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回答愛因斯坦“百年之問” 中國量子研究領先世界
2017-06-16 20:28:0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合肥6月16日電  題:回答愛因斯坦“百年之問” 中國量子研究領先世界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徐海濤、周琳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近百年前,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提出疑問,激勵著幾代科學家不斷研究驗證。科學探索的過程,也催生了“量子革命”,孕育出鐳射、半導體、核能等革命性技術,改變人類文明進程。

  在新時期,越來越多中國科學家投身其中。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究團隊,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援下,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被國際同行稱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證實“鬼魅般超距作用”,回答愛因斯坦“百年之問”

  當兩個量子發生“糾纏”,一個變了,另一個也會“瞬變”,無論它們之間相隔多遠。——如同“心靈感應”,這就是量子力學理論中神奇的“量子糾纏現象”。

  近百年前,作為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愛因斯坦也“百思不得解”。由于當時缺乏檢驗能力,他認為,或許是量子理論“還不完備”。

  一代一代的學者對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進行研究,但由于量子糾纏“太脆弱”,會隨著光子在光纖內或地表大氣中的傳輸距離而衰減,以往的實驗只停留在百公里距離,量子糾纏仍然存在“漏洞”。

  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宣布,日前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這也就是説,通過“墨子號”衛星,從太空將一對相互“糾纏”的量子“分發”到青海德令哈和雲南麗江兩個地面站,通過數千對量子的實驗檢驗,發現在兩個相距超過1200公里的實驗站之間,量子的“糾纏效應”仍然有效。

  中國科學家用嚴格的科學實證,回答了愛因斯坦的“百年之問”。

  進入千公里數量級,是一個質的飛躍。潘建偉解釋,根據科學家構建的理論模型,引力會對量子糾纏産生一種退化效應。不進入千公里級別去設計實驗,始終無法驗證量子力學的完備性。

  2003年開始,潘建偉團隊就開始實驗長距離量子糾纏。從13公里到100公里,他的團隊一步一步走來,始終處于國際引領位置。最終通過太空中的“墨子號”衛星,把科學家一直假想的實驗變成了現實。

  實驗須“上天”,為現代物理提供全新探索技術

  數百年前,伽利略架設起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從此開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墨子號”實驗成果也提供了一種全新探索手段,將為物理學的未來打開一扇門。

  我們身處的時空是連續的嗎?愛因斯坦、波爾等科學巨擘為我們描述的宇宙哪一個更加真實?“從前沒有技術能力來做這樣的檢驗。”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彭承志説,比如,讓光子走過很遠的距離,如果空間是不平滑的,就會産生振動。通過測量光子的偏振,反過來可以驗證哪個物理學的理論模型更準確。

  不過,這種觀測的能量和尺度,不是地面實驗室條件可以完成的。在理論物理學界,陸續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天文學上的觀測來檢驗這些物理原理,讓現代科學大廈的基座更加堅實。

  潘建偉説,“墨子號”的最新實驗成果,為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除了科學基礎研究的重要作用之外,實驗結果也有實際應用價值。

  “可以通過遠距離量子糾纏來分發量子秘鑰,進而構建量子網絡。”潘建偉説,把1個光子送到北京,1個光子送到合肥,二者距離1000多公里,這樣就可以在北京、合肥之間建立很好的量子通道,進行量子保密通信。

  “墨子號”星地傳送距離約1200公里,也不算很遠,為什麼不在地面上做實驗?潘建偉解釋,因為光子通過地面光纖傳輸時,損耗很大,光纖會“吃掉”部分信號。普通信號削弱了可以放大,但量子糾纏的信號無法放大。

  “量子糾纏如果用光纖傳送,把目前能想像到的、全世界最好的光纖都集中起來,架設1200公里,測算結果是大概3萬年才能傳送1個光子。”潘建偉説,通過衛星從外層空間傳送光子,損耗能減至萬億分之一,目前1秒鐘就能傳送1個光子,很快可以累積足夠的實驗數據。

  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國挺進最前沿

  “墨子號”最新實驗成果16日在《科學》上發表時,這家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的幾位審稿人斷言,“毫無疑問將在學術界和廣大的社會公眾中産生非常巨大的影響”。

  美國波士頓大學量子技術專家謝爾吉延科評價,這是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實驗,中國研究人員的技巧、堅持和對科學的奉獻應該得到最高的讚美與承認。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量子技術專家延內魏因説,國際上確實存在量子科研競賽。這個中國團隊已克服了好幾個重大技術與科學挑戰,清楚地表明瞭他們在量子通信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據了解,類似的實驗,歐盟、加拿大、日本都有科學家在呼吁和推進,或因技術積累不夠,或因資金支援不夠,目前進展緩慢。

  “這是我目前為止做過的最好的科學成果。”潘建偉説。他把量子研究的突飛猛進歸功于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墨子號”衛星的每一個部件都凝聚了各個科研機構的心血。

  上海技物所研究員王建宇説,量子糾纏的遠距離分發對精度要求極高,就好像從萬米高空飛機上扔下一連串硬幣,在地面再用存錢罐接住。“現代科學普遍需要大團隊合作,中科院把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精、尖力量結合了起來。”

  “不同機構紛紛給我們提供所需的基礎元件,讓我們的創新想法有了很好的工程基礎。我在歐洲、美國、加拿大的同行,都曾有過這樣的科學設想,但沒有這樣的團隊全力支援。”潘建偉説。

  以量子衛星的最新實驗成果為代表,中國正在挺進量子研究的最前沿。今年5月,潘建偉團隊研發的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問世。未來不久,將構建起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實用性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去年年末,英國政府發布的《量子時代的技術機遇》報告中統計,中國在量子科技的論文發表上排在全球第一、專利應用排名第二。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起步階段,中國異軍突起進入“領跑陣營”。

  國家戰略的支援,讓中國的量子科研工作者更加堅定信心。多位量子科研領軍學者認為,“第二次量子革命”將帶來巨大的技術和應用前景,也給我國帶來了從跟隨者、模倣者轉變為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重大機遇。

  太空之中,“墨子號”仍在不知疲倦地繞地旋轉。除了量子糾纏分發之外,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重要科學實驗也在緊張順利地進行中。潘建偉説,預計今年會有更多的科學成果陸續發布。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 我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分發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是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他粒子,這被稱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
    2017-06-16 12:25:57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四川臥龍雪豹數量超9只
    四川臥龍雪豹數量超9只
    2017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啟用
    2017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啟用
    “我給父親畫個像”
    “我給父親畫個像”
    江蘇豐縣爆炸事件死亡人數已升至8人
    江蘇豐縣爆炸事件死亡人數已升至8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115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