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實體經濟發展終靠創新
2017-03-05 08:30:34 來源: 經濟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如果把歷史拉長,就像工業革命一樣,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互聯網、人工智慧都在發生。人工智慧會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因素,而不是阻礙人類進步的。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新實業”新在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做實業30多年了,又是民營企業家中第一批參加全國兩會的。他感慨地説,“當年跟我一塊兒來開兩會的企業家現在已經不多了,我比較驕傲的是,至少我還在這裏”。這句話道出了實體經濟的艱辛。實體經濟最大挑戰,來自互聯網的衝擊。

  “有的互聯網企業,確實對實體經濟衝擊很大。比如説有的電商,把工廠産品100塊錢買來,花20塊補貼賣掉。這樣就把實體産品價格搞亂了。他把這個行業壟斷以後再抬價、再賺錢。”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表示,新技術的運用會促進實體經濟的進步,但也可能衝擊實體經濟。

  “人工智慧時代,所有的活兒都讓機器幹了,那還要人幹什麼?”對于最近火熱的人工智慧,宗慶後代表把問題拋給了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作為制造業和互聯網的兩個重要代表,兩人的交鋒很容易被視作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對壘。但事實上,無論是宗慶後,還是李彥宏,都認為兩者應該相互擁抱、互相融合。

  “如果把歷史拉長,就像工業革命一樣,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互聯網、人工智慧都在發生。蒸汽機、電力的發明,代替了大量勞動力,使很多手工業者失業。但人工智慧的革命不太一樣,會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短期內來看,人工智慧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因素,而不是阻礙人類進步的。”李彥宏委員説。

  宗慶後代表説,實體經濟是富民強國、創造財富的經濟。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互聯網作為智能工具一直支撐著實體經濟的發展。以電商為例,它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去掉了很多間接成本,這是互聯網技術降低企業成本的最好例證。

  ——全國人大代表、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景海

  “互聯網+”催生新動力

  其實,互聯網行業和實體經濟同樣在遭受挑戰,兩者融合才能催生新動力。

  “互聯網在中國發展了有20多年時間,應該説一直有人口紅利,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是最近一兩年,也明顯感覺到增長壓力。”李彥宏委員説。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技術領域尋找振興實體經濟的突破口。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愛華認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的成本是不斷降低的。作為企業應該主動擁抱互聯網、主動研發應用新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景海表示,在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互聯網作為智能工具一直支撐著實體經濟的發展。以電商為例,它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去掉了很多間接成本,這是互聯網技術降低企業成本的最好例證。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能源企業就是和煤炭、風、天然氣打交道,跟互聯網和新技術完全不沾邊。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明陽風電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傳衛表示,通過新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海上風電的開發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風能轉化不僅效率更高,上網電價也在逐年降低。

  “中國制造”總體上還處在國際産業鏈的中低端。應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著力突破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搶佔未來競爭的先機。

  ——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

  結構調整增強産業韌性

  “中國消費結構已發生了變化。20年前老百姓的關注點是如何買第一輛車,如何買第一套房子裝修。現在很多人琢磨的是旅遊以及怎樣在互聯網上獲得健康資訊。”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説。

  消費結構的快速變化,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企業短期內很難適應。即使是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企業,也還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在採訪中,多位企業家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面對消費結構的變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動能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説。在他看來,中國的實體經濟仍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中國制造”總體上還處在國際産業鏈的中低端。應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投資,著力突破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搶佔未來競爭的先機。

  我們做實體經濟,應該用一種非常敬畏的態度看待顛覆性技術,誰擁抱快誰就有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

  持續創新贏得核心競爭力

  兩會前夕,《中國企業家》對500家企業做了一個調查。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在科技時代、互聯網時代,什麼樣的實體企業會取得成功?受訪企業給出的答案中最多的就是“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重視技術和研發,打造自身優勢和不可替代性,這樣的企業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成功。不過,目前大多數企業在研發投入上很有限,導致公司創新力不足。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實業要有工匠精神。隨著消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産品的體驗有更高的要求,專注于做好産品的公司有前途。多位代表委員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過去做企業更強調規模,“大而全”“小而全”一度是企業家們共同的追求。現在應該更注重企業內在效率,“小而美”“隱形冠軍”逐漸成為業內的共識。

  “焊接行業去年死了三分之一,今年可能還要死三分之一,活下來的必須靠技術創新。”全國政協委員、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説。

  “我們做實體經濟,應該用一種非常敬畏的態度看待顛覆性技術,誰擁抱快誰就有機會。”全國政協委員、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説。(于 泳 吳佳佳)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中國女藝術家在法國巴黎上演“一千只眼睛”行為藝術
    中國女藝術家在法國巴黎上演“一千只眼睛”行為藝術
    芝加哥舉行購物車賽跑活動
    芝加哥舉行購物車賽跑活動
    人體衝浪
    人體衝浪
    被收復的古城巴爾米拉
    被收復的古城巴爾米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056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