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大城重慶,大在哪?為何越來越有“范兒”?
2017-06-12 10:46:24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大城重慶,越來越有“范兒”!

  從空中看,重慶渝中半島宛若一艘巨輪,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朝天門揚帆起航。穿行于重慶街道樓宇間,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各種奇景接踵而至:長江上唯一的過江索道,穿樓而過的輕軌軌道,鬧市中泰然獨立的羅漢寺,13層樓高的人行天橋,山路一般蜿蜒的人行扶梯……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這座老工業城市經歷滄桑巨變,開始釋放出獨特的大城魅力。來自重慶市旅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最近4年間重慶外地遊客量增長了6倍。這座大城市帶大農村、面積超過京津滬總和、總人口高達3000多萬的大城,正朝著建成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奮蹄揚鞭。

  現代大城:“組團式”發展格局漸入佳境

  20年前,重慶主城的長江南岸還是礁石裸露的原始江灘,江灘之上遍布雜亂的老舊房屋和廠房。現如今,數十公里長的江灘變身為風景秀美的南濱路,每當夜色降臨,來此欣賞夜景和休閒娛樂的人川流不息,而路邊的美術館、蠟像館、大酒店等一些現代建築,更是崛起為重慶新地標。

  重慶主城坐擁四山,手挽兩江,城市空間結構為“一城五片、多中心組團式”,主城區城市建設用地分為二十一個組團和八個獨立功能點。目前重慶主城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核心商圈、休閒旅遊區、居住中心區、産業園區,南濱路就是組團式發展的代表。

  這種模式優化了城市功能,疏解了交通壓力,消解了人居稠密度,避免了一些“大城市病”。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在重慶這樣一座鑲嵌在大山、大江之中的城市裏,“組團式”發展離不開現代交通的支撐。以橋梁、軌道為代表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慶的巨變,而“橋都”也成為重慶當之無愧的現代化符號。

  從1966年重慶主城區的第一座跨江大橋——嘉陵江大橋通車到1997年直轄,重慶主城兩江上僅有5座大橋;而現在,這個數字是29座,嘉陵江上有15座,長江上有14座,另外還有6座在建。

  1997年直轄時退休、現已年逾八旬的重慶市原城建局局長林君宴不禁感慨:一座座大橋的建成通車,不僅僅是一個個橋梁建築工程的展示,更是重慶城市框架不斷擴大的發展史。

  “嘉陵江牛角沱大橋的修建,使觀音橋和紅旗河溝從水庫和農田,變成人潮涌動的繁華市區;朝天門長江大橋讓江北和南岸往來更加便利;雙碑大橋的通車,讓大學城與兩江新區只隔了一座橋的距離。”林君宴説。

  與橋梁建設同樣成績斐然的還有重慶的軌道交通。截至2016年底,重慶軌道交通通車總裏程已達213公里,初步形成了軌道交通骨幹線網,線路通達主城九區所有核心組團,連接主要商業中心、機場、火車站等重要交通樞紐,軌道交通佔公交出行的比例達到41%。

  山水大城:“天生麗質”的稟賦更出眾

  “巴山聳秀處,金碧有高臺。何處天香至,疑從月窟來。江環千嶂合,雲度九門開。每一憑欄眺,清芬拂草萊。”詩中描繪的美景,正是古巴渝十二景之首的“金碧流香”。

  不僅如此,黃葛晚渡、歌樂靈音、雲篆風清、洪崖滴翠等其他古巴渝十二景,都與山水有關。這就是重慶,一座“站立”的山水大城。

  重慶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自然稟賦,但在以前常被認為是城市發展的“攔路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城市工作提出新要求,重慶主城的山山水水越來越成為“天生麗質”的城市資源。

  2014年,重慶在對城鄉總體規劃進行深化時,加入了“美麗的山水城市”這一定位,在國內城市中率先將“山水城市”寫入總體規劃。

  2015年,《重慶市主城區美麗山水城市規劃》正式出爐並對外發布。該規劃從主城區山、水、綠自然條件分析出發,理清山係、水係、綠係脈絡,提出規劃保護和利用的原則,明確了生態體係與城市建設相融合的規劃管控措施。

  重慶市規劃局局長曹光輝説,近幾年,重慶將過去的一些做法進行了係統化梳理,並通過地方人大立法,讓青山綠水真正在城市建設中“顯山露水”。

  為了避免出現“有山難見山”的現象,重慶依托城市重要自然制高點、主要開敞空間和重要公共建築,規劃控制22條視線通廊、32處風光眺望點和46處城市內部眺望點。

  現在,古巴渝十二景中除了華鎣雪霽、桶井峽猿兩處與城市關係不密切之外,其他10處都分別劃定了對應的眺望點。比如,當你傍晚時分前往南濱路黃葛渡,仍能依稀感受黃葛晚渡那“古樹蔭津渡,黃昏行客多。暮色鎖兩岸,夕陽灑金波”的意境。

  近山親水、登山健身、臨江休閒,已成為重慶市民的生活常態。人們下班後,就可漫步在青山綠水間,徜徉于翠竹花叢中。重慶現有240余處城市大型公園和2000余處社區級公園,市民步行15分鐘以內就能到達一座大型公園中,步行5分鐘以內就能到達一座社區級公園。

  “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下,重慶轉換思維做好山水這篇大文章,努力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際都市典范。”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西部分院高級工程師盛志前説。

  文化大城:看得見歷史,留得住記憶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一百年解放碑。”不斷延續的歷史文脈,為重慶增加了古樸厚重的韻味。

  5月11日,在南濱路米市街老街,歷經數年修繕的合記堆店挂上了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的牌子。而它所在的米市街老街,與同在南濱路上的慈雲寺、龍門浩老街一起,作為主城區首批傳統風貌區,正在緊鑼密鼓的維護修繕之中。

  南岸區文化委主任李永文介紹,傳統風貌區將延續傳統空間肌理,保持現有的街巷格局不變,保留街巷原有的寬度和鋪裝,嚴格保護街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地形地貌,保護堡坎、陡坡和山城步道等地貌特徵,禁止大拆大建。

  南濱路有“萬里長江第一濱江路”之稱,將歷史文化街區保留下來不搞開發,折射出重慶延續城市文脈的理念與情懷。

  重慶是1986年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巴渝文化、開埠文化、抗戰陪都文化、西南大區建設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

  “要千方百計保護好、發掘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把歷史文脈有機融入美麗山水城市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出任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多次對相關工作進行調研、部署,明確要求“讓人們看得見歷史、留得住記憶”。

  2014年,重慶組織編制了《重慶市主城區傳統風貌保護與利用規劃》,劃定了28個傳統風貌片區,提煉了“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5類主城區傳統風貌特徵。

  “別再讓那些刻有歷史文脈資訊的載體離我們而去了!”不僅僅是政府,重慶普通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日益勃興,曾是房地産開發商的吳元兵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吳元兵與一幫同樣熱愛重慶本土文化、對歷史文物有濃厚興趣的朋友成立了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這支“文保民兵”隊伍定期走訪和記錄重慶的老街和文物點,不斷發掘新的需要搶救和保護的老建築歷史遺跡。

重慶環球金融中心

雄偉的南山大金鷹

熱鬧非凡的解放碑

輝煌的渝中半島

萬家燈火不夜城

  宜居大城: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了

  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重慶曾經給人“不修邊幅”的印象,大量存在的危舊房和棚戶區,一直是城市發展的“疑難雜症”。近年來,重慶城鎮化快速推進,重慶房地産業的健康發展和不斷改善的人居環境,讓重慶更經得起細看和品味。

  重慶房地産市場被稱為國內樓市的“一股清流”。經濟增速長期處于第一方陣的重慶,以市場規律為導向、以民生保障為根本,打好調控政策組合拳,讓市民平均工作不到10年就買得起一套房。

  面對大量環境臟亂差、功能有缺陷、管理不完善的背街小巷和老舊社區,重慶摒棄大拆大建的做法,通過“城市修補”實現城市有機更新。

  背街小巷及老舊社區是城市居民的主要聚居地,隨著城市年齡的增長,往往出現“血脈不暢”、容貌不佳等問題,市民投訴日益增多。

  為回應民生關切,重慶在老街區實施道路、園林綠化,照明、管溝、環衛及其他相關設施改造與配置,加強佔道停車、佔道經營、佔道堆放雜物管理,規范戶外廣告、店招店牌、張貼欄和空中管線,有條件的地方實施管線入地,讓群眾獲得感滿滿。

  據第三方民調機構統計,重慶市民對背街小巷整治滿意度高達97%。

  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以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為抓手,城市規模大幅提升,城市面貌顯著改善,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城市文脈得以延續,一座宜居宜業、美麗現代的國家中心城市正在茁壯生長。(刊于《半月談》第11期,記者王金濤 陶冶)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 重慶:新設備提升通關效率
    6月11日,在重慶鐵路口岸,海關工作人員正在使用H986光機對集裝箱進行不開箱查驗。據了解,H986光機主要通過對集裝箱貨物進行掃描成像,化傳統的“翻箱倒櫃”式查驗為“非侵入”式查驗。
    2017-06-12 06:21:34
  • 重慶:十八大以來巡視發現涉及1544名幹部問題線索
    重慶市委高度重視巡視工作,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聚焦全面從嚴治黨,著力發現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管黨治黨寬鬆軟等突出問題。
    2017-05-31 17:01:52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暴雨襲南京
    暴雨襲南京
    江蘇南通一處路面發生塌陷
    江蘇南通一處路面發生塌陷
    北京:假日裏的工廠遊
    北京:假日裏的工廠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112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