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多船多站+海陸聯合”:我國極地科考新模式收獲豐碩成果
2017-04-14 19:29:48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 題:“多船多站+海陸聯合”:我國極地科考新模式收獲豐碩成果

  新華社記者王攀

  航程近7萬公里、歷時共232天——在“雪龍”船駛返祖國後,一同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的“海洋六號”科考船也于14日駛返廣東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海跨越的歷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藍白相間、具備極地夏季輕度冰區航行能力的“海洋六號”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橫穿赤道、最南抵達南緯63°09’海域的“科考弧線”。

  這也是一條成果累累的“科考弧線”。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在14日舉行的科考成果發布會上介紹説,“海洋六號”累計完成多道地震測量1420千米、多波束測量12326千米,淺層剖面測量7083千米,深海攝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狀取樣、箱式取樣、地熱測量以及溫鹽深探測共74個測站等,獲取了一批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了豐碩的科考成果。

  這條“科考弧線”還刷出了多項我國極地和深海科考新紀錄。通報表示,在科考期間,“海洋六號”首次對南極海域進行了大面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調查,為研究南極地質演化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奠定了基礎。

  它首次開展了大范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獲取了南極海底近2萬平方千米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資料。

  它首次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地熱探針,採獲到南極海底地熱流實測數據,填補了我國在高緯度寒冷海域相關探測空白。

  此外,它還首次在南太平洋開展地質調查,發現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積物,開辟了深海地質調查新區域並拓展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戰略空間。

  “這是‘海洋六號’船入列以來,調查時間最長,參航和輪換人員最多,作業區域跨度最廣,航行條件最復雜的一個航次,充分彰顯了我國深海進入和深海探測的能力。”王研説。

  在“刷記錄”的背後,也意味著我國極地科考“多船多站”“海陸聯合”新模式呈現了旺盛活力。第33次南極科考由“雪龍”號破冰船和“海洋六號”共同執行,這是時隔26年後,我國再次同時部署兩艘科考船在南極進行作業。作為中國極地科考的“主力軍”,“雪龍”船完成了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工作並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端記錄,考察隊還圓滿完成中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勘察工作,實現了“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首次降落南極冰蓋最高點等新突破。

  “‘海洋六號’與‘雪龍’船聯合極地科考的模式,是對我國在極地開展更大范圍、更多學科考察活動的有益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副主任夏立民説。

  目前,我國在南北極已經分別設有長城、中山、昆侖、泰山、黃河等多個科考站點,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點也在建設與籌劃之中。為滿足日益提升的極地海洋科考需求和極地運輸保障需求,去年底,我國新一代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已經開工建設,預計于2019年投入使用,再加上其他科考船的加入,“多船多站”將成為我國邁向極地科考強國的標誌性特徵。

  此外,在南極科考期間,“海洋六號”科考船組織的登陸考察隊伍還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科考隊員聯合開展陸地科考,這一“海陸聯合”也是我國拓展極地考察學科領域的有益嘗試。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科考隊伍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隊伍,大批年輕人的加入不僅為我國遠洋極地科考實現更多領域的填補國內空白、追趕世界先進水準提供了新生力量,也意味著中國未來能夠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更大貢獻。”“海洋六號”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河北廣宗:千名學生練習太極拳
    河北廣宗:千名學生練習太極拳
    北京:水清樹綠城市美
    北京:水清樹綠城市美
    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中國通信衛星高通量時代
    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中國通信衛星高通量時代
    河南駐馬店:鬱金香花開引客來
    河南駐馬店:鬱金香花開引客來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08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