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博士小城創業記
2017-05-28 09:17:29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鄭州5月28日電(記者劉雅鳴、劉懷丕)放棄京滬優渥生活,來到河南小城鞏義睡通鋪,一群重點高校的“80後”博士創業辦廠,體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們正式運營的第一個完整年,實現營業收入2000多萬元,成為中海油等大型企業的供應商,創業步伐越走越穩。

  張東生面色有些糙黑,身著藍色工裝,時不時還會幹打掃廠子的活,看不出是一名“80後”博士。僅在半年前,他還是國字頭科研所的研發人員。那時,他做實驗穿著白大褂,配有三四個助手,已在上海買房買車,工作輕松,生活舒坦。

  “剛開始覺得這樣的生活挺好,可每到年底總是心裏空落落的,幾年下來沒幹出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成績。”張東生説,讀了那麼多年書,掌握了不少技術,不甘心這樣下去,怕將來後悔,就動了出來創業的心思。

  他在北京工作的博士同學姚棟嘉,也有共同感受。姚棟嘉心靈眼活,在熟悉的新材料領域,他發現科研院所研發與市場需求有不對接之處。“科研單位注重拿課題發論文,企業小一點的單子就沒人接,這給我們留下了創業空間。”姚棟嘉説。

  恰逢國家提倡“雙創”,姚棟嘉鼓動張東生、吳恒等一幫同學,在自己的老家鞏義市搞起了創業,2014年10月成立了泛銳復合材料公司。經過兩年多發展,目前創業團隊形成了以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9名博士為代表的核心成員,擁有科技人員50多人。姚棟嘉説:“除了是我老家,選擇鞏義這個小城,更因為這裏用電、用地便宜,工業基礎好,人力成本低。”

  2015年7月,企業開始基建。不顧天氣酷熱,吳恒穿個大褲衩、光著膀子,揮汗猛幹。“這博士真能幹、能吃苦,比民工還民工。”從當地上市企業退休高管中聘用的公司顧問崔光信看到這一幕,著實吃驚與感動。

  吳恒原在大型國企工作,是團隊中最早辭職來創業的博士。初到鞏義聽不懂當地話,廠房環評要走訪周邊百姓,這把他難為得想掉淚。剛開始説技術指標,老百姓聽不懂,還是他博士下鄉創業的精神打動了村民。現如今,吳恒與鞏義人交流無障礙,接打電話時的那一聲“喂”,不自覺地帶有鞏義口音。

  經歷了酷暑,還有寒冬,一係列麻煩接踵而來。冬天來臨,由于經驗不足,水泵被凍裂,又花了十幾萬元重新購買。之後,預計的訂單取消,出資人不看好出現撤資。更讓人絕望的是,在設備上輸入同樣的數據,最終出來的結果竟然與實驗室不同。所幸,問題在師長同學的幫助下最終解決。

  “以前每月等著領工資,現在忙著籌工資,所有的事都得操心,綜合能力提升了不少。”吳恒説,一朝出來創業,白領變藍領,頭髮更少了,雖然吃了不少苦,不過精神頭更足了,成就感更強了。

  鞏義市發現這個創業團隊,將其列為鞏義市軍民融合産業園重點企業,搭建平臺讓博士們更好對接客戶,吳恒還被評上“鞏義工匠”。

  “這幫博士的特點是學習能力強,很快就能學會經營企業的技巧。”崔光信説,團隊成員的機智活潑,讓他感覺都年輕了好多。

  2016年是他們正式運營的第一個完整年。這個團隊的産品已涵蓋碳陶復合材料、深海浮力材料、氣凝膠復合材料等,營業收入達到2000萬元,成為中海油、航太係統的供應商。

  “我是碩士,在創業團隊中學歷低,就做了銷售。”公司銷售總監劉喜宗自嘲説,從傳統意義説,他不是個合格的銷售,因為不會送禮不會請吃。不過,背靠團隊過硬的技術,能解決好客戶的難題,他這個“技術型”銷售幹得有滋有味,經常被客戶高接遠送。

  姚棟嘉説,他們希望通過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貢獻力量,而核心競爭力就是他們的團隊。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美國西點軍校舉行畢業典禮
    美國西點軍校舉行畢業典禮
    柯潔哭了 機器贏了
    柯潔哭了 機器贏了
    龍舟競渡迎端午
    龍舟競渡迎端午
    苗嶺晨曦
    苗嶺晨曦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05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