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王國慶:成功的發布會不只是留下“金句”
2017-03-03 08:25:21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王國慶

  男,漢族,1952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69年5月至1972年5月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下鄉;1972年5月至1975年8月在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係學習;1975年8月任中央廣播事業局英語組翻譯;1976年8月至1978年4月留學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文學係;

  1978年4月後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歷任翻譯、駐美國首席記者、臺長助理兼英語部主任、臺長助理兼人事處處長、副臺長等職務;

  2000年11月到2013年6月,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其間曾任中共十八大新聞發言人。

  2013年6月,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

  “一場成功的發布會,資訊量最重要。”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説。

  這是他第二次擔任全國政協的大會發言人。

  在去年全國政協的新聞發布會後,有記者問他給自己的“首秀”打多少分,他只給了60分。

  “就像學生考試,事先做了那麼多的準備,結果做題時卷子沒做完,時間就到了。”王國慶説。

  去年在為發布會做準備期間,王國慶和他的團隊收集了來自各媒體及各部委相關部門的1400多個問題,並從中梳理出將近180個問題。今年,收集到的問題數量更多,達1700多個,而準備工作做到發布會前的最後一分鐘。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王國慶説,如今最困擾他的,是怎麼能在發布會有限的時間裏,讓資訊量盡量飽和,讓更多的記者覺得“不虛此行”。

  今年第二次“登臺”感覺更從容

  新京報:聽説你為了準備這次發布會,春節前就開始在委員駐地“封閉”,這段時間都做了些什麼?

  王國慶:其實不是“封閉”,而是密集接觸媒體和各部委、相關部門。從春節前開始,我們邀請了幾十家中外媒體記者開了四場座談會,聽聽大家當下關注的熱點和在兩會上想提的問題。此外,還和各部委進行了座談。

  新京報:據説去年為準備發布會收集了1400多個問題?

  王國慶:今年比去年還多,今年收集了1700多個問題。

  新京報:這麼多問題收集上來,怎麼處理?

  王國慶:這1700多個問題,當然有許多是重復的。我們的工作團隊包括我在內9個人,把這1700多個問題進行梳理、分類、分析,從中找出關注的熱點、角度。去年我們從1400多個問題中梳理出將近180個問題,今年也差不多。

  新京報:準備了這麼多問題,發布會上回答的問題有多少?

  王國慶:發布會通常就60-70分鐘,去年的發布會上共有17位記者提問,有個別記者提了2個問題,加起來也只回答了22個問題。這還是把“交傳”改為“同傳”的情況下,相當于增加了一半答問時間,但還是非常有限。

  新京報:對于今年第二次登臺,心情有何不同?

  王國慶:更從容一點,因為去年已經有一次經驗了,今年不算“輕車熟路”,也算是知道門路了,所以相對輕松一點。

  發言人要有個性 但不能標新立異

  新京報:發布會上,發言人的一些“金句”常常會被媒體捕捉,如何看待發言人的個性化表達?

  王國慶:講話風格也好,用語習慣也好,都沒問題,都是為內容服務。我們在培訓新聞發言人時特別強調,新聞發言人要有個性,但不能標新立異。

  不能發言人講完後,人家只把他的一句話記住了,但是把他想要傳遞的資訊、政策等最根本的東西淹沒了。結果第二天媒體上,都是他的那個“金句”。我認為,不只是記住“金句”,而是把你講的內容都記住了,才算成功。

  新京報:對去年你在發布會上的表現,家人覺得怎麼樣?

  王國慶:家裏人説我念稿子念太多了,老是看稿子。

  新京報:你接受家人“批評”了嗎?

  王國慶:我説,這個我有不同意見。發布會上回答的提問,有些和我工作內容比較近,我可以比較放松,甚至多説一些;但有一些問題,如果有一個用詞不當,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重要問題要慎之又慎,這個在國際上是通行的做法,發言人遇到需要特別謹慎的問題,把卡片抽出來,“我給你念一遍”,再問,再給念一遍,不加自己的東西。

  曾提交提案建議新聞發言人專職化

  新京報:此前你在國新辦任職期間,推動了政府新聞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完善,參與培訓了很多發言人。如今,從培訓發言人到自己做發言人,你覺得現在的新聞發布制度還有哪些需要改進?

  王國慶:我認為當下影響新聞發布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的最大障礙就是發言人兼職的問題,現在幾乎所有的發言人都是兼職的。我前年提交了一個提案,就是有關發言人專職化的問題。我覺得,我們現在發言人制度或者説發言人工作水準要提高,要上臺階,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新京報:兼職有哪些弊端?

  王國慶:兼職發言人,就是説發言人還有很多其他工作,絕大多數情況下其他工作比發言人的工作還重要。不僅發言人兼職,下面工作人員也是兼職。而一場新聞發布從主題的確定、內容的安排、現場的組織、會後的評估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新京報:這些年,你一直在推動發言人“專職化”,難點在哪兒?

  王國慶:首先思想認識要到位。在這方面,去年我感覺到特別“歡欣鼓舞”。去年,中辦、國辦連續發了好幾個通知、意見,要規范新聞發布,提出了包括重大突發事件要24小時內回應,各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充當“第一新聞發言人”等等。這些都是之前我們一直呼吁的東西,現在進入到中辦、國辦的文件裏,非常好。

  但認識提高後,新聞發言人“專職化”還面臨編制、經費的問題,想要徹底要解決,用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

  政府部門對媒體公眾撒謊“不聰明”

  新京報:隨著新媒體,特別是微信公眾號這種自媒體的興起,一些社會事件不再只是大眾媒體關注報道,很多普通公眾也通過自媒體關注並發聲,如何看待這種“全民發聲”現象,政府該如何應對?

  王國慶:首先,我們要有這種意識,部門也好,官員也好,遇到會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事情,要馬上啟動,主動發布權威資訊,搶佔輿論主動。當然一定要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有時,事件發酵沒到那個點兒上,可以蓄而不發,但到達一定程度了,就必須主動引導。

  新京報:去年有地方政府瞞報災害死亡人數,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你覺得,為什麼到現在,有的地方政府對重大事件的應急處理還停留在這種水準,不僅回應不及時,還故意隱瞞,甚至撒謊?

  王國慶:這些人不聰明。我説他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他們不知道今天的資訊傳播方式、輿論形成方式都已發生了深刻變革,他們還以為只要“捂住”了,別人就不知道了,存在僥倖心理。

  誰都會做錯事兒,要承認、糾正,別再撒謊。你做錯了事想掩蓋再撒謊,一個錯就成了兩個錯。(王碩 吳江)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茶綠櫻紅惹人醉
    茶綠櫻紅惹人醉
    埃及與德國將在反恐及遏制非法移民等方面加強合作
    埃及與德國將在反恐及遏制非法移民等方面加強合作
    北京女籃創佳績 三奪聯賽總冠軍
    北京女籃創佳績 三奪聯賽總冠軍
    蘇丹總統任命巴克裏為總理
    蘇丹總統任命巴克裏為總理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056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