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夏愛克:“中國脫貧成就令人振奮”
2017-10-09 08:24:1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他在雲南偏遠地區行醫、扶貧15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夏愛克:“中國脫貧成就令人振奮”

頒獎儀式前夕,夏愛克參觀了奧林匹克公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田朝暉攝

  “北京的天,太藍了!”

  第三次來京的夏愛克,反覆讚嘆北京的藍天,偶爾還會舉起相機拍張照片。

  讓夏愛克興奮的不只是天氣,還有他此行的“任務”。這位德國醫學專家沒想過,自己會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並被總理接見。

  中國政府“友誼獎”是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榮譽獎項。

  “合影時我就坐在李克強總理和馬凱副總理中間。總理在講話時還舉了我的例子。好像都是您的報道引起來的。”

  2001年,夏愛克攜妻兒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在雲南偏遠地區行醫、扶貧,一待就是15年。15年裏,他被當地人稱為“當代白求恩”。

  今年5月,《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歷時半個多月,在雲南偏遠、貧困的少數民族山區,沿著夏愛克行醫扶貧路跋山涉水,採訪與夏愛克一起工作過的醫務工作者和夏愛克幫助過的人,刊發了《“當代白求恩”雲南行醫扶貧記》等4篇報道和1篇記者手記。

  領到中國政府“友誼獎”,夏愛克毫不掩飾開心與興奮。他在朋友圈裏感嘆:“我感覺,這殊榮也屬于我的雲南朋友們。沒有他們,我家人不會在中國工作生活這麼久。”並配了幾張圖:與總理合影、領獎,以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給他拍的照片——背景有鳥巢體育場、中國國旗、和平鴿以及中國高鐵。

  夏愛克在中國行醫15年,深愛著中國文化。記者邀他品嘗中餐,吃烤鴨,他很高興。

  “這是什麼?”夏愛克對一道肥牛小米粥産生興趣。

  “小米。”

  “雲南吃大米,不吃小米。”

  ……

  夏愛克對中國的了解大部分來自雲南,那裏是他和他全家的第二故鄉。

  夏愛克的女兒凱樂最近一直在中國做志願者,前幾天凱樂很想家,但沒有回德國,而是去了雲南建水。走在建水的街道上,凱樂拍了張照片給夏愛克:“家的感覺”。

  “可惜,她小時候的夥伴現在都去大城市讀書、工作了。”夏愛克説。

  夏愛克對第二故鄉的感情,在領獎時得到很直觀的體現:他穿著雲南紅河的哈尼族服裝走進人民大會堂,作為獲獎代表發言,並從副總理馬凱手裏接過獎牌和證書。

  熟悉夏愛克的人都説,這是他的一個習慣:每到重要場合,都要穿上民族服飾。這會讓他的內心感覺到舒適,他發自內心地想融入中國文化。

  夏愛克的發言幾易其稿。他非常牽挂偏遠山區的村民,他對中國政府的脫貧成就感到振奮。雖然認為自己對中國經濟知之甚少,但夏愛克非常欽佩中國政府能夠在醫療健康領域投入如此之多。

  “這是我發言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貧困人口,我們要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尊重他們的需求,這樣扶貧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夏愛克説。

  離開中國一年多,夏愛克依然關心著他曾經幫助過的人。就在回中國領獎前,夏愛克剛幫助哈尼族孩子陸名燈打消輟學念頭,並幫她的家庭解決了很大困難。

  從13歲開始,夏愛克就在陸名燈身邊扮演著親人、導師和朋友的多重角色。此前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陸名燈反覆説:“不知道怎麼報答夏醫生。”受夏愛克影響,陸名燈未來想成為一名護士,“做一個像夏醫生那樣的人”。

  今年夏天,因為家庭變故,正讀高中的陸名燈突然帶著媽媽、爺爺和妹妹去了昆明,準備輟學打工養家。遠在德國的夏愛克知道這件事後,千方百計托朋友,幫助不會説普通話的陸名燈一家,租房子,找工作,並為陸名燈籌集了學費,勸説她繼續上學。

  “我知道情況時,距離開學只剩一星期,我非常著急。還好,在朋友的幫助下,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夏愛克説。

  10月3日,回到德國的夏愛克轉發了一條讚揚他事跡的報道,加了一句自己的點評:“我們獲得比奉獻的更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田朝暉、李坤晟)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飛閱唐山灣月坨島
飛閱唐山灣月坨島
玩轉全球之遙遠的風景
玩轉全球之遙遠的風景
八月十八潮
八月十八潮
鐵路迎來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鐵路迎來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177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