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外國青年用鏡頭"看"到魅力非凡的中國(圖)
2017-06-07 07:37:42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塞爾維亞青年學生阿克斯(左)在拍攝二胡演奏。 陳柔妍攝

  今年4月10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張健恒攝

  巴西青年帕維爾在廣西龍脊小寨,給瑤族老人展示拍攝好的畫面。謝汶宏攝

  塞爾維亞的青年電影人米洛什·柯拉蘇佳正在進行訪談拍攝。徐艷萍攝

  匈牙利大學生阿岱勒在拍攝上海街景。陳柔妍攝

  印度青年卡勒普在拍攝古籍修復。陳柔妍攝

    原標題:用鏡頭“看”到魅力非凡的中國(記者觀察)

  從想像中國到走進中國

  “你們怎麼會有這麼現代的機場?”當飛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廈,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名學生禁不住問。7年前的這一幕,讓“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項目創始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記憶猶新。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國際性中國文化體驗項目。從2011年至今的7年間,來自新加坡、泰國、印度、美國、英國、俄羅斯、捷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41個國家的405名外國青年參加了該項目。

  很多人就像那位美國學生一樣,都是帶著巨大的好奇和疑問來到中國的。2012年起,本報記者一路跟蹤報道該計劃。每次採訪,記者都會將同一個問題拋給這些年輕人:“什麼可以代表中國?”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孔子、中國功夫、熊貓”,卻很少人能説出代表當代中國的文化符號。

  盡管今天的地球越來越“平”,但新聞、圖書、影視等媒介為他們帶來的認知,與真實中國還遠遠不匹配。從想像中國到走進中國,不僅要跨越大江大海的阻隔,更需要縮短心與心的距離。“看中國”資助那些從未到過中國的外國青年作為主創,在中國大學生的協助下拍攝短片,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中國,用鏡頭記錄他們的故事。

  對這些年輕人而言,中國之行是一場發現之旅。從摩登現代的北上廣到中國西部的甘肅、寧夏,從中國東北到雲貴川,再到兩湖兩廣,所見所聞不斷刷新著這些年輕人的觀念。他們為全世界同齡人尋找著答案: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模樣?當下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亞歷山大·利奧·保來自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邦,是娜迦族人。貴陽的布依族村寨,讓他想到了家鄉。亞歷山大的作品取名為《生活在那裏》,它像一篇日記,講述了經營刺繡和服飾店的女主人、一對雙胞胎家庭和養鵝人的故事。在他的鏡頭下,貴陽山峰斜出,風景如畫,兩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在人間煙火中握手相逢。“我想帶著這些陽光的面孔回家,他們將溫暖我的一生。”亞歷山大説。

  “長沙輕松的氛圍,讓人聯想到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美國的舊金山。這裏天氣悶熱且潮濕,蟬鳴永不停歇,長沙老百姓一直保持著輕松歡快的生活狀態。他們感覺的快樂是什麼?長沙人告訴我,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但總會有一些東西讓你感激每一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伊薇特在長沙找到了中國人對快樂的定義。

  “這裏的一切都和我的家鄉不同。尤其在鄂爾多斯,漂亮的自然景觀、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築,還有悠閒工作著的人們,一切事情都很有趣。”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伊儂·班瑞被蒙古族姑娘塔娜富于戲劇性的生活所吸引,他的作品《康巴什女孩塔娜》以塔娜從牧區搬到都市生活的轉變入手,討論傳統與現代如何比鄰而居這一全球性問題。

  “一定要親眼觀看、親手觸摸中國”

  翻閱的書頁、舞臺上的表演、影院的大銀幕、24小時不間斷的訊息……我們對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饜足的。透過“看中國”,外國青年尋找著自己眼中的中國故事,也尋找著故事中超越語言和信仰、最為心靈相通的部分。

  “電影是最好的交流工具之一,俗話説,一幅圖片勝過千言萬語。無論我們擁有何種文化和傳統,我們都可以通過影像看出人物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聽出語調或者語音節奏,溝通因此變得容易。”來自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藝術大學的安娜亞娜·斯托科維克,經常行走世界拍攝紀錄片,卻愛上了雲南,“雲南乃至整個中國看起來都像一幅印象派的畫作,邊界模糊,色彩大膽,細節隱秘,整個畫面和諧而漂亮。我能站在這幅畫卷中欣賞它,這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更令我激動不已。”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藝術學院影視部編劇係主任阿瑟夫·紀波看來,影視創作的本質是講故事的藝術。作為指導老師,他告訴學生們“中國就是我們要尋求的故事”,卻被學生提問“如何跨越半個地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講述自己的故事?” 阿瑟夫·紀波的回答是:“忘掉你們從互聯網或旅遊指南上了解的有關中國的一切,一定要親眼觀看、親手觸摸,尋找真正令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不論你在哪裏,你的眼睛注視何處,你所講述的永遠都是自己的故事,你自身的鬥志、恐懼、希望和快樂。”

  阿瑟夫·紀波的學生丹尼爾·賓斯特德在西安遇見了中國書法。丹尼爾的姐夫是一名猶太經文抄寫員,後來每次看姐夫書寫經文,丹尼爾都會聯想到中國電影裏的書法,他想探尋在電腦時代中國人仍在堅持手寫的價值。西安一位書法家為丹尼爾寫下“和氣”兩個字,他仔細觀察、努力理解這橫平豎直裏蘊藏的中國哲學,“最終我讀懂了中國書法的美,不僅在于寫下的字句,而且是蘊含在手腕的每一個細微動作”。

  “成龍、李連傑,誰沒有聽説過?成為功夫明星是很多人的夢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借助電影和電視,中國武術在西方斬獲了無數功夫迷。但我們好像距離真正的中國功夫還很遙遠。”來自法國高等視聽制作學校的馬利昂,懷揣著“功夫夢”來到北京尋找真正的中國功夫,她發現,“練習武術可以疏導潛在的暴力和學習自我尊重,當然,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對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國功夫的“秘密”究竟是什麼?馬利昂用自己的作品回答:《止戈為武》。

  每個人找到了關于中國的答案

  中國人講“百聞不如一見”,假如我們把2011年至2016年參與“看中國”的46所高校、34個國家的302名大學生在21座中國城市拍攝的紀錄片連綴起來,就會發現,那正是一幅當代中國的鮮活畫卷。北京的老城門、自行車、老手藝人、798藝術區,天津的小吃、計程車、相聲曲藝,蘇州的昆曲、園林、平江路,長沙的湘繡、木偶戲、沙發客,西北的秦腔、蘭州牛肉麵、羊皮筏子……這些的總和,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乃至中國。

  告別“看中國”時,每一個人都找到了關于中國的答案。

  墨爾本大學的海倫·蓋娜説:“西方媒體報道的21世紀中國的形象主要是大城市和大的建設項目。某種程度上,中國自然景觀在公眾面前隱匿了起來。我們在汶川看到了真實的中國,它遠遠超出一本書或一條電視新聞。”

  阿瑟夫·紀波説:“我們用數字電影的圖像和故事搭建了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這一次,促使我們漂洋過海的不再是絲綢和香料,而是中國故事。就像那些閃爍的篝火,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們憑此去想像中國,進而想到中國實地走一走、看一看。”

  在美國羅德島國際電影節、中美電影節、英國普羅派樂衛視發起的國際大學生新媒體文化節、薩拉熱窩電影節、環太平洋大學生微紀錄作品大賽、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等賽事上,“看中國”的作品已經斬獲了58個國內外獎項。

  “看中國”的友誼也在升溫。意大利青年雅各布在中國結交到最好的朋友,在結束了17天中國之行後,他與母親視頻聊天講述在中國的經歷,説著説著,竟哽咽起來。2016年初,雅各布開始請當地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師教他漢語,希望能早日回到中國;用影像記錄了布依族生活的亞歷山大已經畢業,被學校推選到印度國家廣播電視局工作,他選擇了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對接工作,希望未來能為印中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劉韻妮老師三度帶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青年分別來到湖南、甘肅、四川參加“看中國”,今年,劉韻妮辭去了南洋理工大學的工作,成為一名獨立電影人。前不久,她拿到一筆資金,即將重回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繼續拍攝……

  “要讓世界知道中國,就需要著眼于青年,著眼于視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任重道遠,現在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們,用你們的智慧和勤勞,讓世界更多‘聽到’和‘看到’中國文化的自信來源和新生力量。”黃會林説。

  記者 任姍姍 版式設計:蔡華偉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法國巴黎聖母院前廣場一男子襲警
    法國巴黎聖母院前廣場一男子襲警
    “拇指西瓜”
    “拇指西瓜”
    雨霧慕田峪
    雨霧慕田峪
    雅浦海溝動物世界探秘:“蛟龍”號5000米深海大型動物見聞
    雅浦海溝動物世界探秘:“蛟龍”號5000米深海大型動物見聞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109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