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懸崖村” 三條脫貧路

2017-03-10 21:59:3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新媒體專電 題:三個“懸崖村” 三條脫貧路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3月8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説,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當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心裏稍稍松了一些。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在山高路遠、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像涼山州這樣的“懸崖村”還有不少。扶貧進入攻堅階段,挑戰“懸崖村”、啃下“硬骨頭”,正是當前扶貧攻堅的一項重點工作。

  古路村:從懸崖之路到“雲中漫步”

  大渡河水奔騰向前,古路岩山壁立千仞。在四川省漢源縣,至今還有一個沒通公路的村落——永利彝族鄉古路村,村這頭連著省道,村那頭已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頂。

  古路村目前有100多戶400多名村民居住生活。這個老村以前很貧窮、落後、封閉,2003年前,人們上下山全是從懸崖上爬“天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懸崖村”。

  2012年,當地政府出資十萬元,老百姓投工投勞,一起打了一條長約8公里、寬不過1米的騾馬道,一度成了村裏通達外界的唯一通道。2014年,在多方呼吁和扶貧政策支援下,這條騾馬行走都很費勁的“天路”完成了改造,硬化了路面,鑿上了臺階,成為了一條可供人行走的觀光道。

  修了路,遊客也來了。近年來,保存了原始風貌的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國家地質公園的名氣,逐漸被更多人知曉。探尋原始風貌、感受古路魅力的遊客越來越多。當地村民有的辦起了農家樂,有的修了新房,謀劃著未來的發展。

  從去年11月開始,67歲的村民李國恩就和兒子李繼超忙著重修家裏老房。目前,這棟100多平方米的平房已基本完工。修房不僅是為改善居住條件,更是為了將來搞旅遊。

  為了讓村裏百姓盡快脫貧致富,全國人大代表、古路村村支部書記駱雲蓮比誰都急。她看好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國家地質公園的吸引力發展旅遊。經她多方奔走,在脫貧攻堅政策推動下,2016年8月,一條跨度750米、在800米高空橫跨的索道建成,讓駱雲蓮和村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駱雲蓮説,遊客走到山上去,很多人要在山上吃住,山上空氣很好,還有純天然的綠色蔬菜,村裏的百姓可以依托旅遊賺錢,近來也從旅遊上嘗到了致富的甜頭。“古路村最適合的就是發展旅遊。將來,遊客可以在這裏體驗到騾馬道、‘懸崖村’風光、索橋,還有雲端上的農家度假村。”她説。

  大灣子村:建檔修路搞産業

  乘車去大灣子村,從車上往下看卻看不到路,只看到金沙江。一千多米高筆直的懸崖上,坐汽車像坐飛機一樣。

  大灣子村屬二半山區,是青花椒和白魔芋産區,卻是四川省金陽縣蘆稿鎮唯一一個貧困村。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856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66人。

  金陽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青花椒第一縣”。一般的青花椒麻味素為0.4,而這裏的青花椒含量高達0.8。然而,金陽縣副縣長毛勇告訴記者:“有很多投資商,慕名來考察我們的青花椒,但看到道路太險就説‘算了’。”

  要脫貧,先通路。2010年,大灣子村的一條土路修通,但12公里的路就有28個彎,路面崎嶇狹窄,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天路”。

  2015年,國家投資六百多萬元,對路面進行了加寬硬化改造,路面加寬到5.5米。如今,這條路一般貨車都能通行,“懸崖村”也實現了“農産品進城,工業品下鄉”。

  經過科學研討和規劃,金陽縣在大灣子村成立了順宏白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開始大力發展青花椒林下套種白魔芋,並利用該村資源優勢發展生豬、水果等産業,讓百姓“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兜裏有錢裝”。

  毛勇介紹,專業合作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土地優先、勞力優先”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山地有多少入多少,願意入多少就入多少,土地裏的花椒屬自己所有,林下套種的白魔芋收益分紅20%。同時,建檔立卡戶優先享有在專業合作社打工的權力,合作社按1400元/畝的種植管理承包價與村民簽訂合同,讓老百姓靠勞動力掙得工資性收入。

  “按10畝地計算,每戶貧困戶掙得的收入在以前青花椒收入的基礎上,增加工資性收入14000元,再加上白魔芋土地分紅6720元,農民脫貧的前景光明。”毛勇説。

  一口刀村:異地搬遷換新顏

  貴州烏江邊,山高路陡、溝壑縱橫,一口刀村就挂在峭壁上。遠遠望去,多個寨子處在半山腰,高高的山梁形如一把橫放的尖刀;村莊周圍峭壁林立,屬于典型的“懸崖村”。

  一口刀村所在的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沒通路前,村裏一切東西都是靠人背;從山上到山下,抄小路也要走個把小時。後來,大家花了2年多時間,終于鑿出了一條路,但交通仍很不便。目前,這個一類貧困村有360戶1483人,還有貧困人口148戶470人。

  早些年,村民們靠種植為生,收成極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上世紀80年代,全村有34戶人,只有1.5畝水田。各家只好輪流耕種,輪不上的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玉米,直到現在還沒輪完。

  水田在村民田桂花家門前,她被輪到了一回。“從來沒有出現輪空的情況,所有農戶都不會放棄,都要耕種。”田桂花説。

  山下烏江滾滾流,山上雨水貴如油。“夜晚打雷漲水,村民深更半夜就下田,雨水來了要趕緊犁田,攪拌泥漿渾水沉淀,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水土。”村支書朱永學回憶。

  一丘水田的遭遇,只是一口刀村人生活貧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該村的情況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

  全國人大代表、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對一口刀村念念不忘。在來參加兩會前,他還趕赴一口刀村蹲點回訪,仔細了解村裏的生産生活和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

  陳昌旭説,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要以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為重點,積極引導鼓勵群眾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應搬盡搬、多搬快搬。同時,對留下來的群眾要實現從山上搬到山下,從破舊房子搬入條件好的房子,集中居住;要根據需求加快完善村教學點、衛生室等人居環境條件。

  今年1月底,一口刀村首批9戶42人,遷往銅仁城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新的生活。同時,村子裏的環形道路也實現硬化,危房被修繕一新,丹參、軟籽石榴、核桃等産業也發展起來。

  “絕不能搞數字脫貧,也絕不是只單單幫助貧困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戶施策,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陳昌旭説。

  “懸崖村”是脫貧路上難啃的“硬骨頭”,出路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不僅是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更是對各級黨政部門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考驗。(採寫記者:王雷、吳光于、向定傑、梁愛平、楊華、劉海)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聶晨靜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60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