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洋記者”在基層:和山裏的孩子走路上學
2017-09-23 09:57:13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海倫·本特利)破曉時分,12歲的郭運運和弟弟、妹妹已經起床,洗漱完畢,吃完早餐。他們需要步行一個小時去上學。

  新華社記者海倫·本特利(右一)在採訪時與郭運運(左二)握手(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西吉縣的陳岔小學離縣城約40公里,是縣裏最偏遠的小學。這裏沒有校車,你也看不到早晚高峰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父母大軍。和運運一樣,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自己走路上學、回家。

  陳岔小學只有48名學生,分散在五個年級,還有11個孩子在學前班。學校只有三棟平房。校長張強的臉飽經風霜,粗糙得如同學校四周的山丘,手上可以看到勞作留下的傷痕,腳下的鞋子皺皺巴巴。他的聲音平和冷靜,講起話來從容篤定,透著校長的權威。

  “我自己小時候就不懂事,所以覺得當老師真不容易,不光自己要有知識,還要能把學到的教給學生。”他説著,臉上泛起微笑。

  新華社記者海倫·本特利(前左)與銀川六盤山中學學生黃淑迪在課間交流(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張校長是陳岔小學任職時間最久的老師,但也不過才剛剛兩年。在寧夏南部,不少農村小學師資不足,老師們要在縣內不同小學間調動。

  陳岔村的戶籍住戶有363戶。可實際上,這裏只住著180多戶,其他人基本已外出務工或者移民搬遷。留下來的住戶中,有132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有超過七億人脫貧,佔同期全球減少貧困人口比例超過70%。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還有4300萬貧困人口,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及偏遠地區。

  郭運運家去年的收入約有1萬元,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運運媽媽非常要強,也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她很少出門,每天忙于農活和照顧孩子,就算出門也不怎麼打扮。她從沒想過自己和丈夫能離開這個村子,但卻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山溝,去自治區首府銀川上高中。

陳岔小學的學生在排隊打飯(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然而實現這個夢想也將意味著分離。銀川的六盤山中學是寧夏兩所專門接收貧困地區學生的中學之一。每一個貧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入學考試,在這裏讀高中。

  這所學校有三個年級,6000多名學生,當地教育部門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資助,根據學習和生活花費提供月度津貼。去年這裏的畢業生中,有106名來自西吉的學生考上了大學,其中就有來自陳岔小學的孩子。

  “我們是在寧夏首府專門設置的一所扶貧高中。”校長金存鈺一邊説,一邊帶我漫步在校史館中。“我們有三大任務:提供高水準教育、讓少數民族和貧困孩子有書讀、完全免費。”

  在六盤山中學,學生身上都有一股學習的熱情。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多提問題。這裏的學生非常自信。

  “截至2016年,共有16000多名學生從我們學校畢業,15300名學生考入本科院校,這其中有約一半人留在寧夏。他們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許多人還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家鄉。”金校長説。

  二十年前,寧夏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鄉間。到了2016年年底,全自治區674.9萬人口中,56.3%住進了城鎮。

  六盤山中學的大部分學生也希望將來能夠留在城裏,但不是作為農民工。毫無疑問,中國下一波勞動力大軍將具有更多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有更多的想法。

  六盤山中學鼓勵學生在假期返家時參加社會調查,調研自己家鄉的問題,並根據自己在城市生活的經驗和學到的知識提出解決方案。

  他們,是寧夏的未來。他們嘗過貧困的滋味,而他們學到的知識,可能就是中國未來終結貧困問題的有力工具。(翻譯:馮啟迪)

  洋記者説金磚:腦洞大,才能看到BRICS的舞臺大!

  頁岩氣?跟著洋記者去重慶涪陵一探究竟!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喀納斯:秋景入畫來
喀納斯:秋景入畫來
九只梅花鹿亮相北京故宮博物院
九只梅花鹿亮相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極光與彩虹城市上空齊舞
北極光與彩虹城市上空齊舞
震撼,這樣的實彈射擊你見過嗎?
震撼,這樣的實彈射擊你見過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71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