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順應城市發展規律 推動産城融合聯動

2017年07月13日 09:17:20 來源: 成都日報

  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而城市産業發展能夠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布局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一體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重要論述,尤其是從産業發展的角度對産城融合聯動、建設和諧宜居城市等領域,形成了一係列豐富的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城市工作、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

  統籌空間、規模、産業三大結構

  城市工作是一個係統工程,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空間、規模、産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城市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産物,既能提高生産活動效率,又能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品質。當然,城市必然是以某一個既定的空間作為載體,由此實現其自身的擴張與産業的發展。

  優化生産力空間布局結構。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發展,都是通過空間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來完成的,都是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都是建立起既符合“五位一體”總布局要求,又適應域情的特色個性空間結構。只有將空間結構與生産力布局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夠實現城市全域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城市建立的特色空間結構,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産關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特定的空間具象表現形態,由此形成城市在産業發展層面的空間結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城市空間結構直接關係城鎮化品質,影響房價、交通、生態等城鎮人居環境和競爭力,處理不好會滋生和助長城市病。”

  創新城市整體規模結構。任何一個城市的建立與發展,都同這個城市在國家和城市圈群中所存在的價值緊密聯繫在一起,理論上把這個客觀存在的價值,稱之為“能級”。也就是説,城市在國家和城市圈群中所存在的價值大小,直接轉化為城市能級的高低,這種能級的體現即為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城市規模的大小,從某種程度上與該城市的産業發展成正相關關係,國內外的城市發展莫不如此。事實上,一個城市的整體規模與産業發展,或者説其“能級”也有個競爭力和吸引力問題,有的城鎮會快速成長,有的城鎮會緩慢成長,有些城鎮可能會不成長甚至走向萎縮,這是自然選擇。

  調整和優化城市産業結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鎮擴大了,但産業空心化是不行的。”産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社會空間高質高效運作的支柱,也是確保城市運作良好、創造百姓就業的基礎。調整和優化城市産業結構,需要強化城市主導産業的甄別和選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切實關注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關鍵領域,找準矛盾和問題,選對路徑和方法,形成城市發展空間的現代産業體係,從而真正實現産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融合聯動。

  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産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要在城市落得住,關鍵是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産業體係,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産業承接能力,特別是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營造良好就業和生活環境。”一座城市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産業,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基本動力。

  城市因強大的産業體係而興。縱觀全球,發達城市都因擁有強大的産業體係和經濟實力而站到世界舞臺中央。産業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關鍵支撐,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産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先進生産要素和優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過程,産業一旦形成規模,將産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外部資源要素加快集聚,促進內部新生主體快速衍生和成長。産業發展和城市功能之間是一個互動調整、新舊更替、動態提升的耦合過程,有利于促進城市的生産、消費、就業、服務等功能提升。以成都為例,成都要贏得未來發展,站穩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積蓄衝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須依賴産業實力的不斷壯大。

  城市與産業升級需要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産業是一個過程,不能以安排就業為名盲目上大工業項目,城市吸納就業能力也是有彈性的。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從城市的發展規律來看,城市與産業的協調發展,本質上是保持城市化水準與一二三次産業的發展速度相協調。産業結構的升級是指三次産業的就業比重和産值比例,由低水準逐步過渡到高水準。城市化水準的提高必然會使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農業産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降低,但這一過程的實現,必須是以産業的轉型升級為基礎,要以産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為轉型目標。

  制定並實施特色産業發展戰略。一個地區或一座城市特色産業競爭力的提升,需要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要求政府按照延長産業鏈的思路,以産業園區為載體,鼓勵和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發展産業集群,實現産業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産業內整體交易成本最小化,促進具有專業化規模經濟效益和根植性強的生産網絡的形成;同時,不斷完善城市産業的價值鏈、創新鏈。與此,特色産業的形成需要政府挖掘和整合資源,發現並發揮優勢要素的經濟作用,為特色産業的發展提供必要公共服務,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而推動城市特色産業的良性發展。

  城鎮化必須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國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事實上,沒有農民的城鎮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反之亦然,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城鎮化,也就沒有農民的城鎮化,也不可能有現代城市的發展。

  切實保護好農業用地。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土地,農業現代化要保證土地數量和品質。現在的問題是,在一些地方工業化、城鎮化壓倒了農業現代化,打敗了農業現代化。在這個問題上博弈時,一些地方輸的往往是大量良田,贏的是工業化、城鎮化,而且很多人認為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因為土地一轉讓每畝可以産生幾百萬、上千萬元的利潤,在自己這一任中就能體現出效益來,而種地種100年也沒有這樣的效益,有人就會想,憑什麼要用這些地搞農業?以後要有硬杠杠,有些農業用地是不能動的、硬性的,在這個前提下再來考慮城鎮化規劃,要避開這些農業用地。

  大力提高農業生産力。城鎮化建設中發展城鎮生産力是關鍵,發展城鎮生産力能夠帶動農業生産力發展,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引擎。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展涉農産業帶動農業生産力水準提高。城市産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會産生“正外部性”,由此輻射服務周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生産力水準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展非農産業,為農業現代化建設轉移出來的部分農民提供産業支撐,從而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融合發展。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努力實現農民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説到底,關鍵在人。沒有人,沒有勞動力,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業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談不上,還會影響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要用市場經濟觀念引導農民,提高農民經營自己創造産品的能力,使農民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互動中,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作者:周躍輝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13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