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千年運河,流向未來——尋訪大運河文化帶
2017-07-18 12:10:5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題:千年運河,流向未來——尋訪大運河文化帶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蔣芳、王思北

  貫穿南北5大水係,流經8個省市——這是古代中國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涌淌2500年,廣袤土地、億萬民眾得以滋潤、繁衍,一座座城鎮因之崛起、繁榮。

  西挽陸上絲綢之路,東接海上絲綢之路——這一世界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人類世界共同的財富與榮光。

  “寄語飛南歸北雁,大河頭尾是家川。”無論世代如何變遷,流域百姓將大運河視為母親河、最深沉的鄉愁。

  偉大起始,決定壯美流向、輝煌未來!

  運河之波,映照歷史星空

  大運河始鑿于西元前486年。《左傳》如是描述:“吳城邗,溝通江淮。”

  吳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溝,欲以水路溝通江淮,爭霸中原。這位雄心勃勃的君王沒有想到,當時開掘的一條人工溝渠,日後竟發展成為世界奇跡之一,源遠流長,澤被千秋。

  隋煬帝楊廣登基的第一年,就急切地提出修建大運河計劃:通濟運河,由洛陽東下山陽(淮安);邗溝運河,由山陽南下江都。

  及至元世祖忽必烈,他以超凡氣魄,用十余年時間開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實現了南北大運河的全線貫通。

  鬥轉星移,白雲千載!

  盛夏時分,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的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內。3D影視展廳,現代聲、光、電技術,復原千年場景——從濟寧到臨清的古運河河道上,過往船只像爬樓一般,沿著31道大小閘門向上緩慢攀爬,最終翻過水脊,匯入海河。

  “南旺樞紐曾被譽為大運河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臟工程’,這一構想出自一個鄉野老農。”汶上縣文物旅遊局副局長宋毅介紹,大運河山東段在西元1289年鑿通後,由于濟寧的地勢比南旺低,往南旺方向分水因“水往高處流”,導致河道“常患淺澀”,過往漕船經常擱淺。官員微服私訪,老農指點迷津,漕運“淺澀”頓開,“心臟工程”誕生。

  民國初年,荷蘭水利專家方維因看了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後讚嘆:“此等工程在十四五世紀工程學的襁褓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

  “運河不僅有眾多的橋和壩,還有豐富的船舶文化。”浙江省嘉興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長何建春説,浙江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中國最古老的獨木舟,在世界航運方面,中國貢獻了一係列發明,如水密艙、平衡舵、指南針、車輪船等。

  清晨,滿河朝霞,船帆如林;入夜,槳聲燈影,水榭樓臺……貫通中國南北5大水係的大運河,千百年來,滋育著城市與眾生,涵養著風情與人文。

  南方,運河與白玉長堤路、臨河古戲臺、烏篷小畫船連接一起。揚州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説,緣因運河,揚州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國際港口城市。波斯等國商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揚州,運來異域的香料、珍寶,帶走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

  北方,運河是一首張揚生命質感的船夫號子。“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嘿嘿嘿,嘿呀嚯……”激昂豪邁的運河號子“回放”著當年運河古道白帆蔽日、船歌悠悠的繁榮盛景。“對通州人來説,大運河是命根,養育了通州人民。很多老百姓都能講出一段運河的故事來。”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查顯友説。

  “正是大運河的貫通,讓北京從一個地方城市開始向全國政治中心演變。”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講述大運河對北京的重要意義。

  “長城與大運河,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大標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説。“大運河以積極的、主動的、開拓的姿態,極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

  萬艘龍舸,承載千年文明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裏出現了。”魯迅在其名篇《社戲》中,這樣描繪家鄉紹興的“水邊戲臺”。

  運河所經之處,皆有故事與風俗。

  從昔日運河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的恢弘盛景,到現今沿岸百姓枕河而居、臨河浣衣的美妙意境……大運河的開通,大大豐富了運河流域文化的內容,使運河文化成為獨一無二的“活”的、流動的文化遺産。

  天津楊柳青古鎮就坐落在京杭大運河邊。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南方的紙張、水彩,沿京杭大運河傳到了這裏,楊柳青年畫因之而興。今年67歲的霍慶順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從小吃運河水長大。在他看來,正是門前這條流經千百年的大運河,讓楊柳青年畫有了包羅萬象的藝術風格,産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中國禪宗四大叢林中的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都坐落于古運河畔。古運河旁的塔影與鐘聲,對于南來北往的旅人來説,也是長途跋涉的坐標和心靈希冀。

  更多的中國文化借助運河擴大了世界影響。

  唐宋以來,運河邊的雕版印刷極大發展,大量書籍隨著四通八達的水路衍播四方。到了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記錄了自己在富庶繁華的運河城市的遊歷見聞,在歐洲及世界引發了巨大反響。

  “運河區域是整個中國的經濟發達之地,在此基礎上誕生發展起來的運河文化引領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山東省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慶生説。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運河的重要功能逐漸被現代交通方式替代。而今,這條曾被譽為“流金淌銀”的人工水道不復從前的光彩:北方河道全部幹涸,污染嚴重;南方河道沿岸被高樓大廈、公園草坪替代。

  在韓信故裏江蘇淮安碼頭鎮,85歲的張樂民告訴記者,張家到他已經是第五代住在運河旁。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漕運功能日益荒廢。河道格局還在,但堤、壩、閘都已消失;沿岸住家越來越少,年輕人都去了城裏。

  為了更好地保護大運河,讓大運河有尊嚴地“活”下去,2006年,國家做出了大運河申遺的決定。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遺産項目。

  “當前大運河保護、開發和利用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的嚴重挑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認為,沿岸城鎮是依托運河發展起來,大運河的保護和沿線城鎮發展應建立互動關係。

  浙江湖州市交通建設管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姚波有個理想——把運河及其支流、岔河裏上的古橋編號,進行恢復和保護。“有一天,我們可以騎著自行車,從杭州拱宸橋出發,沿著這些古橋,直到嘉興烏鎮、江蘇無錫、北京……”

  “大運河應進行科學的遺産保護,經過科學研究評估,留下那些重要的見證歷史發展演變的遺産,為後人留下歷史的坐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書恒説。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近年,運河沿岸社區民眾、學生團體紛紛發出保護大運河倡議書。對中華民族這一重要文化象徵的保護,漸成全民自覺行動。

  “雲帆”高挂,起航新征程

  大運河以其特有的鎮定與從容,無聲影響著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塑造出流經之地的文化性格。

  “栽種桑樹,用桑葉喂蠶,蠶屎用來養魚,魚的排泄物變成池泥,池泥挖出來當有機肥料,用來種稻種桑,再養蠶……如此迴圈下去,形成一個完美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物鏈,無污染無公害。”

  多次考察大運河的作家舒乙驚訝地發現,在全球化、現代化的今天,這種生活生産模式在大運河河畔還能“如此純真天然地活著”,老太太們、小姑娘們仍然按照千年以前的嚴格規矩養蠶、勞作。

  大運河之水孕育的文明智慧,代代傳承,在今日仍然顯示著強大生命力。

  沿著大運河自南向北而去,杭州的彩燈匠人們扎出一盞盞彩燈,裝點著運河邊的元宵燈會;河北吳橋人走出運河,將古老的雜技藝術傳播各地,揚名世界……

  在運河人眼中,這條古老河流流過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不可割舍的根脈,是不能忘卻的記憶,是永恒的悲歡。

  “大運河作為線型文化遺産,宛如一條文化玉帶,串聯起沿岸無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催生了各地特色鮮明的生産生活方式。”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陸瓊説,在“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呼之欲出,它應能讓這些文化遺産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沿線城鄉共同繁榮和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做過估算,大運河流經的省市,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國文化産業增加值的很大一部分;文化産業的就業人數也頗為可觀;動漫、電子商務、新媒體等新興文化産業也主要集聚在這條線路上。

  “種種數據表明,大運河沿線凝聚著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他説。“在大運河傳統運輸功能弱化的今天,要彰顯其文化價值。要在運河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中找到新的平衡點,為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實現運河文化的華麗轉身。”

  這意味著世代“枕水而居”的運河人,將迎來新的明天。

  從小住在常州大運河邊西吊橋太平巷的邵志強,一生沉醉于研究運河歷史文化。申遺成功後,他提出在沿河原有工業遺存處建常州工業遺産公園。如今,據此打造的“運河五號”,已成為有名的文化創意産業集中地。

  在大運河的北端,按照規劃,大運河文化帶將串起通州、張家灣、漷縣三座古城,建成一批歷史文化展覽場所,建設延芳淀濕地公園等自然生態景觀。“十三五”期間,北運河將計劃實施通航。

  “屆時,大運河文化帶將在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環境、發展旅遊、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冀望,大運河文化帶所屬各地各部門,依托沿線文物、遺跡保護,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大運河文化價值,並進行整體規劃。“大運河文化帶涉及沿線眾多城市和人口,必須從國家層面整體規劃,有序推進。”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悠然流過千載的大運河及其燦爛文明,不只是留存于博物館、歷史遺跡、人們回憶中,而將更加鮮亮地“活”在當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能量。

  千年運河,流向未來!(參與採寫記者:孫曉輝、關桂峰、高博、俞菀、馮源、李鯤、周潤健)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動物園為大熊貓送冰塊消暑
    動物園為大熊貓送冰塊消暑
    短跑名將張培萌與殲-10賽百米
    短跑名將張培萌與殲-10賽百米
    氣溫超40℃ 大漠深處有戰鷹出沒
    氣溫超40℃ 大漠深處有戰鷹出沒
    上海:高溫持續 噴霧降溫
    上海:高溫持續 噴霧降溫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29658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