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書寫民族團結發展的中國故事——寫在我國首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建立70周年之際
2017-08-07 11:57:58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題:書寫民族團結發展的中國故事——寫在我國首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建立7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黃小希、榮啟涵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70年只是短短一瞬;但在一項制度的發展進程中,70年足以書寫光輝一頁。

  1947年,我國首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為我國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典范。從茫茫草原出發,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具有開創性的制度設計,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發展與團結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櫛風沐雨,薪火相傳。70年來,各民族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同奮進、共成長,經歷了改天換地的偉大歷程,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民族治理的“中國模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于我們黨對國情的準確把握,帶來了民族關係和民族事業的深刻變革

  神州北望,風光旖旎。盛夏的內蒙古興安盟,充滿生機。

  70年前,內蒙古自治區在這裏成立時,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還叫王爺廟。

  “那時這裏只有一條街,沿街用黃土混著幹草蓋起一排排歪歪斜斜的土房子。”91歲的烏蘭浩特市民李昆回憶道。

  如今,李昆最喜歡讓孩子開車帶自己在開闊的馬路上兜風,看看越蓋越高的樓房,品品越來越好的時光。

  首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誕生地的發展變遷,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寫下光輝注腳。

  70年來,從無垠草原到蒼勁大漠,從巍巍長白到邊關南陲,民族區域自治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施行。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先後成立。

  截至2016年底,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

  70年來,從被確定為基本政策,到以憲法為基礎和以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主幹的民族法制體係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國家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煥發出勃勃生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優勢和活力,來自中國共産黨不斷面對社會實際需求,準確把握國情和民族地區實際進行積極探索和創新,推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競紅説。

  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産黨依據國情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創舉。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漫長歷史演進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自成立伊始,中國共産黨就提出了對民族問題的主張。歷經革命戰爭年代的戰火淬煉,我們黨不斷加深對國情的認識,對解決民族問題的思考日趨成熟,創造性地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聖敏説,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國家集中統一和各民族自主平等的結合,實現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民族自治地方具體實際的結合,達成了統一與自治密不可分的和諧關係,有效維護了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穩定。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彰顯了中國共産黨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信心與定力。

  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有力保障下,以主人翁姿態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各方面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也積累了寶貴經驗。70年實踐充分表明,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共産黨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堅定自信。

  新形勢下,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關鍵在于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2014年金秋,北京。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落實好,關鍵是幫助自治地方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縮短“差距”、補齊“短板”,是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把這項制度貫徹好落實好的必然選擇。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最大限度改善民生,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永葆生命力之所在,也是這一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前提條件。”民族區域自治法專家敖俊德説。

  民族發展的“中國速度”——民族區域自治以其旺盛的制度生命力,創造了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

  翻開憲法,“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的莊嚴宣示,動人心弦。只有知道在解放前,絕大多數民族地區生産力水準極度低下,一些地區仍在“刀耕火種”這樣一段灰暗的過去,才能深刻明白這句話所承載的分量,才能深切感受民族區域自治帶來的發展奇跡。

  正是因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區的發展有了強有力的保障。

  當清晨的和風吹拂著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利民村,回族村民馬環和妻子在自家菜棚裏忙開了。

  馬環一家是西海固移民,老家名叫臭水溝村,條件貧瘠。現在,離開世居之地,像馬環一樣的移民們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始了“新營生”。

  廣袤的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攻城拔寨”,脫貧攻堅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針對民族地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短板,西部大開發戰略、興邊富民行動等政策舉措,不斷為民族地區開啟發展新局;2016年,國家財政對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投入達46億元,比2015年增長15%,真金白銀的投入,為民族地區注入不竭動力;與此同時,一批批援疆援藏幹部,扎實工作、無私奉獻,為新疆西藏的發展穩定作出突出貢獻。

  正是因為有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區自身“造血功能”不斷完善和強化。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有效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始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堅持把國家支援、發達地區支援同自身努力結合起來,把國家的優惠政策同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奮力追趕。

  近些年,民族地區利用後發優勢、資源優勢、特色文化優勢、生態優勢,步入了經濟發展快車道。來自國家民委的數據顯示,2016年5個民族自治區和少數民族人口較集中的貴州、雲南、青海等3省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9972億元,比上年增長8.1%,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

  正是因為有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批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脫穎而出,成為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發展的帶頭人。

  晌午時分,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加依鄉鄉長吾布力喀斯木·買吐送依然走村入戶地忙碌著。吾布力喀斯木是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幹部,大學畢業回到家鄉于田工作。擔任鄉長一年間,吾布力喀斯木很快跑遍全鄉12個行政村。他鉚足勁兒,要帶領大夥兒把好日子一步一步走出來。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少數民族公務員已達76.5萬人,比1978年增長近3倍。

  正是因為有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夏日的午後,遊客漫步在位于西藏拉薩老城區大昭寺前的廣場上。來自江蘇的王女士發現,雖然遊人不少,大昭寺一帶店鋪攤點多,但沒有雜亂的感覺。

  2013年10月開始施行的《拉薩市老城區保護條例》,以立法形式加大對拉薩老城區的保護管理,不僅提升了拉薩旅遊城市形象,也增強了人們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法律意識。

  支援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煥發新姿的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正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入正能量。

  ……

  大江南北,日出日落。一個個看似平凡的日子,記錄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卓越成就,連接成民族區域自治70年間的波瀾壯闊,也成為這項制度巨大優越性的生動寫照。

  民族復興的“中國願景”——民族區域自治的偉大實踐與成就,必將激發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共譜團結奮鬥新篇章

  變的,是日新月異的圖景;不變的,是手足相親的情誼。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人民共和國實現的民族團結進步,就給許多外國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特魯多曾記錄下中央民族學院裏少數民族學生團結友愛、認真學習、歡愉生活的場景。他在書中寫道:“共産黨尊重少數民族”“……深入思考一下中國共産黨對于民族問題的態度也許是很有益處的”。

  56個民族56支花。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是平等的一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融通各族人民對祖國的熱愛與對自己民族的深情,讓各民族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裏,既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各展所長,又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發展進步。

  “作為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的源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延續了近代以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是尊重歷史傳統、合乎多民族國情、順應民心的制度安排。”楊聖敏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了民族間的平等、民族關係的和諧。

  尊重語言文字、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各民族之間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深民族情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車嘎善鄉的吐爾遜娜依老人,擁有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吐爾遜娜依是維吾爾族,丈夫是達斡爾族,兒子則娶了一個漢族媳婦。雖然生活習慣各有不同,家庭成員之間卻彼此包容、彼此尊重。春節、古爾邦節、西遷節……無論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大家庭總是聚在一起慶祝一番。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民族之間只有相互幫助,才能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50多年前,當上海等地一批兒童因為食品缺乏難以生存時,內蒙古用溫暖的胸懷,接納了這些“國家的孩子”,蒙古族養父母們含辛茹苦將孩子養育成人。今年58歲的娜仁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如今的她,穿著藍色蒙古袍,裹著白色頭巾,講地道蒙古語,熟練地熬煮奶茶,扎根在給了她第二次生命的草原上。

  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70年的實踐經驗昭示我們,沒有各民族團結奮鬥,就沒有國家發展、穩定、安全;沒有國家發展、穩定、安全,也就沒有各民族繁榮發展。

  “面向未來,要通過把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國家的支援、優惠與激發民族地區內生潛力相結合,進一步發揮民族區域自治促進民族地區與全國協調發展的制度功能,推動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更快發展,引領全國各民族共同繁榮,同心共築中國夢。”楊聖敏説。

  偉大的祖國,是中華兒女共有的錦繡河山;

  復興的夢想,是56個民族共同的奮鬥追求。

  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就越需要匯聚全民族的磅薄之力,越需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帶著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億萬中華兒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肝膽相照、攜手並肩,唱響同心築夢的時代樂章,向著新的偉大征程,前進!(參與採寫:任會斌、王靖、魏婧宇、張麗娜、王春燕、哈麗娜、張宸、覃星星、鄒欣媛、阿依努爾、宿傳義、于濤、潘瑩)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機器人為司機“自動泊車”
    機器人為司機“自動泊車”
    福建泉州:百年鹽場的繁忙伏收季
    福建泉州:百年鹽場的繁忙伏收季
    一葉知秋
    一葉知秋
    400歲神秘古堡復活記
    400歲神秘古堡復活記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2112144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