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合肥,何肥?省會排行榜“攪局者”何以崛起
2017-07-25 15:45:33 來源: 半月談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省會城市中,合肥歷來是平靜的,卻是不甘平淡的;一直是低調的,卻是不失格調的;是“小字輩”的,卻是胸懷“大夢想”的。

  過去十年間,這個中部省會城市成為全國省會排行榜上最大的“攪局者”——經濟總量先後趕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莊、長春、福州、哈爾濱和西安,從中下遊躍入“十強”。

  昔日小城今漸“肥”。近十年來,合肥經濟總量增長3.7倍,財政收入增長4.2倍,本外幣存款額增長4.9倍。合肥速度,引人矚目。

  從往日的默默無聞到新晉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從“鐵路盲腸”到即將成形的米字形高鐵樞紐,從“離發達地區最近的欠發達省會”到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的“存在感”日益隆起。

  合肥,何肥?是什麼力量,讓這個家底薄弱、長期“不緊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趕超?

  合肥,何肥?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合肥速度”有何隱憂、如何更“肥”?

  合肥繞城高速公路

  逼出來的“工業立市”:縫合科技、産業兩張皮讓創新落地

  從2007年到2016年,合肥的經濟總量從1334億元增至6274億元,年均增長16.7%——近十年來,合肥的經濟崛起堪稱“現象”。

  翻閱這個城市的“經濟帳單”,工業和生産性服務業(實體經濟)是其最大增長引擎,二者合計貢獻了經濟增量的85%以上。

  “強勁增長的工業,是合肥‘黃金十年’的第一動力。”合肥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説,合肥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這個最大支撐。

  工業曾長期是合肥的“短板”。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合肥工業基礎薄弱,建國之初市區只有幾家小工廠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國後雖從上海等地遷來一批工廠,但並無國家級大工業項目在此布局。

  比之工業,合肥科教資源則相對豐富,尤其是197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遷落戶,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隨之而來,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一起,讓合肥擁有了較強的科教力量。

  一個以科教見長的城市,為何在新世紀之初改換路徑,發力主攻看上去不那麼“時髦”的工業?

  “合肥以前走的是科教路線,但由于科教高、工業低,二者難以對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産業‘兩張皮’。”安徽省政府參事程必定説,科研成果難以本地轉化,要麼束之高閣,要麼遠走他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國第一臺微型電腦、全球第一臺VCD等創新産品,但由于缺乏工業化能力和産業配套,都未轉化成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産力。

  萬燕VCD是最知名的案例。這一在合肥研制出全球第一臺VCD影碟機的品牌,只能眼睜睜看著廣東、江蘇等地引進技術形成巨大産業,自己卻在市場浪潮中湮滅無聲。

  形勢逼人,智者謀變。2004年,合肥申請成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2005年,確立“工業立市”主戰略。合肥時任領導認為,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合肥固然有一定的科教資源優勢,但缺少産業發展支撐,科技資源也不會自動轉化為産業優勢。

  政策向工業傾斜、資源向工業匯集……合肥確立汽車、家電、電子資訊等8大支柱産業,推出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係列政策,全員招商引進工業項目。與此同時,合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著力經營智能語音、新能源等4大新興産業集群。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經過十年努力,合肥産值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從102戶猛增至1189戶,形成汽車、家電、裝備等4個千億元級産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年産值從1488億元跨越至萬億元級別。

  工業強了,科研轉化通道順了,創新成果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十年來,合肥依托科技進步孕育新興産業,涌現出智能語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國內領先的高新産業。

  “近年來,我們重點抓工業立市、創新驅動兩大戰略,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説,實踐證明,這是適合合肥的轉型發展之路。

  安徽合肥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內,工人對即將交付的新型色選機進行出廠檢測-解琛-攝

  調出來的“産業新軍”:“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寫出轉型發展大文章

  2015年12月,是合肥經濟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個時間節點——合鋼公司冶煉業務宣告停産。這家成立于1958年的國有大型鋼鐵廠,長期位居合肥市最大工業企業之列。

  同在這個月,總投資400億元的全球第一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産線在合肥動工,助推合肥邁向全球最大的新型平板顯示産業基地。

  壯士斷腕,吐故納新——這是合肥十年來深究産業方向,不斷調整經濟結構的縮影。高污染高能耗的、技術含量低的、不符合未來趨勢的,在妥善分流安置職工的基礎上,堅決“去産能”。未來市場需求大、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和本地實際的,則“無中生有”“小題大做”。

  “合肥這些年的發展,始終依托科技進步,在研究市場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勇于‘無中生有’,或圍繞眼下看起來很小、但有巨大市場前景的産業‘小題大做’,以此形成多個創新産業鏈。”合肥市發改委總工程師范觀兵説。

  新型顯示産業是合肥的“成功之作”。液晶面板是資訊産業時代的核心部件之一,國內需求量巨大卻長期依賴進口。2008年以來,合肥創新投融資方式,“無中生有”進入該行業,先後建成國內首條6代、8.5代和全球首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産線,聚集京東方、美國康寧、日本住友化學、法國液空等全産業鏈龍頭企業。從手機螢幕到電視螢幕,2016年合肥液晶顯示屏産量達2.2億片,産量和配套能力均位居全國前列。

  積體電路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最大宗的進口商品種類之一。基于國家重大需求和本地科研方向的吻合,合肥從2013年起發力積體電路産業。短短4年,合肥培育、引進積體電路企業100多家,成為國內擁有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全産業鏈的積體電路産業重鎮。

  今年6月28日,總投資約128億元的合肥晶合12吋晶圓制造項目正式竣工試産,全部達産後可實現8萬片晶圓的月産能,另一個投資額約72億美元的晶圓制造項目也正在推進之中。合肥,已成為國內積體電路“四小龍”之一。

  智能語音是合肥精心打造的另一新興産業高地。以龍頭企業科大訊飛為核心延伸産業鏈,目前在合肥已形成70多家企業聚集的“中國聲谷”,帶動全國30余萬個開發團隊,每天向全球提供服務35億人次。

  隨著全球技術的進展,智能語音輸入被認為是打開人工智慧時代大門的“鑰匙”,“小題大做”的合肥站在了新産業的“風口”。

  在“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的背後,合肥“調結構”的另一個秘訣,則是統籌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的發展。

  “以家電産業為例,合肥雖擁有美菱、榮事達等品牌,但長期‘缺屏少芯’,核心競爭力不強。”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黃傳霞説,隨著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産業崛起,合肥家電産業從“缺屏少芯”變成了“芯屏器合”,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大大提高。

  2016年,合肥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家電四大件”産量再創新高,達6500萬臺,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産制造基地。

  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前瞻性進入新興産業、升級傳統産業,使合肥能夠“新軍上陣”,在外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實現發展有衝勁、有後勁。

合肥至漢堡國際貨運班列駛離合肥北站貨運中心-郭晨-攝

  擠出來的“左右逢源”:“發展塌陷區”隆起“安徽支點”

  在全國經濟地理格局中,合肥長期處于“不是東西”的尷尬區位。向東,納不進東部沿海開發;向西,擠不進西部大開發。作為一個地理上屬于華東的中部城市,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時又非“中心”。

  東有南京,西有武漢,合肥成為兩大城市之間落寞的“發展塌陷區”。多年來,合肥雖有意向東對接地緣相鄰的長三角,但總是“規劃不少、成效不大”。

  2008年開通的合寧高速鐵路,為合肥補上了關鍵的“交通短板”。這條建國前就有規劃的鐵路,通車後讓合肥1小時到達南京、3小時到達上海,具備對接、融入長三角的基礎條件。2009年、2015年先後開通的合武、京福高鐵,則進一步使合肥從“鐵路盲腸”一躍成為“十字交叉”的中東部重要鐵路樞紐。

  “搭上‘高鐵時代’的快車,合肥由‘不東不西’轉變為‘左右逢源’,區位優勢真正體現了出來。”程必定説。

  隨交通幹線涌來的人流、物流、資訊流,助推“工業立市”“創新戰略”如虎添翼——合肥發展的“堵點”,通了。

  在安徽建省後的300多年歷史中,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大型中心城市。近年來合肥基礎設施和自身實力的提升,形成區域中心城市的雛形,使安徽全省的發展有了“中心支點”。區位優勢、人才優勢得以顯現,長期外流的各類資源開始“回流”,在合肥聚集、發展。

  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合肥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年6月,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進一步定位合肥為Ⅰ型大城市、滬寧合杭甬發展帶上的節點城市。

  一扇通往更高層級的“機會之門”,已為合肥敞開。

  今年1月22日,合肥市常青街道創客夢空間內,青年創客向觀眾介紹飛行器及智能汽車作品-劉軍喜攝

  闖出來的“機會之門”:“與強共舞”需補短板、重創新

  首次在城市定位上與南京、杭州並列,在城市規模上向杭州、蘇州看齊。站在“機會之門”門檻上的合肥,準備好了嗎?

  無論是經濟總量、每人平均指標、城建水準還是三産服務能力,目前合肥與寧杭都有較大差距。雖然合肥的綜合實力、地域定位有很大提升,但若不乘勢而上,仍有可能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被邊緣化。

  多位專家認為,合肥當前存在工業大而不強、三産薄弱、軟實力不強等發展短板。

  ——工業規模雖然已經不小,但“叢林繁茂、少見大樹”,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大企業、大品牌不多。新興産業發展迅猛,但“鯊魚苗多、鯊魚少”。

  ——相比國內老牌省會城市,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比重偏低,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旅遊休閒、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明顯偏弱。

  ——在硬體水準方面與沿海大城市的差距已大為縮小,但在城市管理的精細化與城建細節方面尚有明顯差距。

  今年以來,兩個“一號工程”的啟動,為合肥未來的發展釋放積極信號。

  1月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正式獲得國家批準。這是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國家創新體係基礎平臺,將聚焦資訊、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安徽省將“量子資訊國家實驗室”作為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和全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目前籌建和申報工作正在迅速推進。

  6月末,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合資項目在合肥破土動工,建成後將形成年産10萬輛純電動乘用車的生産能力。中德兩國總理共同推動的這個“工業4.0”重點合作項目,成為安徽省先進制造業的“一號工程”。合肥以此為契機建設中德産業園,將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推進。

  此外,商合杭高鐵、鄭合高鐵、合安高鐵建設正酣,合青高鐵即將開工,合肥米字形高鐵樞紐幾年後將成為現實。合肥港綜合碼頭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用,使合肥成為“通江達海”的重要內河港口,集裝箱貨物可通過水運直達上海,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安徽省科技廳原廳長徐根應説,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合肥要“與強共舞”必須讓自己也成為強者。“這就需要堅持自主創新之路不動搖。”

  做強科技供給,塑造“新合肥”核心競爭力。目前,合肥國家科學中心“溢出”的量子技術,已孕育多家行業龍頭企業。一個涵蓋研發、制造的世界級量子資訊産業集群,正在合肥逐漸形成。

  截至2016年底,合肥的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7位,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居第7位,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居第2位。多位專家認為,科技創新是合肥未來發展的“底氣”和“利器”。合肥過去十年的黃金期靠創新,合肥的未來,關鍵還在創新!(半月談記者 王正忠 徐海濤)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 濟南日報刊文自問:對比南昌合肥,濟南差在哪兒?
    南昌、合肥從簽約到開工只用了5個月,而我市萬達文旅城2016年8月26日簽約,目前已過去了6個多月了,拆遷還沒完成。抓項目就是抓發展,如果每個項目都比其他城市晚,慢慢騰騰、按部就班,怎麼可能不落後?
    2017-03-21 14:11:00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出臺引才新政提供簽證居留便利、職稱評定不受任職年限等限制
    (記者孫振)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關于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人才工作的意見 (試行)》(下稱 “科學中心人才10條”),著眼引進國際國內一流人才,本著特事特辦、先行先試的原則,制定一係列創新政策舉措,主要包括薪酬待遇、出入境便利、編制職稱,以及住房、醫療、子女就學、配偶安置等生活配套服務等內容,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來得了”“待得住”和“用得好”。據介紹,本著特事特辦、先行先試原則,意見在不少方面進行了探索創新。評審重點是看能力、業績貢獻和業內公認度,不受身份、任職年限和崗位數量等限制。
    2017-05-22 04:07:04
  • 合肥警方偵破50億元特大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
    記者20日從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了解到,當地警方經過近1年縝密偵查,破獲案值達50億元的公安部督辦特大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抓獲犯罪嫌疑人9名。
    2017-03-21 15:24:47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苗鄉之晨
    苗鄉之晨
    “發現”號探秘南海冷泉
    “發現”號探秘南海冷泉
    叩問千面之城——廈門新觀察
    叩問千面之城——廈門新觀察
    上海:深水港裏布航標
    上海:深水港裏布航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137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