願服務以及其他拓展服務等十類到府服務。社區養老機構建立老年人志願服務團隊,開展實地走訪,掌握老年人志願服務需求。按照“志願者組織(團隊)+養老照料中心+社區、家庭”的模式開展服務。

  三年來,全市共扶持養老照料中心建設項目256個。同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也成為打造居家養老“總服務臺”。按照“設施政府無償提供、運營商低償運營”思路,委託社會力量開展連鎖化運營,驛站為老年人提供周邊、身邊、床邊能夠享受到的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服務功能。2016年至2017年,全市計劃建設350個驛站,截至8月底,已開業運營226個。

  按照《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的安排,未來北京將建成16萬張養老床位,舊城內百名老人機構養老床位按2.5床配置。新城百名老人機構養老床位按4.5床配置。而對鄉鎮和農村地區,到2020年,本地常住人口中百名老人機構養老床位按4.0床配置。

  同時,北京還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出明確要求,提出社區養老的發展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健康養生與精神慰藉等五大類綜合持續照顧服務。對于新建的小區,《規劃》要求配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相關要求列入土地出讓合同,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養老是民生工程,既要做出綜觀全局的改革安排,又要細致地解決老百姓實際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在《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正式實施後,北京市民政局即出臺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研究出臺適應養老需求的適老化住宅標準,按照平房區、老舊小區、新建居住區等不同類型,對住宅建築、生活服務設施、公共活動場地等進行適老化設計和改造試點。

  “目前北京已為失智老人配發防走失手環,還將為失能、高齡、獨居老人家庭配備滅火器、安裝緊急醫療救援呼叫器和燃氣報警器。推廣應用‘一按靈’緊急救援服務,實現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與居家老人保持24小時互聯互通。”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市民政局介紹,從2013年至2017年,市財政投入養老服務專項資金共計40.09億元。這些錢重點圍繞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集中財力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基礎工作和重點難點的支援。

  深入

  打造“中央廚房+社區配送”養老助餐體係

  住得進、住得好,能即時獲得醫療救治之外,吃也是老年人的一件大事。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是貫徹《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老年餐桌,在北京乃至全國都不算新名詞了。2009年,北京啟動“養老助殘餐桌”(即“老年餐桌”)建設,並于次年五一前夕覆蓋了全市2600多個社區。不過,由于利潤不高、場地困難、老年人就餐減少等原因,許多企業已退出老年餐桌。謀劃建立一項發展更為持續,更適合老年人的就餐體係,擺上了北京市民政局的議事日程。

  2015年,北京市城六區及房山、順義共8個區養老助餐服務體係試點建設完成,並在全市推廣。

  市民政局介紹,推進養老助餐體係建設是貫徹《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第一件大事,重點是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試點將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養老助餐服務,重點支援專業餐飲企業。採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方式,引進具備“中央廚房+社區配送+配餐、送餐、助餐”連鎖經營能力的專業餐飲企業。

  “配餐就是從原材料加工到社區售賣,把餐飲配送到社區,由老年人自主選擇購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目前,已有企業在房山、順義試點配餐服務,順義引入了快餐連鎖企業建立配餐平臺,平臺內還將囊括附近餐飲商家,給老年人提供更多選擇。

  送餐則主要針對臥床等不能出門的老年人,“就是把配餐送到老年人家裏去。”李紅兵介紹,目前各區正在摸索,嘗試與互聯網送餐平臺合作,解決行動不便或臨時生病的老年人吃飯問題。

  助餐主要針對沒有牙齒、消化困難或營養失衡的老年人。“我們支援企業制作‘勻漿膳’,就是把普通的餐食做成泥狀,針對不同人群還開發補鉀、補蛋白等營養膳食。這些都將納入市級財政的資金支援范圍。”李紅兵説。

  為建設社區養老驛站,市民政局工作人員深入城鄉社區先後調研30多趟,和老人們拉家常,參加他們的活動,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如今,無論是養老機構還是養老照料中心,營養餐都已在北京普及。

  西城區牛街西裏的養老驛站是去年各街道社區建設的上百家養老驛站之一。在這裏,社區老人20元就能吃上一頓葷素搭配的營養餐,花10元錢辦的會員卡,能在驛站享受包括理療、看報、看電視、使用各種康復用具等服務。

  點睛

  入戶就醫納入北京醫保報銷

  “推進醫養結合”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老年人更需要即時、專業和適老的醫療設施,已經成為全社會對養老工作的一項共識。

  對于居家養老,北京市明確,社區家庭病床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起付線預計可降低50%。而老年人出院後24小時內建立家庭病床的,醫療費用按連續住院處理。

  同時,《關于支援養老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的通知》也明確,養老機構將與周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護理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係。

  其中提出“鼓勵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為區域內老年人提供就醫和轉診綠色通道,建立巡診、連續性醫療和健康管理的服務制度。為術後、住院後或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復護理專業指導。為輻射區域內老年人提供用藥提醒和清理過期藥品服務,指導老年人遵循醫囑,正確用藥。為老年人提供陪同就診、取藥等服務”。

  在北京一福壽山福海養老服務中心,今年的重陽節還挂牌成立了認知症照料中心。專門面向社會接收患有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該中心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中醫院,設門診部和住院部。主要科室有中醫、內、外、骨傷、針灸按摩科、醫學康復、口腔、西醫內、外、檢驗、彩超、放射等10多個臨床醫技科室,開放床位40張,作為養老區內醫院,不僅承擔院內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還設置了針對老年人特點的健康管理、心理疏導、功能康復、失智幹預、臨終關懷等特色醫療科室。

  北京市還在京津冀協同養老的大格局中全面部署醫養結合各項工作。中標集團在河北高碑店將建設30萬平米的養老機構。“我們想拿它當試點,重點支援它,試點成功後,北京周邊都可以建設。”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介紹。

  燕達醫院作為一所重點服務養老的醫院,已成為北京市首次開通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醫院。

  今年1月,京冀兩地選定位于河北燕郊的燕達醫院作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醫院,在醫保係統互聯互通的基礎上,燕郊居住的北京參保人員辦理異地安置在燕達醫院手續後,可在此持社保卡實現就醫直接結算。

  59歲的燕郊居民姜先生是隨著央企外遷,于2004年定居在河北三河,有著長期的糖尿病史。今年1月5日,姜先生來到燕達醫院的挂號繳費窗口,成為首個享受到京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實惠的居民。他從就診、取藥到刷卡結算,整個過程在半個小時之內。

  “我是北京居民,參保的是北京醫保,但又居住在燕郊。過去報銷醫保,是先墊付錢,然後再把票據交給單位,由單位走醫保報銷的渠道,然後報銷給我。”姜先生説,由于不能看一次病就折騰一次回北京報銷,他有時累積的醫療費用會達到近萬元,而報銷的手續來回也要折騰上一個多月。

  “現在能直接報銷了,不僅減輕了我們的經濟負擔,也不用來回跑腿了。”姜先生説。

  補缺

  制發244萬張北京通養老卡

  改革開放的成果讓全民共用,老年人工作了一輩子,乘公交、逛公園、商場購物,他們退休後的晚年生活也成為政府關心的問題。

  2016年10月29日,“北京通-養老助殘卡”啟用。當天,西城、豐臺、門頭溝、房山完成老年優待證到養老助殘卡的換卡工作,並開始試用。

  在啟動儀式完成後,十余名老人志願參加刷卡乘公交測試。和普通公交卡一樣,新版“老年卡”接觸公交車刷卡機也會發出“滴”的聲音。“以前出門要帶好幾張卡,現在一張‘老年卡’就能解決所有事,坐公交坐地鐵買東西都能用,方便多了。”參加測試的郭大爺描述新卡帶來的便利。

  “以後老年人乘坐公交車,將由‘晃一晃證’變成‘刷一刷卡’,上車下車都要刷卡,和年輕人一樣。”2016年10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描述使用新版“老年卡”乘公交車的變化。為何要改為刷卡?李紅兵表示,通過上下車刷卡,公交公司可精確記錄老人的出行數據,分析規律,在老人經常出行的線路和時段適時增發車次,提供精準服務。

  除免費乘坐公交車、免費進公園外,使用新版“老年卡”還可以在許多餐飲、超市、家政服務網點等享受打折優惠。僅方莊地區可刷新版“老年卡”的服務網點就有35家。活動現場,農商行、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工作人員為老人講解新版“老年卡”的使用方式以及優惠政策。

  在2016年年初,北京全市就已發展“北京通-養老助殘卡”服務單位1.6萬余家,其中已安裝POS機8850家。凡懸挂統一的“北京通-養老助殘卡”服務單位標識牌的商家都可使用,包括物美、超市發、京客隆等多家大型超市和社區便利店。

  據北京市民政局介紹,截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市已為常住老年人制發北京通-養老助殘卡244萬張,有效持卡數229萬張。根據當前的持卡老年人公交數據分析,優待老年人日刷卡筆數約110萬,月刷卡筆數約3300萬,約佔全市地面公交刷卡總筆數的13%。

  北京通-養老助殘卡在本月又有了新産品。10月24日,由北京市北京通養老助殘卡服務中心,聯合相關社會單位推出北京通-養老助殘卡首款社會化專屬産品——北京通手機卡。北京通手機卡具有“專享福利、超低資費、送卡到府”的特點,採取“網上申請、線上審批、送卡到府”的流程,持卡人子女可網上代辦。(記者 吳為 攝影/記者 尹亞飛 彭子洋)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蜂鳥鷹蛾戲花忙
蜂鳥鷹蛾戲花忙
中國國際時裝周拉開帷幕
中國國際時裝周拉開帷幕
高原戈壁中的“巡天者”
高原戈壁中的“巡天者”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187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