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瞭望|問診脫貧內生動力不足
2017-07-17 13:24:28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 部分貧困戶脫貧既不想投入物資也不想投入精力,坐等政府幫扶、救濟

  ◆ 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真正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 以扶貧“參與感”帶動脫貧“獲得感”,避免貧困群眾成為“甩手掌櫃”

  ◆ 如果引導貧困戶自身主動脫貧的工作做得少,最終可能會物質上脫了貧,卻留下精神貧困後遺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一些貧困地區調研發現,在脫貧攻堅全面突破的關鍵時期,少數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正成為當地基層幹部的“頭疼之事”,也給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以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添了阻力,亟待多措並舉係統解決。

  “最令人頭疼的事”

  到北京當保安,嫌離家太遠不想去;到一家知名電子企業工作,又覺得加班太辛苦;自己謀了個婚慶公司扛器材的活兒,幹了幾天就喊著“肩膀疼”。這是《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中部地區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調研時,當地一個貧困村村幹部講述的該村脫貧攻堅過程中發生的真實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二十六七歲的貧困青年。

  無獨有偶。在一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採訪,《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還遇到一名60歲的貧困群眾,去年村裏安排他給合作社放羊,每個月能掙2000元工資,但他嫌放羊太臟太累,以“合作社不允許請假”為由辭了工作。今年村裏又給他安排到一處養殖圈舍建設工地上拉磚砌墻,他還是不太滿意。“我年紀大了,不能受(累)著。不給我安排一些好營生,我就是不脫貧。”他向村幹部抱怨説。

  一些受訪基層幹部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部分貧困戶既不想投入物資也不想投入精力,坐等政府幫扶、救濟。一家單位駐村扶貧,與老百姓商量怎麼扶貧才好,老百姓們説:“政府扛上錢下來就好了”;引導一些家庭婦女做塑膠花增加收入,她們卻説:“還不如我打一下午麻將呢!”

  多位扶貧幹部表示,部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已成為脫貧攻堅過程中“最令人頭疼的事”,讓人感到束手無策。“村裏基礎設施不好,我們可以爭取單位扶貧資金幫助完善;沒有扶貧産業,我們也可以幫忙發展。然而,脫貧攻堅終究要靠貧困群眾自身的努力,但極少數貧困戶缺乏自我脫貧的決心、勇氣和行動,讓我們實在沒招。”一位中央單位駐山西扶貧工作隊隊員説。

  多位受訪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特別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以及嚴厲的考核倒逼之下,更須防范脫貧攻堅會變成黨委政府為了完成行政任務而進行的政府主導式的“一頭熱”的扶貧。

  “如果引導貧困戶自身主動脫貧的工作做得少,最終可能會物質上脫了貧,卻留下精神貧困後遺症。”山西省昔陽縣委黨校副校長賈定龍説,部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會給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以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埋下隱患。

  內生動力不足成因復雜

  昔陽縣委黨校講師陳紅琳既是一位理論工作者,也是一名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她説,在扶貧過程中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現在的一些村民生産生活條件好了,思想卻懶了。特別是近些年受市場經濟衝擊等因素影響,部分農民信仰缺失,精神匱乏,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久而久之便只想“獲得”不講付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出現等靠要等被動脫貧思想,內生動力不足。

  “部分貧困群眾缺乏脫貧內生動力,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部分農村地區精神文化建設缺失,農村黨建工作薄弱,對農民的教育和引導不力。”陳紅琳説。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部分農村地區調研發現,一段時期內,一些地方在謀劃“三農”發展時,重産業發展、農民增收、基礎設施等物質文明建設,輕農村文化、農民教育、農民培訓等精神文明建設。雖然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在城鎮化快速推進背景下,一些地方農村文化建設依然存在供需不符、青黃不接、基層組織重視不夠等問題。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流于形式,部分農民缺乏正能量的浸潤與影響。

  一些基層幹部表示,長期以來,農村黨支部承擔著教育和引導農民群眾的重任。然而,近些年部分農村地區基層黨建薄弱,支部人員年齡老化,普遍出現兼職化、走讀現象,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急劇下降,教育和引導農民力不從心。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之後,農村黨支部與農民之間的天然聯繫斷裂,新的治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導致部分農民群眾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對國家和集體事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極少數貧困群眾甚至認為,脫貧攻堅是黨委政府的事,與己無關。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中部一些貧困縣調研發現,在新一輪脫貧攻堅過程中,雖然中央一貫要求扶貧先扶志,要激發廣大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但一些基層幹部在工作實際中仍然出現急躁症,想方設法從容易出成績的顯性物質幫扶方面做工作,對見效慢的隱性精神幫扶有畏難情緒,甚至置之不理。一些縣鄉幹部談及脫貧攻堅的建檔立卡、産業項目、精準措施等頭頭是道,但一談及如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就滿面為難,感到貧困戶脫貧有望扶志無方。有的基層幹部甚至仍然認為,扶貧就是簡單的給錢、給物、上項目。

  “這種重當前輕長遠、重物質脫困輕精神幫扶的認識誤區和工作模式,實際上助長了少數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扼殺了最基層的生命力。”山西省和順縣委副書記任擁東説。

  ▲ 6月17日,河北省臨西縣富西王莊村富臨生態養殖合作社的社員在蓮藕泥鰍套養基地清理水草(楊世堯 攝)

  讓貧困群眾口袋鼓起來、精神立起來

  多位受訪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讓其“心熱起來”、“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關鍵在于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轉變傳統扶貧觀念,並在具體工作中多方著力。

  山西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説,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既是中央對新一輪脫貧攻堅的要求,也是基層扶貧工作的實際需要。各級各地特別是基層黨委政府,要切實轉變傳統給錢、給物、堆項目的片面扶貧觀念。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既要克服拖延症,也要克服急躁症,下足繡花功夫,在緊抓物質脫貧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少數貧困戶的精神幫扶。既要讓貧困戶口袋鼓起來,也要讓其精神立起來,不給脫貧攻堅留隱患。

  任擁東、賈定龍等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建工作,把貧困地區農村黨支部建設成為教育、引導農民,以及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一定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打根基與見效益並重。通過培訓等手段提升基層黨員幹部素質,增強其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發揮好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打造永續發展能力”,任擁東説。

  部分專家表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還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真正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提高群眾知曉度,補足部分貧困群眾精神之“鈣”。要根據新時期農村現狀和農民需求,適時調整農村文化建設思路,創新機制、形式,增強有效供給,進一步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效性。陳紅琳説:“要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愛國家愛集體、勤儉奉獻等精神在貧困地區真正落地生根,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強大精神動力。”

  專家認為,激發部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除了精神上激勵、文化上浸潤、加強教育引導等措施,還需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機制創新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勇氣、信心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多採用生産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一些基層幹部也提出,在實施具體的脫貧攻堅項目過程中,除了要強化貧困戶與扶貧産業的利益聯結機制,還要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度,以扶貧“參與感”帶動脫貧“獲得感”,避免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成為“甩手掌櫃”。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山西調研發現,該省自去年起推行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通過機制創新有效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合作社社員中貧困戶比例要達到80%以上,並要求貧困縣造林綠化工程全部交由合作社實施。貧困戶通過開展造林綠化、森林管護等獲得穩定收入,進而實現穩定脫貧。

  截至去年底,山西省已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188家,吸納貧困勞力5.5萬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嵐縣、大寧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採訪發現,在這一模式帶動下,一些年紀在五六十歲以上、很難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每年在家門口通過種樹、管樹等辛勤勞動即可獲得幾千甚至上萬元收入,改變了過去僅靠政府和社會幫扶救濟的狀況,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記者 王文化 晏國政)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霞映三峽美如畫
    霞映三峽美如畫
    長空棧道:西岳華山第一天險
    長空棧道:西岳華山第一天險
    仙居:霧鎖群巒如仙境
    仙居:霧鎖群巒如仙境
    “水中茶館”享清涼
    “水中茶館”享清涼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211213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