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觀象臺】“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大于結果
2017-03-27 10:53:4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文/新華網 韓家慧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對很多人來説,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一課。也許今天我們談到“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遠遠大于最後的結果。

  最近,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公開信,表達了選擇“尊嚴死”的意願。無論生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引起網上網下熱議。

  有人認為這是不相信科學、不敬畏生命;有人説不想人工的活著,善終也是一種權利。從生命權和尊重自由意志的角度來説,每個個體的選擇都應得到尊重。資料顯示,一個人一生在經濟方面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後一個月。當病人生活無法自理,全身插滿導管,失去生命品質的時候,要求結束生命對病人來説可能是經濟、身體、精神上的多重解脫。

  但是應看到尊嚴死和安樂死一樣面臨諸多爭議和條件設置。從目前的一般共識來看,安樂死是一種加速死亡、幫助死亡的積極致死行為,而尊嚴死是正常的自然死亡,是在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援係統,讓患者有尊嚴、無痛苦地離世。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説,這仍然是一個新話題,面臨未能厘清的諸多方面:病人要求“尊嚴死”的真實意願如何評估、作為動態概念的“絕症”如何界定,以及,人是否有“死的權利”等等。

  放大到國家層面,什麼叫“尊嚴死”,從醫學、倫理、法律的角度還有太多未能充分展開討論之處。從醫學角度講,由于醫療環境、生死觀等問題,開展緩和醫療困難重重;從法律上看,可以接受尊嚴死的狀態由誰來界定,怎樣界定,如何避免惡意執行預囑,患者在達到尊嚴死標準的時候是否還想放棄搶救等等都有待明晰。更何況,在現有醫療條件、醫療資源不均衡,醫患關係相對緊張的國情現實下,從個體意願選擇到能否成為合理合法的廣泛共識,還有十分遙遠的路要走。

  有研究顯示,經濟越發達,人們選擇善終服務、臨終關懷,選擇在家離世的比例越高。過去二三十年,善終服務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迅速,但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臨終關懷也還僅惠及極少部分人。如何面對死亡,值得每個人思考。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韓國檢方申請批捕樸槿惠
    韓國檢方申請批捕樸槿惠
    南昌:櫻花爛漫醉遊人
    南昌:櫻花爛漫醉遊人
    韓國檢方決定申請逮捕樸槿惠
    韓國檢方決定申請逮捕樸槿惠
    “給我點糖吧!”
    “給我點糖吧!”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29518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