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7-03-03 07:55:45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寫在兩會召開之際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億萬雙目光再度聚焦北京人民大會堂,期待新一屆兩會為中國未來發展勾勒新的進程表和路線圖。

  2017年的改革與發展,面臨著異常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國際上,大國博弈、逆全球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國內,“三期疊加”尚未走出,內生新動能尚未成型,“三去一降一補”正處于爬坡過坎關鍵階段。內外矛盾交織,發展任務繁重,政策空間又受到較大制約。在此背景下,中國將循著什麼樣的發展理念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後,他又在許多重要場合多次提及、反覆論述了這一思想。這一思想已成為新時期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南。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中國共産黨根本宗旨的歷史體現,又是面對經濟體制、發展模式、增長動力、産業結構、社會結構等一係列轉型升級新問題的現實回答。改革開放成就巨大,但在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的同時,亦産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以及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凡此種種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矛盾和問題,既是制約當今中國發展的難題和瓶頸,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展開。這五大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起,已經和正在引領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方向。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又昭示了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發展模式,打造發展新動能的過程。新模式、新動能在哪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告訴我們,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蘊含在補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孵化新型産業、提升服務業規模和品質中,蘊含在有針對性地滿足13億人民的基本需求中。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民本情懷,把民生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它要求執政黨和各級政府,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在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時,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問題導向,把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這就要求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當前特別要著力解決食品安全、空氣污染、水源衛生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既要進一步釋放改革動力,催生經濟活力,也要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讓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當前迫切需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增進人民福祉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要深入貫徹共用發展理念,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提供越來越充分和均等的公共産品與服務,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真正成為為廣大人民群眾排憂解難、讓廣大人民群眾有獲得感的“實惠”,讓改革發展成果如陽光雨露般潤澤全體人民。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需要的不僅僅是轉變發展觀念,調整發展思路,更需要積極踐行。從兩會召開前中央政府各部門的集中發聲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年的兩會,一定會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變為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措施,推動我國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進步。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無限鏡屋”
    “無限鏡屋”
    洞庭萬鳥待北飛
    洞庭萬鳥待北飛
    路燈下的勞動者
    路燈下的勞動者
    哈瓦那雪茄節
    哈瓦那雪茄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560501