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某村貧困戶幾乎家家有病人 健康扶貧“最後一米”需加把勁
2017-06-18 08:18:57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健康扶貧“最後一米”加把勁(蹲點手記)

  “最後一米”不通,扶貧就難言精準。從某種意義上説,解決精準扶貧政策“最後一米”問題,是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更為關鍵的工作

  駐貧困村採訪一個月,發現我所走訪的貧困戶,幾乎家家都有病人。看政策,當地構築了健康扶貧體係,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民政救助、大病救助等政策措施多管齊下,報銷提高比例、降低起付標準,理論上能有效緩解因病致貧。然而貧困戶的政策獲得感卻沒這麼強。很多貧困戶反映,要是得的病需要住院治療,報銷比例確實不低,門診報銷政策也較實惠。然而,很多慢性病一般不需住院也不用看門診,平時主要靠吃藥維持,報銷難而少,長年累月負擔不輕。

  為什麼理論與現實有這麼大的差距?深入採訪,慢慢找出了原因。

  好政策“最後一米”梗阻嚴重。採訪中,不少貧困戶不太了解自己能享受哪些健康扶貧政策,有人甚至不知道,平時花錢看病吃藥,要把發票攢起來,超過一定額度就能報銷。村裏的第一書記是個有心人,他自己設計制作,給每戶貧困戶發了一個小冊子,上面列出了當年能享受到的幫扶政策,貧困戶看後一目了然,人人都誇這個好。但由于健康扶貧特別是報銷政策專業性強,第一書記説不清也做不出類似的“明白紙”,因此貧困戶對相關政策了解甚少。然而,專業的健康扶貧主管部門應該能説清楚,能否借鑒一下第一書記的做法,讓好政策打通“最後一米”呢?

  有的政策設計不接地氣。細數當地健康扶貧舉措,足足有十來項,但一些跟貧困戶的實際需求銜接不太緊。比如,很多得了慢性病的貧困戶反映醫療負擔重,問題主要出在兩方面:其一,很多貧困戶長年吃的藥不在報銷目錄裏;其二,當地很多村子離鄉鎮十幾二十公里,離旗裏小兩百公里,公共交通又很不發達,上醫院不便,很多貧困戶都是在村裏的衛生室、小診所或者小藥店看病買藥,往往沒有發票,沒法報銷。

  出現這些問題,板子自然不能全打在有關部門身上,但實際上,也有辦法改進。筆者之前曾採訪了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的健康扶貧,那裏跟我所駐的村各方麵條件相似,他們很好地解決了患慢性病貧困群眾用藥貴、報銷難。具體做法是,由家庭簽約醫生按月入戶開展到府服務,送醫送藥,所需藥品由鄉村醫生按月報送至縣衛計局統一採購,貧困群眾個人只需負擔5%的藥費。

  看似並不復雜的做法,卻有效打通了健康扶貧“最後一米”,實現了多方受益。貧困群眾基本能“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包、慢病有人管”,小病早治、慢病常治,避免拖成大病,大幅減輕醫療支出。通過集中採購藥品時與供藥商二次議價,300多種常用藥降價三成多,2016年卓資縣基本醫保補償基金支出比2015年縮減了730萬元。鄉鎮衛生院通過為慢性病患者送藥,可以獲得15%的藥品零差價補助,簽約醫生每人每年可領取7200元的診療費,工作積極性大大提升。

  事實上,不光是筆者所駐村的健康扶貧政策,不少地方的一些扶貧政策,都或多或少存在“最後一米”問題。精準扶貧離不開政策支撐,但如果“最後一米”不通,再好的政策也發揮不出應有的實效,扶貧也難言精準。從某種意義上説,解決精準扶貧政策“最後一米”問題,是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更為關鍵的工作,下一步還要在這方面多加力、出實招、見實效。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程無人駕駛——探秘地鐵燕房線
    全程無人駕駛——探秘地鐵燕房線
    夏日黃土高原
    夏日黃土高原
    油葵花海醉遊人
    油葵花海醉遊人
    視障大學生余亞男:大學英語考試有了盲文試卷!
    視障大學生余亞男:大學英語考試有了盲文試卷!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116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