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何時再見活水來?”——大運河畔百姓盼通水
2017-07-20 21:22:15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7月20日電  題:“何時再見活水來?”——大運河畔百姓盼通水

  新華社記者高博

  “要是有水就好了!”記者近日在大運河河北段採訪時,不少民眾表示,眼前這條幹涸的運河加劇了人們對水的渴望,通水幾乎是沿線群眾的普遍心聲。

  “我是在大運河邊上長大的,運河沒有水,也就失去了一半靈性。”全程參與當年大運河申遺的河北省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孫晶昌告訴記者。

  孫晶昌的家鄉河北滄州是大運河流經城市中裏程最長的城市,全長215公里。孫晶昌是當年河北省大運河申遺辦負責人,8年申遺他走遍了大運河河北段所有遺産點,300多個遺産點走下來,大運河更印在了他的心裏。

  在孫晶昌的印象裏,小時候運河裏還有水,秋天時,自己還會和四五個夥伴帶上網具去捉螃蟹。他説:“大運河的開鑿使得滄州漸漸成為南北往來的要衝、水旱兩路的咽喉,滄州城依著運河而興旺昌盛起來。因為運河兩岸經濟發達,文化比較開放,姑娘也都喜歡嫁到運河邊上的村裏。”

  歷史上的滄州段運河是條豐水河,古時為減輕洪水壓力,南運河滄州—德州段彎道眾多,通過人工彎道,以蜿蜒曲流的河道形態對航道水面坡降作出調整,將河道縱比降減緩,就能降低流速,便于行船。

  上世紀70年代,南運河和大部分的北方運河已經斷流或間歇性斷流,如今南運河滄州至德州段河道已經很難見到幾處水洼,泄洪排澇成為主要功能。

  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為大運河河北段僅存的兩處夯土壩之一,因採用了糯米漿拌灰土這一中國建築中堪稱偉大的工藝,故稱為“糯米大壩”。如今站在連鎮謝家壩大堤上遠望,河底稍有些水,幾近幹涸,除了運河東岸這條沿用百年的大壩在訴説當年此處水勢滔滔之外,早已不見昔日盛況。

  “盡管河流已經幹枯,但因歷史上未遭到過度開發和過度破壞,滄州段運河基本保持了河道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孫晶昌表示,南運河河北段多彎道,致使險工險段眾多,連鎮謝家壩為險段之一,歷史上洪水在此處曾多次決口,謝家壩築成後,對防禦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護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雖然現在大運河河北段大部分都已斷流,但沿線群眾提及大運河,都會用“母親河”來形容。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建表示,大運河是“活著的、流動著的文化遺産”,它不僅是一條水渠,還衍生出沿線獨具地域特色的無形文化遺産,滄州武術和吳橋雜技的興起和傳承,都和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運河哺育著滄州人。”孫建表示,“滄州大地自古是喝苦鹹水,但大運河兩岸的村莊,井打下去,水是甜的,這都是大運河水滲透過來的,因為有甜水,運河兩岸種菜的多,但現在缺水的情況讓人遺憾。”

  今年70歲的劉桂茂是滄州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他告訴記者,因運河的衰落,沿線城市也少了幾分色彩,運河有了水,城市也會“活”起來,既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沿線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是對民族記憶的喚醒,對文化基因的自覺傳承。

  “大運河是線性文化遺産,涉及多省份和多部門,跨區域和跨部門協調是最難的事情。”孫晶昌希望國家統一調度,協調推進工作,讓大運河河北段流淌起來。

  “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活水再來,重溫大運河的美好回憶。”劉桂茂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暑假遇高溫 滬兒科醫院就診量走高
    暑假遇高溫 滬兒科醫院就診量走高
    花樣游泳——集體自由自選預賽:中國隊晉級決賽
    花樣游泳——集體自由自選預賽:中國隊晉級決賽
    西藏8名先天性疾病患兒在北京接受治療
    西藏8名先天性疾病患兒在北京接受治療
    “天窗”
    “天窗”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135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