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努力建設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等5則
2017-08-04 08:21:57 來源: 《求是》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何毅亭:努力建設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

  “我們黨要搞好自身建設,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個政黨。”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鮮明表達了中國共産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崇高志向和遠大追求,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管黨治黨的堅定決心和高度自信,反映了我們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寬闊眼界和歷史擔當。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是理想所寄,使命所使,事業所需。強黨引領強國,強國必先強黨。為著崇高理想,為著神聖使命,為著偉大事業,必須把中國共産黨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這是由黨的性質所決定的內在邏輯,也是歷史和實踐得出的科學結論。中國共産黨作為具有崇高追求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強大的政治引領力、強大的民心感召力、強大的組織動員力、強大的自我革新力。最強大的政黨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興黨強黨問題上,必須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嚴治黨,砥礪前行。一定要穩固強黨之魂,必須加強對全黨的理想信念教育,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把信仰的工作做到人心裏去。一定要廣聚強黨之源,這個“源”就是民心。密切黨群關係,廣聚民心,要做到“堵疏並舉”。堵疏結合,就能更好地保持黨的性質和宗旨,就能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化解掉一切消極因素,把同心圓做得更大,使我們黨的“人氣”變得更加旺盛。一定要夯實強黨之基,必須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落實主體責任,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使廣大的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服務人民的堅強陣地。一定要把握強黨之要,這個“要”就是制度。關鍵是各項制度要落地生根,要成為管黨治黨的硬約束,成為各級組織和黨員幹部的硬責任。(《學習時報》2017年7月10日)

  辛識平:以改革擔當回答“時代之問”

  隨著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在央視播出,“改革”再次成為社會熱點話題。歷經30多年改革開放風雨歷程,中國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震撼世界的發展奇跡。發展起來以後的中國,該如何走向未來?中國怎麼辦?這一“時代之問”發人深省。以深化改革破解“時代之問”,是中國共産黨人堅定不移的回答。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來,新一輪改革大潮澎湃起勢,突破了一些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解決了許多曾經認為解決不了的難題,其覆蓋之廣、力度之大、影響之深,都是過去難以想像的。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改革勢頭之強勁、成效之顯著,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紛紛點讚。《將改革進行到底》正是一幅全面總結和展示改革成就的時空長卷。從中,人們感受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改革的決心與勇氣、智慧與力量、責任與擔當。這是讀懂當今中國改革的“核心密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敢于擔當。在深化改革上,這種擔當更是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今天,面對改革路上的眾多“婁山關”“臘子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煥發擔當精神去攻堅克難、闖關奪隘。難關是奮進者的考題,改革是實幹者的舞臺。廣大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實幹家,把改革擔子挑在肩上,把改革任務抓在手中,改革必將向縱深推進,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新華每日電訊》2017年7月20日)

  高培勇: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攻堅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新常態,一頭連著經濟體制改革並由此對接全面深化改革,融發展與改革為一體,實施一年多來顯著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發展品質和效益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一個“新”字,恰到好處地揭示了我們身處的經濟環境已與以往大不相同,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命題,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基于科學判斷而形成並演化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關係鏈條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並且用改革的方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把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持續增加包括制度供給在內的有效供給,是我們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鑒于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已經發生變化,當下尤其需要注意並重點防范的一個問題,就是“新瓶裝舊酒”——運用慣性思維面對新形勢,復制習慣做法處理新問題。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同于經濟發展舊常態,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于單純的經濟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需求管理與調節。只有以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能打贏這場攻堅戰,並以此推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的落實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的實現,從而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人民日報》2017年7月6日)

  劉尚希:破除積極財政政策的三個認識誤區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綜合研判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眼于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而作出的科學抉擇,也是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當前,深入理解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需要破除三個認識誤區。誤區一:積極財政政策只是需求管理的一個工具。當前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顯然不是凱恩斯理論分析框架中的政策,而是一種涉及經濟、社會乃至整個國家治理的多維度的財政政策,可稱之為“結構性的政策”。從總量性的政策轉向結構性的政策,與之相伴隨的還有一個轉變,就是從單純經濟政策轉變為綜合性政策。這使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更加豐富、實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時,當前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注重與全面深化改革協調配合,財政預算安排突出重點、有保有壓,著眼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大大超越了需求管理工具的傳統定位,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工具,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誤區二: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會導致風險失控。從2017年國家預算安排來看,財政赤字率保持3%的水準不變,財政赤字規模2.38萬億元,這一規模是適度的,絕非大肆擴張。綜合估計我國政府負債率約為40%,這在世界上屬于較低水準,而且也在我們的承受范圍之內。誤區三:企業反映稅負重,積極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我國近年來實施了一係列減稅措施,特別是2016年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全年降低企業稅負5700多億元,這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的減稅。(《經濟日報》2017年7月7日)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及其與中國的關係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具有共同利益、面臨共同挑戰、擔負共同責任、擁有共同價值的命運共同體。聯合國將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進決議,表明這個理念已經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同,當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內容。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源于進步與開放。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啟500多年來,其間雖遭遇不少挫折,但大趨勢是明顯的。經濟全球化雖然存在著問題,但卻符合人類進步的方向,有利于增進人類的福祉,尤其是它有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這些同盟軍,使其生命力更強。而反全球化雖然貌似公正,但卻與人類進步方向相背離。當前的反全球化力量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自身的問題;二是西方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誤導。經濟全球化作為大趨勢,肯定會繼續下去,問題是如何消解其負面影響,抵制反全球化逆流,進而促進經濟全球化更健康地發展。理論和實踐都表明,社會主義需要經濟全球化。中國作為一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興大國,在世界出現反全球化聲浪、西方大國失去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力和能力之時,勇于擔當,不僅為經濟全球化正名,而且還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提出的帶有社會主義基因的先進理念的引導下,經濟全球化進程將展現出新的面貌。(《紅旗文稿》2017年第13期)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直擊巡航導彈發射瞬間
    直擊巡航導彈發射瞬間
    英國菲利普親王正式退休
    英國菲利普親王正式退休
    花海旗袍秀風韻
    花海旗袍秀風韻
    海豚馴養師:酷暑中的“冷工作”
    海豚馴養師:酷暑中的“冷工作”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142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