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國家項目申請"潛規則":有"蘿蔔"項目"量身定制"
2017-04-28 08:20:49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漫畫作者:蔡華偉

  原標題:項目申請,有多少“潛規則”(關注·企業創新,還有多少“制度藩籬”②·項目篇)——對3省6市121家企業創新情況的調查

  “拿到國家項目,不僅能提升技術能力,更是對企業的認可,別人可能會高看我們一眼,談起合作來腰板也更硬了。只是,這些項目高高在上,我們似乎很難夠得著……”

  在本報記者對四川省的成都、綿陽,河南省的鄭州、洛陽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這3省6市121家企業的調查中,企業普遍反映,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些支援、鼓勵企業承擔國家項目的政策和措施,但不少企業在申請時依然障礙重重。他們呼吁,應給予企業足夠的信任,把國家項目的經費花到實處,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

  項目申請“重名頭輕實力”

  一些政府部門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不夠信任

  ■一家企業申請項目,評估專家對申請材料的語句、格式等方面摳得很細,直到項目被拖黃

  今年,浙江一家民營企業的市場負責人張越(化名)準備第三次申請工信部項目。基于進一步提升技術水準的考慮,該企業2016年上下半年共兩次申請了工信部智能制造相關項目。一開始,張越信心很足:“我們申請的項目和自身業務密切相關,公司在這方面又有豐富的應用經驗,曾經給150多個客戶做了服務方案,在業內數一數二。而且公司在省裏評審時就是重點推薦的企業之一,實力肯定沒問題。”

  評選結果並未如張越所料。項目公示時她發現,入選的大多是有央企背景的科研院所。張越告訴記者,她曾打電話向工信部咨詢企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下次可以改進,答復往往是“專家很多,評審的意見可能不一樣”“項目涉及的部門比較多,不清楚哪裏沒通過”。

  “這樣一來,我們想改進也不知道從哪著手。”張越説,公司雖然打算繼續申請,但有過前面幾次失敗經歷,總覺得底氣不足。

  類似這種情況,讓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很難實現借助科技項目再上一個臺階的願望。浙江一家從事汽車相關行業的民營制造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産品創新升級。2015年,該企業申請國家某項提升工業基礎能力的項目,能享受到相對低利率的貸款。可讓企業行政總監萬方(化名)遺憾的是,政府、銀行等支援單位和企業前後忙活了好一陣子,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項目批復後,我們就把材料提交給了放貸銀行,但因為經辦部門對民營企業不了解,顧慮比較多。項目審批方請了專家來做第三方評估,這位專家從可研報告開始提意見,對材料的語句、格式等方面摳得很細,反覆修改幾次就超出了計劃的時間。”萬方説,我們理解專家的謹慎,但這位專家也不一定了解汽車行業的市場運作模式,因為彼此不熟悉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成本。“比如專家問我們項目不成功怎麼辦?實際上,對汽車行業來説,我們報的項目一定是産業化的項目。因為不能投産企業是要買單的,所以肯定是有市場才會去申請項目。”

  更不巧的是,2016年8月,國家出臺新政策,這類項目貸款需要執行基準利率,對企業降低財務成本已沒有實際意義,于是該項目擱淺了。

  企業普遍反映,一些政府部門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不夠了解、不夠信任,而最需要支援的,往往是這些具有創新力的初創型民營企業。“項目給大學、科研院所、央企,哪怕投錯了也沒關係,而把項目分配給企業特別是民企就比較謹慎。”有企業家説。

  有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國家級的項目都要求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申請,初衷是希望利用高校院所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援。但實際上許多高校院所研發新技術、新産品的能力還不如企業。

  許多企業負責人呼吁,國家項目評審時,要平等對待高校院所、大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應重點考察技術水準和匹配程度,而不應以機構性質、大小等來權衡。

  “蘿蔔”申請“量身定制”

  來自企業的專家意見常常不受重視

  ■有的項目指南甚至連電腦的數量、品牌、型號都羅列出來,只要發布,就是人家碗裏的菜

  “申請指南這樣寫,設置這些條件,行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項目是給誰的,項目在指南發布時就已經分好了。”説起某一年發布的“十二五”重大新藥專項,成都一家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有點鬱悶。

  這位負責人説,國家戰略本來只是指明方向,但有的指南設置一些不必要的條件,甚至連做藥的靶點都很明顯,幾乎等同于“蘿蔔”申請。“這就好比買電腦,先規定要求什麼牌子的,又規定13英寸,同時又要求紅色,這些條件基本是排他性的,符合條件的就那麼幾家。”

  更讓該負責人吃驚的是,獲得重大專項的項目中,有些根本就不是創新藥,其中一些藥企沒有什麼創新能力,理論上連參評重大專項的資格都沒有。他還提到,某一年國家重大新藥專項,某國立研究所佔了將近1/3的項目。“這個研究所有資深院士,研究水準是很厲害。但在這個行業裏,我了解彼此的水準,我們的水準不比他們差。”

  項目指南的“套路”並非只在生物醫藥領域才有。調查中有企業反映,許多項目申報指南的條款,一看就是為某些高校院所或與之有關係的某些企業“量身定制”的。“有的項目指南甚至連電腦的數量、品牌、型號都羅列出來,只要一發布,就是人家碗裏的菜了。”有企業負責人説。

  企業還反映,一些部門編制項目申請大綱和目錄時,多數時候只在專家教授中討論,很少考慮企業訴求,來自企業的專家比例也非常小。由于不了解市場,一些國家項目立項時就和市場離得比較遠,甚至已經落後于市場。在一次項目交流中,一位企業技術骨幹發現一個關于機床的國家項目準備立項研發,計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其實,這家企業早就研發出了同類産品,而且遠比立項要做的項目好。

  “這是對科技資源巨大的浪費,真讓人哭笑不得。”這位技術骨幹説。

  在某企業任總工的于小偉(化名)是國內機床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曾參加過相關領域的指南討論和項目評審,但不久就發現自己説不上話,意見也沒有分量。“一些管理部門似乎不希望企業的專家參與,請來的有些不是細分領域的專家,評審時寫的往往是‘八股’材料,甚至説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等不符合實際的話,這些話真正的專家是不敢輕易説的。”

  不少企業建議,在科技計劃制定、項目申報編制中有必要充分吸納企業的科技骨幹參與,讓企業有充分的話語權,以更好地對接市場,避免科技資源浪費。

  “紅頂中介”借機牟利

  僅僅按申報指南説的報材料,往往評不上

  ■有中介機構對企業説:“通過我們保證能評上!條件是事成後收取30%的項目經費作為‘咨詢費’”

  申請高級別的國家項目一直是河南新天科技的心願。多年來,企業一直在努力申報科技部的重大項目,但屢戰屢敗,從來沒成功過。2016年,一家中介機構主動找到企業,對方打包票説:“通過我們來整理材料、申報,保證能評上!條件是事成後收取30%的項目經費作為‘咨詢費’。”

  “這本來就不規范,我們企業哪敢做?而且要被拿走項目經費的30%,項目做下來後企業説不定還得貼錢。”新天科技董事劉暢告訴記者。

  和新天科技一樣,很多企業家表示,他們在申報過程中經常遇到打著咨詢服務等旗號的中介機構。這些中介之所以有生存空間,正是看到很多企業想申請項目有困難,而它們手中有資源可以幫忙疏通關係。

  四川某企業負責人説:“所有的項目都有申報指南,但仔細看這個指南,會發現該説的話只説了20%—30%,如果僅僅按指南説的報材料,鐵定評不上。只有向中介咨詢,才能打聽清楚,寫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而‘咨詢費’大約就是項目經費的30%—40%。”

  “企業去申請國家的科技項目,如果你不清楚立項如何評估、要害是什麼,根本就申請不到,這其實是一種‘潛規則’。”成都振芯科技總經理助理海潔説,一些初創型小企業或者海外回國創業公司可能有技術,但對環境不熟悉,也沒有行業資源,需要到各方面咨詢。而有些資訊政府沒法提供咨詢,企業有時只能去找行業協會下屬的組織等第三方去咨詢,這種第三方常常也扮演著“中介”的角色。

  資源分配不平衡

  非一線城市或不在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獲得項目支援的比例偏低

  ■項目評審專家幾乎成了“兄弟夥”,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拿到項目的總是那些人那些企業

  調查中,四川、河南的企業普遍反映,我國科技資源的分配不夠均衡,非一線城市或不在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獲得項目支援的比例偏低。以生物醫藥領域為例,成都一位企業家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上海拿到的生物醫藥科研項目幾乎佔大多數。

  “有關部門在生物醫藥科技項目評審時主要請北京的專家,項目編制是他們,評審還是他們,長久就成了‘兄弟夥’。”該企業家告訴記者,每次參加科技部、發改委的重大新藥專項申請答辯,雖然答辯效果很好,但由于“圈子”中的人不熟悉西部的情況,他們必須做得好出一大截才可能分到一杯羹。

  這位企業家説,“兄弟夥”彼此都很熟,評審前基本已經打好招呼了,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蛋糕就這樣切來切去。“拿到項目的總是那些人那些企業,撐的撐死,餓的餓死。”

  針對優化科技資源分配問題,企業認為,科技項目評審應以實力論英雄。同時,應兼顧公平,也鼓勵創新,可以嘗試在不同城市設定相應的比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比例高一些,但一些相對偏遠的城市也應該有一定的比例。“科技資源不能總是集中在某一個地域,某幾個係統。”(記者喻思孌、余建斌、趙永新、馮華、蔣建科、劉詩瑤、谷業凱)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絲路金橋”亮相奧林匹克公園
    北京:“絲路金橋”亮相奧林匹克公園
    中國航空工業梟龍雙座戰鬥教練機01架在成都首飛
    中國航空工業梟龍雙座戰鬥教練機01架在成都首飛
    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
    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
    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智能工廠”創造價值
    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智能工廠”創造價值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7680112088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