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綠色綿延在地平線上——西南“木頭財政”縣轉型記
2017-03-07 19:09:5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3月7日電 題:綠色綿延在地平線上——西南“木頭財政”縣轉型記

  新華社記者吳光于、謝佼

  青藏高原東南麓,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角,茂密的森林覆蓋著起伏的山巒,一直綿延到地平線的盡頭。

  這裏是木裏藏族自治縣。曾經,它是四川最大的木材産地,油鋸聲響徹山林。經近20年努力,曾因過度砍伐而滿目瘡痍的大山重又披上綠粧,生機勃勃。

  褪色的地平線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末,四川有許多漂著原木的河流。在伐木活動最鼎盛的年代,莽莽林海中活躍著10萬名森林工人。

  今年53歲的木裏林業局職工李龍忠至今記得,原木順著渠道飛速衝進雅礱江中濺起的巨大水花。“聲音如同打雷,能傳到1公里以外。”青年時代的他,視這聲聲“驚雷”為勞動讚歌。

  成樹不停消失,補種樹苗那脆弱的根須,難以抓緊日益松散的土地。隨著綠色地平線的褪色,長江上游生態日益脆弱。

  1998年夏天,一場洪水衝斷了進出木裏的唯一道路,那一個月裏,整個縣都是“孤島”。城中啤酒漲到20塊錢一瓶,大米賣到七八塊錢一斤,全城斷電多日,生産生活癱瘓。

  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喚起了人們的“生態覺醒”。1998年,國家決定在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砍伐。

  “木頭財政”縣的生態重建

  1998年,木裏縣財政收入3876萬元,94%來自木材生産。“禁伐令”頒布後,小城一夜間沉寂了。山林間再沒有油鋸轟鳴,公路上再不見運木車輛。

  第二年春天,李龍忠放下了斧頭、油鋸,握緊了鋤頭。他同樣揮汗如雨,並再次成為佼佼者——林場規定每人每天種500株冷杉,他能種600株,每棵苗都“窩大底平、根深苗正”。

  “那些樹長得真慢啊,3年才長高了10釐米,當年砍的時候不覺得可惜,種樹時才覺得心疼。”他説。

  3年後,木裏林業局管護的57.8萬公頃林區已沒有地方可以再種樹,森工職工們開始走出木裏,尋找適宜大規模造林的地方。

  2002年,4輛大巴載著木裏林業局150名職工來到357公里外的會理縣,在城外光禿禿的美女山上種下了700多畝雲南松。老百姓都説:“美女的頭髮又長回來了。”這樣的例子很多,適宜成片造林的地方都種上了樹,森林工人們又忙起了護林巡山,森林防火……

  在大規模種樹後的第五年,木裏縣西秋鄉的老鄉們發現多年不見的麂子回來了,夜裏在縣城邊就能聽見它們的叫聲。白天走在公路上,還能看見野雞和馬鹿。在東孜鄉,岩羊甚至跑到老百姓家裏去串門,攆都攆不走……

  未來,綠色財富在召喚

  目前四川省林地面積已增加到2402.4萬公頃。四川省水利部門2014年監測數據顯示,與1999年相比,雅礱江、岷江等幹支流下遊泥沙輸出量減少了約一半。

  生態效益顯現,更堅定了四川建設高品質生態文明的決心。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最新的目標中,到2020年,全省要達到森林覆蓋率40%、林木覆蓋率50%、國土綠化覆蓋率70%。

  如今,曾經的“木頭財政”縣紛紛轉型,旅遊、特色經果林業成為經濟增長點。木裏縣委書記張振國説,木裏縣正進行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申報國家生態功能區試點縣,爭取率先在當地開展流域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生態補償以及碳排放交易試點。

  “現在是人養樹,以後就是樹養人了。”張振國説。在木裏縣李子坪鄉的白草坪村,貧困戶胡爾哈150株花椒一年能帶來13000元的收入,去年一舉摘掉了“貧困帽”。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還大山以蒼翠,大山必以自己的方式饋贈人類。

  行走在涼山各縣,會理石榴、雷波臍橙、鹽源蘋果、大涼山野生菌、會東松籽、越西貢椒……一張張“名片”無不與生態相關。在這條綠色的道路上,人們看到了脫貧、奔小康的希望。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尼泊爾南部城鎮爆發衝突致多人死亡
    尼泊爾南部城鎮爆發衝突致多人死亡
    成人禮 致青春
    成人禮 致青春
    貝魯特夜景
    貝魯特夜景
    品茶修心 樂享春日
    品茶修心 樂享春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058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