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為傳統文化“代言”

2017年05月29日 09:50:0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 金佳緒

  【學習進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之一。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梳理解讀總書記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

  縱覽世界歷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與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息息相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之一。十八大以來,無論在國內考察還是國外出訪,習近平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每一次演講中都飽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傳統文化有多重要?習近平這麼強調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華夏兒女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習近平反覆強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下的偉大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要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告誡學員們要多學習,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把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

  如何以史為鑒?習近平這麼思考

  一個國家的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而解決好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對此,習近平説:“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

  在歷史這本大書中,既可以找到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又能了解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對此,習近平有著深刻的思考。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開門見山地道出了學習“以史為鑒”的重要原因。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警句格言,發其深蘊,可以為今天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對待好本國歷史和傳統文化,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辯證關係,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習近平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對此,習近平給出了這樣一套方法論: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

  “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怎樣使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習近平這麼闡釋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要解決當前的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也需要運用歷史文化的積累和儲備。

  習近平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古為今用”?習近平列出多種優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對這些思想,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時代涵義。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説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産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時,習近平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2014年五四青年節時,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人文學苑,同87歲的著名哲學家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讚揚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創新作出的貢獻。

  在全球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之際,習近平在給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286名孔子學院校長、院長的回信中欣然寫道,“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希望各方攜手一起推動“心與心的交流”,共創人類美好明天。

  如何用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習近平這麼實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外出訪數十次,無論是署名文章還是主旨演講,他的講話裏始終充滿著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元素。廣徵博引、縱橫捭闔,具有鮮明特點和魅力的“習式”語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開場便引用《蘭亭集序》中的名句“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來描述會議盛況,歡迎各國來賓。會上,習近平道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偉業非一日之功”,用中國、阿拉伯、歐洲的諺語名句強調同一個道理,即“一帶一路”建設要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點一滴抓出成果”。

  “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為鄰”,2016年11月,習近平在秘魯國會發表演講時引用了唐代詩人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中的名句,表明兩國雖地理位置距離遙遠,但是國家關係仍可以像鄰居一樣親密。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2016年1月,在阿盟總部演講時,習近平引用這句兩千多年前管子的話來講述此行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又道出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進一步闡釋中國對中東政策的堅持和立場,言簡意賅,鞭辟入裏。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説,“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強調“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表達了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的深刻思想。

  習近平在講話中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古語詩詞,看似順手拈來,但無不恰到好處,盡畫龍點睛之妙,這既是中西方傳統文化的交融,也是習近平對中國智慧的最好“代言”。

    相關閱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網絡“古今談”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謀劃京津冀協同發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談“家風”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每年首次考察調研背後有盤棋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抓“關鍵少數”

[責任編輯: 張樵蘇 雷東瑞 ]

Copyright © 2000 - 2017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為傳統文化“代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8112105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