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後真相”的“迷與思”
2017-03-24 09:13:1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編者按】

  馬克·吐溫當年憤世嫉俗地説“真相還沒穿上靴子,謊言已跑遍半個世界”,而在智能手機和網絡普及的時代,有時真相還沒伸腳穿襪子,謊言已跑遍整個地球。

  我們當前所處的資訊爆炸時代,資訊傳播呈現出碎片化、原子化的特徵。互聯網高速公路也不時讓謊言高速傳播,並呈現出真相的樣子。另一方面,隨著傳統主流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話語權的“旁落”,人們對于同一新聞事件,通過多重渠道展現出的幾張面孔,顯得無所適從、莫衷一是,這就是所謂新聞的“後真相”時代。

  資訊爆炸也帶來了謠言的爆炸,然而,人類的大腦一定程度上仍保留著傳統的處理資訊方式,因此部分受眾更容易被聳人聽聞的“標題黨”所吸引。因此,學會甄別資訊的真偽,在當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不斷提高“媒商”,不犯懶、不盲從,勤思考、勤核實、勤較真,無疑是甄別虛假資訊,提高有效獲取高價值資訊能力的不二法寶。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或許深陷“後真相”迷霧,而無從求解。作為肩負重任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卻不能“只緣身在此山中”,必須想辦法找到衝出迷霧見青天的路徑,負起應有的責任。

  第40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邀請新華社記者、傳播學學者分析“後真相”的迷與思,並試圖探求應對之策。

  衝破“迷霧”有良方

  “‘後真相’展現了這個新時代的一個核心問題: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很次要了。新聞資訊的碎片化創造了一個原子型的世界,謊話、流言、緋聞在其中高速傳播。謊言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並呈現出真相的樣子,相較于主流媒體的資訊,網民們更願意相信彼此。”這段話由《全媒派》編譯自《經濟學人》發布的一篇文章《Art of the lie》,講述“後真相社會”,引發社交時代共鳴。

  我們是否身處于“後真相”之中呢?曾幾何時,人們身邊的新聞事件多以單線程發展的狀態呈現,就像程式執行時,所走的程式路徑按照連續順序排下來,前面的必須處理好,後面的才會執行。彼時圍觀的群眾也像一心一意、用情專一的癡情少年,耐心等待著事件新的進展,直到水落石出、塵埃落定。可伴隨著網絡時代資訊爆炸式發展,人們的表達欲被手指輕點就能實現的快捷全面激發。

  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或許深陷“後真相”迷霧,而無從求解。但作為時代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的新聞輿論工作,以及肩負重任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卻不能“只緣身在此山中”,必須想辦法找到衝出迷霧見青天的路徑。面對紛繁復雜的資訊源,更易激動和滿溢的民眾情緒,新聞輿論工作者如何能做到“常在河邊走卻能鞋不濕”呢?走轉該求真較真,時刻不忘新聞媒體身為黨和人民喉舌的職責,才是不二良方。

  衝破“後真相”迷霧,看起來不易,實踐起來更是有賴于新聞輿論工作者的高度自律。一方面,當媒體發展格局進入自媒體蓬勃旺盛的時代,一些媒體從業者在眾聲喧嘩中對“熱點”不辨真假,不少公號都在事件一冒頭的時候就趕緊“攢文”發聲,甚至制造出大量對受眾無益、甚至是混淆視聽的垃圾新聞出來。多一分審慎,多一分對新聞職業的尊重,多一分對“鐵肩擔道義”的執著,才可能避免趟入“後真相”的渾水,才能給受眾帶去更多有價值、有內容的新聞産品。

  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掌握輿論主動權的責任感,積極有效推進媒體融合,以真理真相的全媒體傳播矩陣,衝破“後真相”迷霧。(劉晶瑤)

  “點擊轉發”時代,如何對抗謠言

  去年的一場美國大選,一路走來,與謠言、陰謀論、假新聞相伴,也讓人們圍繞數字媒體時代的謠言與真相,展開了熱烈討論。

  其實,這一切並不是從未有過的新現象。

  新聞的歷史有多長,假新聞的歷史就有多長。早期的報紙,並沒有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客觀真實”等原則,他們發布的未經核實的虛假資訊從未間斷。

  政客撒謊更不是新鮮事。太遠的就不説了,尼克松在“水門事件”期間曾信誓旦旦地説“我不是騙子”,最終卻因為撒謊而下臺;比爾·克林頓否認與萊溫斯基的關係,同樣是赤裸裸的謊言。

  但是,我們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所見到的謊言橫行,確實有新鮮的元素。比如,造謠門檻低了,無須辦一份報紙也能制造假新聞;再比如,傳播謠言也變得更容易,不過是動動手指點擊“轉發”就可以。

  謠言叢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曾經樂觀地認為,資訊爆炸意味著人類可以獲取的知識變得無窮無盡,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然而,事實卻有些殘酷——資訊爆炸帶來的後果,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變得博學、智慧,而可能是謠言爆炸、垃圾資訊爆炸。

  這是為什麼?答案的關鍵,在人類的大腦。

  生物的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人類社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類的大腦至今仍然保留著適用于遠古時代生存的特質。比如,對危險特別警惕,隨時做好逃跑的準備,這種在原始社會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在現代社會並不全然適用,而且會被精明的謠言傳播者利用,制造出各種諸如“震驚”“不看這條會後悔”的恐嚇型標題。

  同樣,我們的大腦能處理的資訊量,依然是資訊革命之前的水準。雖然電腦處理數據的速度突飛猛進,但人類獲取資訊、分析資訊的速度,並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如今資訊的確變多了,但人類的大腦處理不過來。

  資訊處理不過來,怎麼辦?人類的大腦會用一些花招來應付,比如重點選擇一些資訊,忽略其他資訊。舉個例子,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已經存在于記憶裏的東西(但是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容易忽略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反常、奇怪、有趣、有視覺衝擊力的東西(也就是説,我們會輕易被標題黨吸引);我們更容易注意到發生了變化的東西(更容易看到相對變化值,而不是絕對值);我們更容易注意到那些和自己的既有觀點相符的細節(也就更容易忽略不一樣的看法);我們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問題,而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

  所有這些,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偏見”。適度的選擇可以幫助我們在社會上存活,免于被過多資訊壓垮,而當資訊爆炸增長,大腦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時,人類也就更容易産生偏見,更容易被謠言誤導,在撲面而來的假新聞面前手足無措。

  資訊過載的年代,由于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一些人掌握的資訊總量非但並沒有增長,獲取垃圾資訊、虛假資訊佔的比例反而增長了。資訊革命帶來的這種“副産品”,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指望人類的大腦在一夜之間進化到適宜于資訊時代,顯然不可能。在這個時代,要想從根本上扼制謠言和假新聞的傳播,只能依靠我們每個人主動對抗大腦在資訊壓力之下爆發出來的偏見。

  對抗的方法大致有兩個:一是更多地掌握使用外部工具的方法,讓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來幫助我們處理資訊,抵抗資訊爆炸的壓力;二是在社會上進行資訊素養的普及教育,讓每個人都了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見,都學會不受偏見影響地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輸出資訊的方法。(方可成 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  

  提高“媒商”,拒做假新聞“二傳手”

  “刷屏時代”,資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在微信群裏,經常流傳著各種真假莫辨的資訊。有點可笑,也有點可悲的是,虛假資訊總是能“騙到”一部分人。

  我們必須承認,移動互聯網、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出現,讓炮制假新聞的門檻大大降低;同時,借助分享、轉發和群發,假新聞的傳播效率也大大提升。

  在人類歷史上,雖然從來不缺乏似是而非的陰謀論和各種謠言,但“假新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如此廣泛地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新聞業高度發達的一些國家,社交媒體也是各種假新聞滿天飛,讓很多人擔憂不已。

  假新聞的誕生,有各種原因,但歸根結底,都跟人性的弱點有關。有人炮制假新聞,只是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刷一下存在感;有的人則是為打造所謂的自媒體“爆款文章”,吸引眼球,進而通過廣告實現商業變現;還有的人則是別有用心,企圖趁亂渾水摸魚。如果不加甄別,以訛傳訛,就會成為假新聞的“二傳手”。

  當然,也有一些不太靠譜的媒體,通過移花接木、東拼西湊,炮制大量誤導性假新聞。在這樣一個假新聞滿天飛的年代,人們如何做才能免受其害?答案是提高我們的“媒商”(Media IQ)。這個詞指的是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一個人甄別虛假資訊、有效獲取高價值資訊的能力。如何提高我們的“媒商”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懷疑精神。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下,某些越是看起來聳人聽聞、讓你熱血沸騰的“新聞”,越有可能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炮制出來的假新聞。

  以前我們常説白紙黑字假不了,但現在這個年代,在網絡上炮制一條假新聞,實在太簡單。如果缺乏懷疑精神,對各種新聞資訊照單全收,我們最後只會淪落為一個不斷被假新聞誘騙的笑料。

  第二,提高“媒商”還需要“三看”。在資訊爆炸年代,我們迫切需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看到一條轟動性的新聞,首先不要去轉發,而是先“三看”:

  一看信源。就是看新聞的源頭是哪裏,判斷一下信源的可信度是高還是低。相對來説,新華社、人民日報這樣的主流媒體,遠比一些小道消息可信度高;而一個從前令人聞所未聞的媒體,如果突然爆出了什麼驚天內幕,不靠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長。

  二看其他媒體有沒有跟進報道。通常來説,真正的大新聞,一旦爆出,主流媒體都會紛紛跟進。如果沒有其他媒體跟進,孤立信源的大新聞,就很可能是假新聞。

  三看相關新聞是否已被辟謠。現在很多假新聞都是沉渣泛起,其實早就有靠譜的媒體辟過謠。看到轟動性的新聞,建議先用關鍵詞去搜索一下,如果已經被辟謠過,就不要再去當可笑的“二傳手”了。

  很多時候,那些充當假新聞“二傳手”的人,不是太笨,而是太懶。懶得思考,懶得判斷,懶得核實,懶得較真。在自媒體時代,只要不犯懶,多一個心眼,很多假新聞還是比較容易甄別的。

  識別假新聞,或不被那些灰色地帶的誤導性資訊所惑,歸根到底還是要建立自己的常識以及分析和思考的體係。而且,養成懷疑、驗證的資訊接收習慣,也非常重要。

  今天甄別資訊甚至比獲取資訊變得更加重要。一個不懂得有效獲取高價值資訊、甄別資訊的人,最後可能會淹沒在大量虛假、誤導性資訊當中不能自拔。

  提高“媒商”,請從今天做起。(明金維)

+1
【糾錯】 責任編輯: 潘子荻
相關新聞
  •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揭穿近期食品謠言
    近日,兩條關于食物的謠言在社交網絡流傳甚廣,一條是“吃大盤雞和泡椒鳳爪會感染禽流感”,另一條則是某網絡視頻聲稱“市面出現由塑膠所制的紫菜”。一時間,廣大吃貨誠惶誠恐,食品安全問題真的這樣嚴重嗎?
    2017-03-03 21:16:56
  • 海鮮+維C=毒藥?起底十大食品謠言,你中招了嗎
    “粉絲、紫菜是塑膠做的”、“同時吃螃蟹加柿子會中毒”、“豬血、木耳可以清肺防霧霾”……這些不斷風行朋友圈的生活傳言,有的還説得有理有據。【鑒定結果】市場上目前基本不存在塑膠制成的紫菜;單憑是否好撕開不能判斷紫菜就是塑膠膜做的。
    2017-03-15 06:58:41
新聞評論
    摩蘇爾博物館遭“伊斯蘭國”嚴重破壞
    摩蘇爾博物館遭“伊斯蘭國”嚴重破壞
    恐襲後的倫敦
    恐襲後的倫敦
    世預賽:中國隊戰勝韓國隊
    世預賽:中國隊戰勝韓國隊
    南京孩童著漢服行古禮拜師傳孝道
    南京孩童著漢服行古禮拜師傳孝道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03112068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