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2017年08月20日 15:30:34 來源: 瞭望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 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沿著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

  永遠為了人民的期待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來,咱們拉拉話。”6月21日,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一個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交織的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專程到此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坐在村民劉福有家的炕沿上,招呼老兩口坐在自己身旁詳細詢問:“家裏的地還種得動嗎?”“今年旱情嚴不嚴重?”“孩子們在外面打工能幫助你們嗎?”

6月21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同群眾話別 龐興雷攝/本刊

  得知年逾古稀的劉福有兩口子,還有92歲的老母親一起生活,去年全家收入不到7000元,種糧收入只有500多元,主要靠種糧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生活,習總書記立即問在場的當地幹部:“對這家貧困戶,下一步準備採取什麼脫貧措施?像這種情況縣裏還有多少?”

  聽到地方政府準備採取易地扶貧搬遷的辦法,習總書記又細致追問,“搬遷要花多少錢?新的住房多大面積?搬出去以後做些什麼?”

  習總書記告訴大家,現在黨中央對農村農民的政策都是“給予”,就是要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這一場景,讓人們想到了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的情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的理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牽挂著人民群眾,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四年多的時間裏,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踏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中的高頻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劉金田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等等,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的政治底色和政治品格,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和實踐的根本目標和行動邏輯。”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自己插隊時的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在那裏,他深情地説,“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裏一呆就是7年。”“我在這裏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後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他不僅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曾與習近平坐同一趟知青專列到延川縣插隊的艾平,接受採訪時談了他更真切的理解:7年裏,習近平與農民朝夕共處,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聯繫,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梁家河的經歷,是他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和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艾平説,人們已經看到,黨在十八大以來推出的一係列治國理政重大舉措,都是“以人民為中心”,非常務實地為廣大人民群眾解決一係列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

  “執政黨以基層百姓的訴求為政治路線和大政方針的起點,就是‘不忘初心’。”長期從事中外政治制度比較研究的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意味深長地説。

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公用碼頭親切看望在現場作業的工人 鞠鵬攝/本刊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的這“兩個牢牢把握”,就是我們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九大,全黨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一步步實現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

  “以人民為中心”宗旨不變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基于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43年和改革開放13年的歷史實踐,這36個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與馬克思對共産主義的概括産生了驚人的回響:

  “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使每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和自由。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這個論斷再次印證,中國共産黨人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對馬克思主義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進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教授黃錫富説,“這意味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産黨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70多年前的1942年,毛澤東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告誡全黨:“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無論是革命年代“陜北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政權”、“江淮人民用獨輪小車推出淮海戰役的勝利”,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一窮二白”迅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並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民經濟體係,都是中國共産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援擁護並取得勝利的實例。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歷史標誌。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準”,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努力,近40年來從未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置于治國理政思想的最核心,明確提出,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

  十八屆三中全會非常鮮明地指出,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四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五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全面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江西省井岡山市 茅坪鄉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

  人們不會忘記,2013年3月17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剛履新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向臺下2900多位人大代表發出的深情而莊嚴的承諾:

  “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6月21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看望特困戶王三女一家 龐興雷攝/本刊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一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産黨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行動方向,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探索為人民服務規律、創新為人民服務方法的歷史。

  反腐敗喚回民心

  “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污腐敗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2012年11月17日,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三天,習近平就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年來,我們黨內發生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性質非常惡劣,政治影響極壞,令人觸目驚心。

  他嚴正提出,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保持黨的肌體健康,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在啟動奔向偉大復興新征程之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定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拉開了一場力挽狂瀾的反腐敗鬥爭,以空前嚴厲的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今年1月9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中央紀委副書記吳玉良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共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40人,給予紀律處分223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全國共處分鄉科級及以下黨員、幹部114.3萬人,處分農村黨員、幹部55.4萬人。2014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百名紅通”人員已有37人落網,追贓金額86.4億元。

  從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人數和審查高級幹部人數看,數量和力度均創了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歷史新高,查處的高級幹部覆蓋31個省區市,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曾位居黨政軍要職的腐敗分子紛紛落馬。

  這可能引起一些地區、一些部門、一個時期的衝擊和震動,但,亦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而言,反腐敗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

  “這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産黨的力量所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田應奎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説,“四年多來,一批‘老虎’被繩之以黨紀國法,消除了黨內重大政治隱患,不僅厚植了黨為民執政的政治基礎,更堅定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敗鬥爭已形成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風清氣正的為民執政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確立。

  “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告誡全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浙江調研。這是5月25日,習近平在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同工人們親切交談 蘭紅光攝/本刊

  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振聾發聵的話語,正是中國共産黨立黨興黨的真理,就是黨長期為民執政的資格保障。人民立場永遠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永遠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對習總書記這番論斷,全黨必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永不動搖、永不懈怠。

  “小事”承載民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2016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提醒臺下的幹部們。

5月3日,習近平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與師生熱情握手 李學仁攝/本刊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潘維感慨道,“執政黨為民治國理政的根本,在于了解和回應基層百姓的訴求。如果喪失了扎根基層理解群眾疾苦的能力,就會喪失動員和組織人民的能力,也就會喪失主導政府宏觀政策的政治方向。”

  古今中外,基層百姓的訴求往往都是“小事”。當下,就有商住混合、違章建築、物業管理、垃圾處理、噪音擾民、佔道停車、求醫就讀等等諸多“小事”。這些“小事”久拖不決就會變成“大事”,民心就會出走。

  2016年歲末,隆冬已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專題研究了6個民生“小事”:北方地區怎樣實現冬季清潔取暖,在群眾溫暖過冬的同時讓霧霾天少一些?垃圾分類制度如何才能有效推行,讓垃圾圍城的現象少一點?農村禽畜養殖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處理,推動一場能源革命?養老院的服務品質如何提高,讓2億多老年人頤養天年,讓他們的子女後顧無憂?住房租賃和房地産市場怎樣規范發展,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食品安全如何監管,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 京滬幹線運管中心同科研人員交談 李濤攝 /本刊

  這些“都是大事,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六件“小事”置于如此高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人民訴求全面升級的時代,百姓的小事就是國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民生的痛點作為改革的著力點、發展的落腳點,把人民的獲得感作為改革含金量的刻度表和試金石。

  人們看到,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環保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這些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密集出臺,環環相扣,回應的都是人民的期盼。與民便利、為民讓利,改革紅利不斷轉化為民生利好。

  在新發展理念的牽引下,民生的“升級版”工程和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積極呼應。這印證著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的執政理念,兌現著“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堅定承諾,彰顯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追求。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這是習近平在少先隊入隊儀式上,為新少先隊員係上紅領巾 鞠鵬攝/本刊

  基層最是察民心

  6月下旬的冀中平原一片蔥蘢。《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時隔兩年多再次來到河北省肅寧縣梁村鎮張莊村。這是創新“四個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的發源地。

  2009年以前,張莊村是遠近出名的“難管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打架鬥毆、盜竊成風,村級組織幾近癱瘓。

  “一盤散沙”給肅寧農村基層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民心散了。村民自治由于多種原因異化成了“村官自治”,“半截子民主”,導致幹群矛盾多發;經濟發展緩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越來越難;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弱化,不作為、亂作為幾近常態;農村社會內部蘊藏著不少隱形矛盾“爆炸點”,自我化解能力越來越弱;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後,面對著大部分農民富不起來的窘境。

  人類的進步程度,要看一個社會的組織治理能力高低,科學的組織能力越強,發展潛力就會越高,文明發達程度就會越強。反之,就是一盤散沙。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春輝回憶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維穩壓力大增,肅寧各級幹部産生了必須解決好農村基層治理的強烈願望。2009年,張莊村等三個村成了群眾性平安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農村經合組織、基層黨組織“四個全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試點工作,探索收獲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

  如今在肅寧,“讓農民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成了一種基層治理理念,村一級建立起綜合治理工作站,站長由村支書兼任;每40到60戶農戶設一綜合治理小區,每10戶設一綜合治理小組,小區長、小組長由村民直接選舉黨員或威信高的人擔任。各村設立515人的巡防隊,群眾性平安組織實現全覆蓋。

  農村社會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小了,農民成了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主體,群眾中蘊藏的能量被激發出來。原來鄰里之間、村民之間發生的一些矛盾糾紛沒人管,往往越積越多、越積越大。現在。通過小區長、小組長這些黨員和威信高的農村“能人”做工作,好多矛盾不用村、鄉出面,第一時間就在群眾中化解了。

  如今在肅寧,村民代表大會不再是擺設,凡事關本村發展的重要事項,都由村代會做出決議後,由村委會執行。在實現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全覆蓋的過程中,黨的有效領導貫穿始終。

  如今在肅寧,正通過農村經合組織的全覆蓋,解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帶領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橋”與“船”的問題。

  如今在肅寧,基層黨組織實現全覆蓋,全縣打破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經濟組織、民主組織和社會綜合治理組織中,黨的領導拓展到了農村各個領域。

  一批有本事、懂經營、會管理、群眾認可的鄉村“能人”被調動起來“為黨所用”,優秀者成了發展黨員的培養對象。他們還把發展農村黨員的“推選權”交給村民代表,老百姓普遍不認同的,村幹部説了也不算。

  肅寧“四個覆蓋”模式,立足的就是解決由誰來組織群眾的問題,從制度設計上提出了怎樣組織群眾的可行路徑。7年來,肅寧縣農村治安案件下降了49%,刑事案件下降了36%,農村信訪量下降了72%;全縣農村經合組織從最初的142家增加到2016年的624家,農業産業化率達到79.7%。2016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5711元增加到11638元,六年翻了一番多。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全省綜合排名由2011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6位,躋身全省前十強。

  2011年7月,習近平同志獲悉肅寧改革詳情後,對“四個覆蓋”作了一段批示,“把分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是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肅寧縣推進‘四個覆蓋’進一步健全了農村基層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組織體係,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效果也不錯,值得總結推廣。”

  事實上,新世紀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江南北涌現出了一批基層治理創新,其中比較典型的,包括浙江的“後陳經驗”、貴州的“塘約道路”等等。這些創新之所以成功,最突出的共同特點,都是重拾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路線。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來到雲南省魯甸縣小寨鎮甘家寨紅旗社區過渡安置點,看望地震災區群眾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潘維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建國初,共産黨只有幾百萬人,現在中國共産黨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7月1日,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産黨黨員總數為8944.7萬名,數量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人口,幾乎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共産黨員。

  潘維説,黨密切聯繫群眾,首先就是動員8900萬普通黨員和無職黨員,真正履行賦予他們密切聯繫群眾的責任和任務,重建每一個共産黨員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一個都不能少

  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的大方略,係統清晰地鋪展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如果説“反腐倡廉”是政治建設的“銅墻鐵壁”工程,那麼“脫貧攻堅”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徵的“銅墻鐵壁”工程。

4月20日,習近平在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了解企業生産情況 謝環馳攝/本刊

  這是中國共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13億多國人共同實現全中國全面小康作出的莊嚴承諾。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同樣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産生了什麼新的資産階級,那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1985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一篇講話中提出的這個觀點,十分鮮明。

  事關社會主義本質的大事,不會發生任何動搖。絕不會讓貧困地區、困難群眾長期滯留在另一極。“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抱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取得了精準脫貧的卓著成效。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四年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説:“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為如期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執政承諾,中央決策層要求,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村級層面而言,要注重選派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幹部和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配第一書記,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

  2011年8月,曾支援肅寧“四個覆蓋”基層治理模式的陳全國,從河北省省長崗位調任社情民情一度非常復雜的西藏自治區擔任黨委書記,當年10月,自治區決定,區、地、縣、鄉四級聯動,每年選派2萬多名優秀幹部組成工作隊,進駐全區5464個行政村(居委會)。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來到內蒙古阿爾山,冒著零下 30多攝氏度的嚴寒,迎 風踏雪慰問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的官兵 李剛攝/本刊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調研,期間了解到,正是依靠這種黨員、幹部長期駐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面對面拉家常、聽意見,手把手算細賬、謀致富,心貼心辦實事、解難事,西藏近年來經濟社會諸領域發展突飛猛進。正如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政協黨組書記丁業現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所言,“西藏正處于歷史上發展穩定的最好時期之一。”

  2014 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宿舍向聾啞女孩王雅妮(左二) 和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閆志凈學習啞語“謝謝” 蘭紅光攝/本刊

  與其相鄰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萬幹部走訪基層”的駐村工作也漸進佳境,新疆的社情民情正在發生關鍵性轉變。田應奎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尤其是在新常態下的國家治理進程中,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在最困難的地方、面對最困難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路線,永遠是共産黨人治國理政可靠的“法寶”。他還説,“目前西藏和新疆的基層治理工作方法,也可以運用到一些內地社區中去。”

  在他看來,無論是形勢復雜的邊疆治理,還是攻堅克難的精準脫貧,抑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大時代壓在執政黨身上的歷史重任和歷史考驗,更是鍛煉共産黨人“百煉成鋼”的“大熔爐”,“如果我們能夠踏踏實實完成這些歷史大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共産黨又將收獲千千萬萬傑出幹部。”

  在西藏林芝魯朗鎮東巴才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尼瑪頓珠。這位27歲敦實憨厚的年輕黨員正在村裏新建的藏式木器工藝作坊裏調試車床。為了讓這個脫貧項目落地,在妻子的支援下,小兩口把五萬元積蓄統統無償投了進去。過去的一年多,尼瑪頓珠帶著三位駐村隊員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每天都在忙碌著為全村30戶農牧民解難事、謀致富。

  在離巴才村不到十公里的羅布村,35歲的黨員淩源儷半年多前剛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08年畢業後,她隨丈夫入藏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阿裏地區靠近中印邊界的鄉鎮,一呆就是五年。2014年調到林芝巴宜區沒多久,就接手了駐村工作。現在,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羅布村的旅遊脫貧上。她拉著村裏老黨員尼瑪多吉,挨家挨戶動員幫村民改造家庭旅館。

  當記者問起他們與老百姓結成了什麼關係時,尼瑪頓珠無意間説:“亦師亦友!”這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而深具歷史穿透力的話。五年來,西藏已先後派出五批11萬名幹部駐村、5300多名幹部任第一書記,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

  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選派77.5萬名幹部駐村幫扶,選派了18.8萬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和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著力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鬥堡壘作用。

  從茫茫大興安嶺到南海椰林,從東海之濱到大漠邊陲,胸懷為了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共産黨的治國理政理想,70多萬“村裏來了年輕人”的動人故事,正上演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征程中。這同樣是一場偉大的接力,以星星之火遍地燎原之勢,正在燃燒出和當年梁家河冰水裏打壩、千裏迢迢辦沼氣同樣絢爛的青春之火。

  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在舟山市定海區新建社區群眾藝術創作中心同正在創作漁民畫的村民親切交談 謝環馳 攝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産水準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八大期盼,概括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在7月26日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此作為十八大以來“七個堅定不移”重要經驗之首,意義極其深遠。

  人間正道是滄桑。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沿著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建軍)

[責任編輯: 張朝華 ]

Copyright © 2000 - 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