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這座城市如何讓交通陋習“寸步難行”
2017-06-14 17:03:42 來源: 法制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行人不闖紅燈 機動車禮讓斑馬線 免費停車停出秩序井然

  “湊夠一撥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這一行人違法過馬路現象不僅長期困擾著城市交通管理者,更折射出交通法律法規在“群羊效應”面前那種“捉襟見肘”的無奈。長期以來“車不讓人、人不讓車”的交通陋習,除了簡單表露出文明禮讓意識的缺失,還反映出各種社會治理手段面臨的困境。

  6月5日16時,《法制日報》記者來到江蘇省宿遷市人流量最密集的幸福路商業區、黃河南路人民醫院路段、西湖路富康大道毗鄰商業區楚街的路口等多個路口路段,卻發現這裏的交通秩序井然有序,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各行其道,尤其是斑馬線上“車等人,人快過”的現象,讓人真切感受到了在大多數城市難得一見的“通行默契”。

  當天經過專業測算小組現場測算,宿遷城區路口禮讓率達到99%以上,有的路口甚至達到100%。當天,記者還前往宿遷市公安局指揮中心隨機調取了十多個路口監控視頻,沒有發現一例行人與機動車闖紅燈、機動車與行人搶行斑馬線的現象。

  宿遷是採取何種辦法,真正有效治理好交通陋習?《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一名高考生的道歉信

  宿遷市是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城市,城區人口70萬余人,機動車保有量為32.13萬輛,交通參與者體量並不龐大。不過,宿遷的萬人警察比僅為6.23,僅相當于蘇南城市的五分之二;機動車萬車交警比為2,僅是蘇北城市的五分之一,交通管理壓力可謂十分凸顯,各種備受詬病的交通違法陋習也曾異常突出。

  “2016年,我市自測的市區交通守法率為96%,要治理好行人闖紅燈、機動車禮讓斑馬線等細枝末節問題,嚴管重罰依然是‘先手棋’,但要形成文明出行習慣,就需要深入研判其中的多方面問題。”宿遷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江海説。

  要培養文明交通意識,讓市民普遍遵守交通規則,既要強制入軌靠嚴管,又要通過各種有效方式讓文明守法習慣漸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讓大多數市民養成文明守法出行的習慣,宿遷市曾經經歷過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

  2013年6月6日,當年高考前,宿遷市宿豫中學高三學生陳瑾迎來18歲生日,疼愛她的母親騎著電動車走了20多公里路到學校探望女兒。因為家境並不很富裕,母親給陳瑾配好一副價格不足200元的眼鏡,在騎車帶著女兒通過一路口時,被交警以闖紅燈為由攔下。雙方由此發生爭執,還引來不少市民圍觀。陳瑾的母親交了50元罰款後,兩人離開現場。

  事後,陳瑾想到雖然母親是不經意闖了紅燈,但回想母親當時的情緒過于激動,交警正常執法卻遇到責罵,于是她提筆給執法交警寫了一封道歉信,又回到路口,直接把信交到那名交警手中。

  誰想,當年高考結束後,交警支隊領導到陳瑾家中探望,這讓陳瑾的媽媽十分意外。“我騎車闖紅燈,還與民警發生爭吵,他們反過來卻帶著水果到我家中聽取我們的意見。”陳瑾的媽媽説,民警嚴格執法又關愛有加,讓人真的沒想到。

  宿遷市交警支隊政委侍巍説,當時,這個小故事被不少媒體報道。不少市民在熱議中還提出了很多建議,讓很多人默默認同和支援,也成為宿遷市2013年起嚴格整治交通違法、推進交通文明的標誌性事件。從嚴管重罰到説理執法

  實際上,宿遷市整治交通陋習,最初也是從嚴管重罰開始。

  從2013年起,宿遷交警開始大規模治理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非機動車走反道等交通違法行為,嚴格依法進行處罰。

  當然,治理行人闖紅燈這類“小事”,也遇見不少群眾不理解甚至對抗的情況。“有的違法者一問三不知,姓名、年齡都説不知道;有的違法者直接向交警發難,稱不就20元罰款嗎。”宿遷交警支隊一大隊民警寇浩回憶説。

  侍巍告訴記者,之後,交警部門通過實行“説理式”執法,將處罰與普法宣教並重,確實讓很多人對交通事故發生原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交警部門也在執法中萌發了很多創意,如推行“便衣在行動”,讓交警、輔警身著便衣在路口架設錄影機,發現有闖紅燈行為的,直接告知當事人有交通違法行為,視頻的即時證明解決了以往因證據不足而糾纏不清的執法困境。

  宿遷交警還開展了市民舉報交通違法“隨手拍”活動,在“宿遷交警”微警務開通“交通違法舉報”功能,通過多措並舉,實現了處理一人、教育一片,曝光一案、警示眾人的效果。“3年多來,宿遷交警處罰的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達60萬人次,這一數字相當于整個宿遷市區的人口總數。”宿遷交警支隊支隊長竇道奇説,形成“嚴管”聲勢後,文明出行意識逐步在每一個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交警對違法行為的處罰也受到普遍認同。管理者與市民共商共治

  “隨著宿遷城市化進程加快,如何把進城的農民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市民,需要通過多元共治,逐步建立宿遷人文明誠信的人文生態。”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説,交通文明是文明城市創建的第一印象,從確立文明秩序到養成文明禮讓習慣,再到形成文明有序環境,不能靠交通安全管理“單打獨鬥”,而是一項必須長期推動的係統工程,需要城市管理各部門和市民一起共商共治。

  “行人違法橫穿馬路實際上是‘集體不守規’的體現,而要樹立‘集體守規’意識,不能簡單對老百姓進行管制,而要更多地回頭反觀管理者自己。”宿遷市市長王天琦認為,對于一個城市的管理者來講,應研究和探討如何“以物應人,以物化人”,其中“以物應人”是對人的需求有一個回應,“以物化人”就是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感化人、教育人、約束人。

  王天琦舉例説,以前,宿遷城區到處可見裝著紅色頂棚的載人三輪車,最多時有2萬多輛,滿大街橫衝直撞,被市民俗稱為“大花轎”。宿遷在治理中沒有像其他城市那樣,採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摩”,卻讓載人三輪車在短短兩三年內“靜悄悄”地整體退出,其間沒有發生一起越級信訪和行政復議。

  “靜悄悄”地整體退出是如何做到的?據介紹,宿遷“禁摩”先劃定了一個“禁行區”,逐步擠壓載人三輪車的通行空間,隨後針對其産生根源在于公共交通建設滯後等問題,又大力提倡和改善公交出行,同時由公安部門聯合交通、殘聯、教育、工商等多部門,對沒有納入管理的“大花轎”進行取締,對納入編號管理的設置禁行時段和路段,並加大巡查進行管理。

  2016年7月,宿遷多部門組織了一場針對三輪車從業人員的專場招聘會,95家企業進場招聘。“我們配送部很多人都是招聘過來的,現在我們不僅有快遞車登記證、三輪車登記證和保險卡,還專門辦理了三輪車駕駛證,也和機動車駕駛員一樣實行違法計分管理。”京東商城配送部姜偉説。停車不收費並非不管理

  《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宿遷城區道路兩旁路段和道板上機動車停放有序,卻幾乎看不到1名停車收費員。經過求證,記者了解到宿遷市道路停車已經實行多年“免費”制。

  “不收費並不等于不管理。我們規定,小汽車停放不允許出框,出框就罰;小汽車停放不允許方向停錯,停錯也受罰。這就讓駕駛員認識到,政府不是為了收費才管他,是為了有序停放才管他。”王天琦解釋説,隨著汽車保有量繼續增長,今後也將實行收費管理,但也將通過充分徵求市民意見,並通過公布實施方案依法依規進行,尤其是會採取諸如停車時間短不收費、停車時間長到一定時段收費等人性化收費管理模式。

  王天琦還介紹,執法中也大力減少“面對面”執法措施,而是更多採取智能手段,減少人與人直接處罰往往存在的情緒對抗。通過精細化的城市綠化,讓出行的人們感受到隨處可見的鮮花綠草,也體現出城市建設“為人而設計”的感受,讓更多人能享受到“不著急”“不衝撞”“不擠壓”的交通秩序,讓人感受到城市文明需要“共用共治”,進而又影響到人的守法意識。將心比心文明禮讓通行

  記者在宿遷市人車通行最密集的長途汽車站通過一道斑馬線時,一輛計程車和一輛私家車見有3個人先後穿過馬路,就主動減速等在斑馬線邊。此時,記者身後1名女性帶著孩子快步追上。一直到行人走上人行道,兩個方向先後等候在斑馬線附近的6輛車才緩緩啟動前行。

  “我看你帶著孩子,過斑馬線走得挺快的。”記者隨口問這名女性。“是啊,車子都在讓我們通過,我們也得走快點,大家將心比心嘛。”這名女性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宿遷現在過馬路都這樣,大家都知道。”

  記者採訪當天,斷斷續續下著小雨,雖然洪澤湖路與世紀大道路口的行人並不多,但在半小時內未見1名行人闖紅燈,倒是路口設置的遮雨棚,給不少未穿雨衣騎行電動車的駕駛人提供了不少方便。

  “前面有好多探頭,要是為了趕路闖紅燈都會被拍下。再説,有了遮雨棚,我們等一會兒也不礙事。”一位市民笑著應答幾句,又匆匆上路。

  記者注意到,這個路口設置的大螢幕滾動播放行人闖紅燈人臉識別係統抓拍的幾條資訊。“除了通過宣傳教育讓市民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的意識,我們也運用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科技係統,人臉識別、智能識別遠光燈、聲吶監測鳴笛等都用上了,現在1名交警平均每天查處類似違法行為不超過1起。”宿遷市交警支隊科技大隊大隊長劉佳介紹,3年前也有過測算,每名交警每天執勤6個半小時查處的違法行為達20多起。完善交管設施減少違法

  讓《法制日報》記者特別關注的是,宿遷市在治理交通違法過程中,並沒有簡單採取“對立式”處罰,而是交管部門更多地“沉下身段”,從完善交通設施入手,逐一解決制約暢行的一個個“痛點”。

  “涵養文明,需要從點滴做起,也絕非簡單通過處罰就可以杜絕違法。”宿遷市交警支隊秩序大隊大隊長劉保國説,除了通過教育和執法糾正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陋習,交警部門也通過自駕體驗等形式開展實地調研,先後排查出斑馬線設置不合理、綠化帶開口不合理、地面交通劃線不合理等問題500多處,並且全部整改到位,讓每個交通參與者都通過這些細節變化,體會到城市文明要大家一起攜手共建。

  宿遷市公安局常務副局長孫維介紹,交管部門僅在2016年就排查整改設置不合理、不規范的斑馬線176處,補劃斑馬線配套菱形標線100處,在市區學校、醫院、商業中心等大流量路段,增設7套觸摸式信號燈。

  為了在高起點上建設智能交通係統,宿遷市從2015年起投資近1億元,完成了市區422個路口的監控高清化改造和358個燈控路口信號智能化升級。

  “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的運用,如今已經能夠在海量視頻中快速搜尋諸如不係安全帶、開車打手機等交通陋習的監控畫面,大大方便了交通違法查處。”孫維介紹,去年通過開展“網絡問政”聽取群眾對交通管理的意見,還吸納了網民提出的100余個改善交通設施的合理化建議。交通秩序整治城鄉並重

  據了解,宿遷市還針對交通事故六成以上發生在農村地區的情況,將交通秩序整治的重點由以城區為主,轉變為城鄉並重,並于2016年全面開展農村交通環境綜合整治。

  在泗洪縣,通過把農村交通環境治理上升為政府主導,明確各鄉鎮主要負責人為農村道路綜合治理第一責任人,縣委、縣政府每月還召開一次工作推進會。其間還開展了農村道路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集中進行農村突出交通違法整治和文明交通宣傳。哪些農村道路的交通標誌標線還不清楚,哪些臨水臨橋、急彎陡坡等易發生事故路段尚未設置減速帶、木樁隔離,這些隱患都得到及時整改,全縣22個鄉鎮一律參照城區標準,同步開展集鎮區道路升級改造。

  經過係統整治,宿遷市去年農村地區一般以上交通事故、死、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6.3%、3.3%、17.9%。

  記者還了解到,宿遷交警為大力推動文明交通宣傳,創新建立了“1+4+N+朋友圈”宣傳模式,即以宿遷交警微信公眾號為主幹、4個縣區交警大隊微信號為分支、407個重點車輛企業負責人、村組幹部、保險業務經理、駕校校長等主要服務管理對象為主體的微信集群,群成員達2.1萬人。宿遷交警通過不定期編寫交通安全“微警示”推送至微信群,再通過分享、轉發,形成“裂變”效應,僅2016年“宿遷交警”微信公眾號就編發資訊143篇,總瀏覽量達179萬次。

  此外,宿遷交警與宿遷市信用辦還聯合將文明交通納入信用體係,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被處罰後,將記入個人誠信檔案,出現嚴重交通違法的,將會影響當事人公務員考試、參軍、黨員幹部考核等。

  在文明交通建設的帶動下,城市治理的其他難點痛點也得到有效改善。店外經營、違規遛犬等不文明行為得以治理,廣場舞噪音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6月,一個被認為是從“小細節”中文明涵養“一座城”的《宿遷文明20條》向社會公布,引發熱議。“吃飯不吧唧嘴”“公共場合不摳鼻子”“不過分勸酒”……這些充滿“草根”特色的文明倡議,説的是百姓身邊的“小節”,折射的卻是城市文明的“大事”。(本報記者 丁國鋒)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倫敦一高層建築發生火災
    倫敦一高層建築發生火災
    美司法部長國會作證否認“通俄”
    美司法部長國會作證否認“通俄”
    全國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聯網+”
    全國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聯網+”
    香港:時尚之都的風採
    香港:時尚之都的風採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114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